APP下载

文学人物创作中的潜意识因素

2020-04-01丁金诺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5期
关键词:潜意识

摘  要:文学从某些深层方面,是对人精神状态,或者说灵魂映射的现实生活的刻画,这种刻画与心理学上的潜意识相关联。文学的历史同时也反映了一种心理变化史和这种心理变化所带来的生活衍化,观念上的融合和研究,对于人性本身的深入探讨,需要,目前也有条件从其他学科提供给新的视角。无论从文学,美学,文艺批评的角度,了解现代心理学的知识,或者结合心理学来反观文艺,都是必要而且可以实现的。

关键词:潜意识;酒神精神;创作体验

作者简介:丁金诺(1985.7-),男,汉族,吉林长春人,博士研究生,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5-0-02

一、文学与心理学

关于文艺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中国从二十世纪二十、三十年代就有所涉及,这在鲁迅先生所翻译日本作家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上有所体现,这本翻译著作也在当时的文艺界影响了诸多文人。之后朱自清先生创作了《文艺心理学》,为文艺心理学这一研究方向正名并成為第一部研究文艺与心理跨界学科的著作。随着精神分析学派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在中国,五四之后的中国文学,在心理学和文艺的批评理论以及比较研究方面,在当时的一段时间内,无论是理论研究以及接受程度上开展的都很好。

随着话语权的转变,在一段时间内,无意识、潜意识等心理学理论逐渐成了话语的禁区,这就很难从这一角度对文学人物进行深入探讨,也就失去了借鉴相关理论来探讨文学人物,进而探讨人格因素的条件。以至于在一段时间内,潜意识与文学创作的相关研究一直鲜有人提起。直到1980年以后,随着现代心理学,精神分析法等心理学派的崛起,文艺心理学在我国才被重新发掘价值并且逐渐为学界应用。文学,文艺关注的是人的心灵,是探讨灵与肉的永恒主题,心理学同样是关注人类内心活动和思想变化的,二者共通之处良多。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从古希腊诗的灵感说与狂欢色彩酒神精神,到尼采的文艺创作观点,以至于古代中国的诗学理论都有很多体现,梦境和狂想与艺术创造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映射到心理学上,显示出精神分析学派的特点。相关的联系,我们可以从一些著作中发现,比如文学创作上的灵感说,这在心理学上,可以称之为触发:“从心理学上说,触发是大脑皮层上原有的几个兴奋点,由于某一刺激物的影响,而且常常是在偶然的意外的情况下,忽然建立了新的联系,从而使思维产生跃进,获得新的成果。”[1]在文学创作上,有很多表示迷狂灵感,自觉自知,天人合一的创作状态和灵感状态,这些状态都与心理学上的潜意识,本能,移情作用等等概念有着天然的相近。我并不坚持意识的绝对作用,但这些类似的意识经验,在各种学科中,都有过发现甚至交叉,可见,其中必有共通之处。也就是说,从本质上讲,文学上的一些概念与心理学的相关程度很高,因为这些学科研究的对象和表现的内容,都是以人的本质,人的状态以及人的变化为主的。优秀的作家,从自我出发,不去刻意制造或者回避自己的本性,才有可能引起更多的共鸣。

如果说心理学是对经历感受的总结,是对经验的再加工,使得经验为人所理解,那么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文学一致的。文学人物的刻画方式和内容决定了文学人物的人格,而决定刻画方式和内容的前提是作家人格的存在和发展。

