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1.5+0.5+1”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初步尝试
2020-04-01关继国
摘要: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作为湖北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在教学模式上打破以往的“2+1”教学模式,探索“1.5+0.5+1”教学模式,即一年半校内专业理论教学,半年教学医院技能培训,一年实习医院临床实习,并对人才培养计划、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适应性调整,经过初步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
关键词:教学模式 探索 尝试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同时也带动了医学影像设备及技术的突飞猛进。各级医疗单位由原来单一的放射科向着综合性医学影像学科发展,由原来的临床辅助科室走向了融诊断与治疗于一体的临床科室(如介入放射学)。医学影像设备由原来的单一X线诊断设备,发展成X-CT诊断、磁共振成像(MRI)诊断、US(超声)诊断、核医学诊断等综合性诊断设备。此外,由于各种大型医学影像设备在各级医疗单位迅速得到应用和普及,部分乡镇级医疗卫生机构也装备了X-CT机、US等大型影像设备,县以上医疗单位初步形成了数字化影像科。因此,医学影像技术类人才亦为卫生类行业的紧缺人才。如何针对社会需求和行业特色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实用型医学影像技术类人才,是我们高职院校应该研究的课题。
笔者认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应以主动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医学影像领域发展的需要,以为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较强操作能力的综合性高级医学影像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注重人文,强化技能,突出应用,体现特色”为原则,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培养的学生在二甲以上医院可以从事医学影像技术工作,在二甲以下医院既可从事医学影像技术工作也能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工作。为达此项目标首先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寻求一种高效实用符合高职特点的教学模式。我校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和行业专家论证,探索了“1.5+0.5+1”的教学模式,并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进行了初步尝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1、调整专业教学计划,使其符合“1.5+0.5+1”教学模式
根据医学影像技术人才职业岗位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要求,以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坚持理论知识以职业岗位够用为度、突出实践操作技能的原则,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社会急需的高级技术型、应用型医学影像技术人才,使其在县级以上医院主要从事医学影像技术工作,在縣级以下医院能从事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双重岗位工作。同时,为有利于“1.5+0.5+1”教学模式的实施,将课程模块分为三部分:一是公共学科模块;二是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理论模块;三是专业技能模块。第一模块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使用现代化工具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第二模块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第三模块培养学生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专项技能。
2、建立符合“1.5+0.5+1”教学模式的理论教学体系
新的教学模式应建立新的理论教学体系。通过市场调研和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结合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行业特点,建立了与“1.5+0.5+1”教学模式相适应的“四模块”理论教学体系。即人文素质模块,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大学生职业指导、大学体育、大学英语、医学专业英语、计算机基础、VFP、高等数学;专业基础理论模块,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影像物理学、医学电子学基础、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人体断面解剖学;专业理论课程模块,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诊断学、介入放射学、超声诊断学、放射物理与防护;专业特长课程模块,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医学影像设备管理学、核医学与放射治疗、CT常见病鉴别诊断、MRI诊断学基础、心电图诊断学、x线机常见故障维修。
3、建立与“1.5+0.5+1”教学模式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适应“1.5+0.5+1”教学模式,建立了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包括①专业技能课程: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技能、医学影像诊断技能、医学影像设备维修技能;②由专业课教师制订的实训教学计划、实训教学大纲、技能考核大纲、实践操作技能标准及考核评分细则等实践教学文件;③多途径、多方位的教学形式:一是强化校内课堂实训教学,让实验指导教师与任课教师同时走进实验实训课堂,加强教师辅导力度;二是利用课余时间开放校内实训室,并指定专业教师辅导;三是将专业实训操作课程纳入教学医院进行,实施“0.5”计划;四是加强岗前培训,在学生临床实习前集中培训专业基本技能;此外,加强校外临床实习基地建设,制定临床实习管理制度,加强临床实习管理力度,要求实习医院指定带教老师,制定带教计划,按照实习大纲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为其以后走进工作岗位打下深厚的基础。
4、按照课程模块实施“1.5+0.5+1”教学模式
改变原来“2+1”教学模式,即在学校学习两年课程在实习医院一年临床实习的二段式教学模式为“1.5+0.5+1”三段式教学模式。即在学校学习一年半的理论课程,在教学医院开展半年的专业技能操作课程和在实习医院进行一年的临床实习。第一学段的目标主要是塑造学生的人格、素养和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第二学段的目标主要是训练学生的专业基本操作技能,达到一进实习医院就能上岗顶班;第三学段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应对临床实际工作的能力,达到一毕业就能适应岗位和岗位群的要求。该模式的具体操作步骤是:第一、二学期学习公共学科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第三学期学习专业理论课程;第四学期在教学医院学习临床专业技能操作课程;第五、六学期在实习医院进行临床实习。通过三个不同时段的学习凸现学生学习的针对性、目的性和时效性,使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步由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专业技术能力逐步趋于成熟。
5、建立“1.5+0.5+1”教学模式实施保障体系
5.1根据专业特点制订符合“1.5+0.5+1”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计划,并组织专业课教师认真编写学期授课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实践教学相关教学文件;
5.2建立高效可操作的实践教学体系;
5.3建立稳定的足够的教学医院;
5.4建立稳定的足够的临床实习医院;
5.5建立督导员指导制,组织资深教学专家对该模式教学进行检查指导,使其运行高效有力。
“1.5+0.5+1”教学模式,主要特点是加强了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操作训练,提前接触了工作环境和岗位氛围,使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对该专业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对学生迅速提高专业基本技能和快速进入临床岗位角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简介:关继国(1958-),男,湖北人,湖北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