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历史为镜历史文化及遗迹保护模式

2020-04-01王婷

炎黄地理 2020年1期
关键词:遗迹文化遗产建筑

王婷

历史文化是指具有历史意义、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的史籍、文物、遗址等,记录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不仅是见证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证,更是促进社会不断进步的精神力量。中国是一个拥有着数千年文明的文化大国,那些沉淀至今、传承至今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也包罗了世世代代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可以说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瑰宝。正因为如此,对历史文化和遗迹的保护至关重要。

我们都知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难以忘记也不能忘记那段被外敌入侵、国破家亡的历史。民国时期,日敌大肆侵略我国疆土,山海关失陷后,故宫博物院决定将部分文物南迁。或许,当时故宫理事会的成员们根本没有想到,这将是一场穿越两万公里、跨越十余年光阴的迁移行动,而作为后代的我们,也异常惊叹于这场一万余箱文物无一损毁的壮举。

我们难以想象,一个民族,究竟是跌落至何等境地,才需要做出如此庞大的文化迁移,我们同样难以想象,在那样一个国难当前、动荡不安的时代,究竟是怎样一种不朽不催的信念,才能完成那样一次矢志不渝的守护。这是一种妥协,但,更是一种不妥协,正因为这样的不妥协,才使得这些国宝得以完好无缺。

先辈们守护的不仅仅是国宝,更是在进行一种文化传承。历史文化蘊含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价值和立身处世方式,保护历史文化就是在保护民族发展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我们应从开展历史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出发,全面地掌握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及发展情况,从而制定科学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规划,并加大多方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历史文化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营造出保护历史文化的良好氛围。

我们都知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国人从未忘记那样一段屈辱的历史,1860年那彻夜燃烧的大火,从圆明园烧到了每一个国人的心中,烧掉了一座堪称奇迹的皇家园林,也烧毁了世界造园艺术顶峰的经典之作;我们始终在想象,如果没有上世纪50年代的那次城墙拆除,北京或许真的会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然而历史不可更改,被烧毁的圆明园和被拆除的北京古城墙也无法真正复原,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痛,但更应该成为提醒我们保护历史遗迹的警钟。时代在发展,曾经的历史只会我们也来越遥远,但它们背后的意义也更愈加深远。只有作为历史遗迹保护工作,才能使得经前年沉淀的文化得以流传。

在历史遗迹保护方面,应从“拆”、“建”、“融”、“活”四个方面入手。

拆 文化商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使得大多数历史遗迹的周围存在违规建筑和不合理建筑,因此,为保护历史遗迹,应拆除这些不协调建筑,恢复历史遗迹本身的风貌。

建 这里的“建”不是指仿照原有的遗迹重新建造,而且利用现代化的建筑手段和设施,在维护历史遗迹原本面貌的同时,使其“外旧内新”。同时,还用在修建过程中做到“修旧如旧”,也就是说,在历史遗迹修缮的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尽可能的“复制”并守护其历史风貌。

融 如果说,“拆”和“建”是从技术上保护历史遗迹,那么,“融”则是从精神上实现遗迹保护。保护历史遗迹不是要将其封存,不是只能远观,而是要使其与现代社会接轨、融合进现代社会文化,从而焕发出新的活力,这才是保护的初衷和本质。

活 如何让我国优秀的历史古迹“活”起来?打造遗址公园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最近几年,我国一些经济发达的省份已经建成并开放的历史古迹公园越来越多,这些能够展现鲜活历史的古迹公园,像一幕幕水墨电影,将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逐渐串联起来,向后人展示。

在我国古代,有一种官职叫作:守藏吏,他们负责管理国家档案和书藏。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位守藏吏,守护了先辈们留下的遗迹,也守护着他们传承下来的文化。文化与遗迹虽为死物,但万物皆有灵气与信仰。那些曾经建造了历史建筑和器物的匠人们耗费精力、投入情感,那些器物的使用者们在其中融入自己的心境,时光的流逝,也使得这些历史遗迹经历了文化的沉淀,它们记述了那些值得我们代代相传的情感与信念,这也成为了它们值得被保护的原因。

对于这些独一无二的、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和历史遗迹来说,对它们的保护不应局限于最基本的维护和修缮,而是要使其能够融入现代社会,让它们在新的时代也能继续它们传承文化、延续历史的使命。

猜你喜欢

遗迹文化遗产建筑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沙海遗迹
Tough Nut to Crack
超新星遗迹Simeis 147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文物保护与旅游业的互动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