心理学上的人格,区别于平常我们所说的性格,是指整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而不仅仅限于某个方面,所以,一个人是无法没有人格的,人格是与生俱来的先天属性。对于人格的定义,学界到现在仍然有争论,人格问题非常的复杂,因为这涉及到了包括文学的很多交叉学科的基本问题,即:“人”是什么?怎样认识“人”?自我的发现等等论题。我们不可能一一论述,但发现文学人物的人格的塑造,需要从作者个人性格,成长经历的角度来观察,从这一角度来看,以下的两个角度分别从不同方面定义了人的人格,一种是异化,区别性的,即:“简单地说,人格就是单个个人的个性特征,就是使一个人成为他自己并且与其他人区别开来的东西,它涉及个人活动(包括思维与行为)的一切方面。”[2]可以看出,从目标切入,人格理论研究的对象是人。“首先是外在的人格,即个人被他人知觉和描述的方面;其次是内在的人格,涉及一些内在因素,可以解释一个人被他人认为是这样的。”[3]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正是研究人格的本能冲动,研究无意识冲动的生物本能,按照他的观点,一切人格条件都来源于本能,人生的大多数意识,其实本质是无意识的本能。具体来讲,在弗洛伊德看来,潜意识支配着人的行为,也就是说,你可能觉得自己尝试着控制过自己的某些想法,或者说你不承认你的行为是由一些想法所支配的。可无论怎样,潜意识就在那里,不会消失,而且会持续支配影响。弗洛伊德本人,除了心理学上的建树,也对文学有很大的兴趣,这也是我们选择弗洛伊德作为理论对象的原因之一,他有着对文学的先天敏感。他曾经获得过歌德文学奖金,试图用精神分析理论去研究文学经典的文学人物形象,并且获得了一些成果。当然,他的这种对文学的比较研究,也是为了反证他精神分析学说的合理性。我们可以从弗洛伊德的《创作家与白日梦》中得到一些启示:“作家用自我观察的方法将他的自我分裂成许多部分的自我,结果就使他自己精神生活中冲突的思想在几个主角身上得到体现。”[4]

二、文学人物的潜意识体现

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以老舍为例,以他笔下的文学人物来反观这种潜意识这一角度,老舍笔下《骆驼祥子》中虎妞的形象,是表达老舍对本能欲望观念最形象的代言之一,虎妞本身的宿命和结局,同时也表达了老舍对于本能,欲望的态度。当然,这种结局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呈现的。下面我们来观察一下《骆驼祥子》中虎妞的具体呈现,本我力量是怎样通过虎妞这个文学形象具体化的。

书中关于虎妞的刻画本身就带有泼辣,野性,不受驯服等因素。而在主角祥子的视角中,虎妞则很明显的成了他自身欲望的载体,他努力压制着这种欲望却又逃脱不了,在书中祥子被虎妞勾引,酒后乱性的那一段描写,正印证了祥子这种矛盾的心理。如:“他警告自己,须要小心;可是他又要大胆。他连喝了三盅酒,忘了什么叫作小心。迷迷糊糊的看着她,他不知为什么觉得非常痛快,大胆;极勇敢的要马上抓到一种新的经验与快乐。”[5]祥子这样的心理状态描述,跟他最初出现的形象相去甚远,祥子的形象最初是这样出现的:“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他有他自己的打算,有些心眼,但不好向别人讲论。”;“因为嘴常闲着,所以他有工夫去思想,他的眼仿佛是老看着自己的心。”[5]在这种对比上,能够明显的看出欲望在一步步控制祥子,无论虎妞是否在诱惑祥子,不可否认的是,在他拉车的这段时间,周围的环境,个人命运的变换,导致他心理上自我控制的能力在下降,本我的地位逐步上升。

在精神分析层面,本我即是一切本能,欲望,属于遗传的因素。而自我是把本能付之行动的力量,它有意识的连接现实与欲望,却又始终受到包含价值观,道德的超我的制约。在虎妞的身上,本我被放大,自我和超我被压制,产生了失衡,欲望得到了释放。同样,对于祥子来说,虎妞便是欲望的化身。在虎妞身上,他并没有感受到爱情,而是欲望,本能战胜了情感,至此,祥子的命运从物质化的压力又加上了精神上的负罪感,从外部环境的困境转到内心惶惑,他既明确的知道自己并不喜爱虎妞,却又被本能和欲望所控制,这种情感进一步拉着祥子,是一种逃不过的宿命,而祥子本身破产农民的身份,加上他头脑中无法解放的封建思想,已经注定了他破灭的结局,而虎妞代表的本能意义的死亡就是这种结果的预兆。

