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融媒体深化“三农”报道的思考

2020-04-01罗伟任伟

传媒论坛 2020年5期
关键词:三农

罗伟 任伟

摘 要:基层融媒体传播空间主要在农村,报道内容主要在农业,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基层融媒体对“三农”的报道正在加强。如何做好“三农报道”,值得思考。

关键词:基层融媒;“三农”报道新闻性;“三农”报道服务性;“三农”报道通俗性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5-00-02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村脱贫步伐、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新时期基层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各种媒体都加大了对“三农”工作的宣传报道,在全社会形成重农、支农、护农的浓厚氛围。但总体来讲,“三农”宣传还存在许多不足,与当前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不相适应。

“三农”报道既不像社会新闻那样吸引眼球,也不像重大事件报道那样引人注目。怎样才能激发受众的观看兴趣,使“三农”报道生动活泼,既有深度又有高度,还受群众的欢迎?笔者认为,要从提高新闻性、服务性、通俗性等几个方面入手,增强“三农”报道的影响力和穿透力。

一、运用直播,狠抓时效,增强新闻性

时效性,历来是一切新闻的首要条件,是新闻“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新闻在时效性能方面却似乎“先天不足”,农业工作具有周期长和相对稳定的特点,因此常规的新闻多属于经验性、总结性的非事件新闻,时间概念较弱,“目前” “近日” “在刚刚过去的”……等词汇,往往用在与农民、农村、农业有关的报道上。时效性差,“活鱼”变成了“死鱼”。要克服时效性差的毛病,一方面培养记者“勤”的意识,深入基层,争分夺秒抓“活鱼”。另一方面,要改变习惯于作结论或综合报道的思维定式,多做进行时的动态报道[1]。自媒体融合以来,我们在深耕内容的基础上,保持优势不变,创新传播形式,以短视频为切口,把好思想,好内容很好的传播出去,既要运用新科技,又要兼顾地方人群。

例如十月一日,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区双沟镇刘大湾村举行升国旗唱国歌仪式。此次活动我们也启用了媒体融合联合作战的方式,组成拍摄、报道、制作小组。由广电专业航拍摄像,编辑技术保障,后期网站跟进方式,八点半升旗仪式结束,九点电视编辑画面精选制作,十二点准确推送,比传统电视手段快速便捷,方便群众阅读观看。一些季节性、特殊地域性的农事报道我们都尽量采取融媒直播的方式,比如小麦开镰、机插、机收、年货节等农业元素非常浓烈的新闻报道,融媒直播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转变作风,关注民生,提高服务性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要求,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搞好服务,首先要加强专业素质,要熟悉农村不同历史阶段的相关政策、掌握多方面知识,成为行家里手。在重视专业素质培训的同时,还要重视采编作风的培养,记者要深入基层,不怕吃苦,充分发挥“手勤、嘴勤、腿勤、眼勤”好传统,主动和农民、农村基层干部拉家常交朋友,只有这样才能与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襄州区作为农业大区,农民所占比例超过60%。如何发挥地域优势传播好政策,就是要想群众之所想,思群众之所思,立足基层,精选话题 。媒体融合后,我们利用《“三农”在线》,借助良好的群众基础,拓宽传输渠道,持续发酵热点内容。例如在接到古驿镇一群众求助户口办理的线索,栏目记者第一时间上门了解实情,得知这家人家庭困难,妻子是残疾人,十多年前嫁过来时带来一个女孩,户口一直没有落实,现在孩子面临中考,户口成了一家人的难题。栏目记者找到古驿派出所咨询户口补办政策,陪同母女采血做DNA鉴定,在长达两个月的时间,《“三农”在线》栏目进行了5次连续报道,微信,微博持续推出六组图片和短视频,直到孩子户口办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2018年,家住石桥镇竹园村五组的黑丽从襄州一中毕业,考上了湖北医药学院麻醉学专业,因家境贫寒,无钱交学费。黑丽是一名孤儿,从小跟着外公、外婆相依为命,家里只有3间旧瓦房、3亩地,她外婆不幸得了乳腺癌和心脏病,外公常年患病,几乎失明。当时水稻没有成熟,黑丽的外婆就把一分地的花生拔了卖钱凑学费,可对于1万多元的学费、生活费来说,却是杯水车薪。出于记者的责任,我们以《孤儿黑丽:家贫志坚考上大学愁学费》为题,在襄州电视台、《微行襄州》微信公众号上报道了黑丽的事情,引起社会反响。襄阳正大公司得知这一消息后,第二天就把黑丽纳入“圆梦助学”对象,并资助她3000元上学。随后,我们又把黑丽贫困事迹新闻发到中央电视台,引起央视关注,也把黑丽作为帮扶对象,每年资助她8000元学费,直到大学毕业。在我们的报道帮助下,像黑丽这样圆梦大学的农村孩子达100多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党的记者,就要心系百姓疾苦,架起党与人民之间的桥梁。”