如果一个人的人格失衡,也就是说自我的控制力下降或者压力过大,那么,自我所面对的外部世界、超我、以及本我都会给心理施加压力,这样就产生了焦虑情绪。我们没有从虎妞的身上看出太多的这种焦虑,因为她毕竟作为文学人物,在篇幅有限的的内容中,表现全面是不可能的,但虎妞确实表现了本我占统治地位的状态,不单单是对祥子,包括她对小福子的手段,都说明了这样一个被本能所支配的女人,一切性欲,利欲都是她所要的。在这种失衡状态下,虎妞只维护她欲望所感兴趣的方面。而这种扁形化的人物欲望描写,反映在祥子身上,则是真正的焦虑情绪的出现,祥子的这种焦虑,不光体现在虎妞身上,在祥子与小福子的关系上体现的更加深刻。

从《骆驼祥子》文中的描写来看,祥子对小福子是有感情的,他是想跟小福子生活在一起的。甚至我们可以这样想象,如果从开端,祥子就跟小福子在一起生活,他们也许命运不至于此,而祥子在后期决断是否选择跟小福子生活的时候,他却选择了否。就如《骆驼祥子》中所描述的:“他还喜欢她,可是负不起养着她两个弟弟和一个醉爸爸的责任!他不敢虎妞一死,他便有了自由;虎妞也有虎妞的好处,至少是在经济上帮了他许多。他不敢想小福子要是死吃他一口,可是她这一家人都不会换饭吃也千真万确。爱与不爱,穷人得在金钱上决定,‘情种只生大富之家。”[5]这便隐含了一层意思,既祥子已经被欲望所支配,他不再以良善,人性为判断标准,在人格上,他逐渐变成了一个实用主义者。在爱小福子和不被她家人吃定的选择中,他选择了后者,而祥子的人物塑造本身却又不是一个彻底的本我化身,因为他后期的思想变化,是想回去再次寻找小福子的。可惜,命运并没有给他机会,长期欲望化,格式化的生活,已经改变了祥子的人格,甚至他自己也并不知道該如何去支配,决定自己的生活,从而导致他面临小福子的感情无法接受的决断,这是他最后的人性,接下来就是人格的完全失衡,压力,焦虑不断升级,最后绝望。

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学人物身上塑造的上这种本能,欲望和宿命感,与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关于创作诗歌的灵感闪现说,以及古希腊一至今一直存在的酒神狂欢精神,仍有相通的因素。本能与酒,在老舍的作品中,体现的很多,正像我们前文说过的一样,祥子失身于虎妞,有酒的参与;小福子做妓女维持生计养活弟弟和爸爸,同样是因为一个酒鬼的父亲。酒已经不单单是酒,而是一种本能,欲望的象征,一种无意识的存在,在这种存在面前,亲情变成了工具,爱情变成了支配和玩弄。我们并不能说这种存在是好是坏,但我们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来观察这种存在的状态是怎样的。而且,关于无意识的体验,类似古希腊酒神精神,狂喜,灵感等等感性支配经验,体验最深刻的人,除了心理学家,恐怕就是作家,诗人,音乐家,美术家这类人群。所以,正视欲望因素的存在,文学艺术才能继续发展繁衍,或者说,人类的生活,总是伴随着这种本能的表现的。

参考文献:

[1]王先霈.著.《马列论文研究第三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147.

[2]武斌.著.《现代西方人格理论》[M].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237.

[3]郭永玉.著. 《人格心理学:人性及其差异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

[4]伍蠡甫.著.《现代西方论文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145.

[5]老舍.著.《骆驼祥子·文博士》[M].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36、129、6.

猜你喜欢

潜意识
Book Review on Wonders 《奇迹男孩》读后感
分析还是吸收
——浅析弗洛伊德与荣格对待潜意识的不同态度
梦境是链接潜意识的捷径
测试你潜意识中害怕什么
第一眼看到什么动物,测试你潜意识下的心理状态
潜意识在油画创作中的运用探究
Modeling some long-term implications of CO2fertilization for global forests and forest industries
潜意识研究的现实意义
浅析油画创作中潜意识的运用
潜意识欲望的诗意书写——柳梦梅形象的潜意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