三、通俗易懂、贴近地气,注重通俗性

现代农业科技离不开媒体的传播,但要传播好农业科技,就要注意传播方式,注重删繁就简、化整为零,通俗易懂。农业科技报道的对象主要是农民,由于他们知识水平不高,又没有参加相关知识培训,所以对于较为复杂的农业科技成果不容易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生搬硬套报道科技成果,就会有很多农民听不懂、看不明白,更无法掌握。这就需要我们记者首先跟农技专家交朋友,掌握所需宣传的农业科技要点和精髓;再用通俗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删繁就简,化整为零,借助声音、画面、VR虚拟现实技术等,让农业科技通俗易懂,老百姓爱听爱看。记者在参加全国春耕生产现场会时,看到一款襄州生产的智能植保机在现场演示。如果按照一般采写方式,字数不会超过200字,观众不了解详情。因此,记者反复斟酌,决定用现场特写的方式:位于襄阳市襄州区国际物流园的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制造基地,一台农作物植保机缓缓打开宽幅达12米的喷药管,在种植了大豆、玉米的丘陵地带自主行走作业。这台农作物植保机既没有方向盘,也没有驾驶座,动力来自不烧汽柴油的新能源,所有操作都在计算机的遥控之中。娓娓道来,让人身入其境,通俗易懂。

再比如:襄州现代农业示范区里的院士专家站,通过智能科技,让人在国外,可开启田间的喷灌设施;坐在家中,能获知土壤的温湿度;自动调控的光温水气,令大棚作物茂盛生长。智能农业用指尖控制着整个大棚生产和管理全过程,但具体如何弄?老百姓大多不明白。但我们把智能农业的各个环节拆分开,用拟人的手法,把温度传感器比喻像人的温度计,可实时测量大棚里的温度和土壤的水分含量。然后再介绍物联网的终端处理平台,把它比喻成人的大脑和心脏,对所有传回的温度、湿度等数据进行自动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发出指令,该浇水迅速浇水,该加温则立即增温,从而代替菜农完成对大棚蔬菜的日常管护。通过这样采写,可以让观众逐步了解农业物联网的基本常识和特点,从而掌握新知识,学到新技术。

四、结语

“三农”问题关系国之根本。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入,对新闻从业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新闻采编素质,更要懂农村、懂政策、懂农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深化“三农”报道的新闻实践中讲好乡村振兴的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陈忠权.采写农业科技新闻要注意通俗性和服务性[J].天津农林科技,2014-6-15.

其他作者简介:

任偉,男,汉族,湖北襄阳人,记者。研究方向:电视新闻、专题片采、写、编工作。

猜你喜欢

三农
掀起学习《论“三农”工作》的热潮
浣溪沙·人间衣食在三农
赞分盐镇裕牛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农”热点
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主线
“三农”报道如何“精准”
“三农”信贷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三农”宣传大有可为
2013年度“三农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