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英烈故事 缅怀英雄品质
2020-04-01
中华民族伟大悠久的历史,由一代代民族英雄儿女热血谱就。近现代以来,英雄故事尤为慷慨,民族史诗何其壮烈!
他们或艰难求索,或奋斗奉献,或以身许国……奏响人生壮歌的最大信念和精神意志,是为中华民族之崛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烈士,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新时代新征程上,高唱英雄赞歌,弘扬传承英烈精神,意义重大而深远。
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共和镇曹河村,“一级战斗英雄”曹庆功的光荣事迹被代代传颂。同乡战友们虽已白发苍苍,仍把那首为纪念他而谱写的英雄赞歌向后辈传唱。
曹庆功,1925年出生于云南省牟定县军屯乡(今共和镇)曹河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是家中长子。17岁时,被国民党抓兵。1948年锦州解放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任第四野战军29师356团1营1连班长。参加解放军后,在党和人民军队的培养下,曹庆功迅速成长为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优秀战士。1950年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他英勇作战,立下战功。
1951年3月,曹庆功所在的人民志愿军连队在洪川江北岸望月山北山执行机动防御任务。他带领一个战斗小组,坚守在紧靠江岸前沿的286高地。3月18日,敌人以4门榴弹炮和20余门迫击炮,对高地进行疯狂轰击。在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后,战友全部牺牲,最后只剩下曹庆功一人。
面对蜂拥而至的敌人,右臂被炸断、身负重伤的曹庆功拉响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6岁。军部将他的英雄事迹谱写成歌曲在全军广为传唱,激励将士英勇杀敌,保家卫国。
英雄已逝,精神永续。如今,曹庆功烈士的侄孙曹明新再忆起父辈第一次向他展示伯爷爷军功章时的情形,依然难掩激动:“展开层层包裹的红色绸布,抚摸着印有毛主席头像的奖章奖状,让作为烈士后代的我感到荣耀。”曹明新坚信,“纪念和缅怀英雄,是为了不让祖辈的牺牲被遗忘,也是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动力。”
在河南省夏邑县,有一座彭雪枫纪念馆,是为纪念壮烈殉国的彭雪枫将军所建。纪念馆负责人介绍,这些年不断有群众自发到纪念馆参观学习,人数逐年增加,现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彭雪枫,1907年生于河南省镇平县。大革命时期,彭雪枫在党的影响教育下,接受了马列主义,开始了“出生入死,致力革命二十年”的光辉斗争历程。
1932年9月上旬,红三军团师长郭炳生企图挟所属第五团叛变投敌。时任师政委的彭雪枫仅带随行武装潜行北上追了5天,将全体指战员带回来与主力会合,因此荣获“红星奖章”。
在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进行战略转移的危难形势下,他调任中革军委第一局(作战局)局长,协助朱德、周恩来等进行军事指挥。在中央红军一渡赤水中,彭雪枫派出掩护部队,掩护中央纵队过河,进入川南;二渡赤水时,彭雪枫率领缩编后的红十三团,与兄弟部队一起,在二郎滩背水作战,为中央红军二渡赤水创造了条件。
攻打娄山关时,彭雪枫率领红十三团担任正面主攻任务。在兄弟部队的一起努力下,取得了战斗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军士气。战斗之后,彭雪枫又率部向遵义方向猛追,与兄弟部队全歼守军,重占遵义。后来,他又在彭德怀等率领下,占领了老鸭山,取得了遵义战役的胜利。
彭雪枫英勇善战,一次次深入敌后险境,圆满完成党交给的特殊任务,堪称虎胆英雄。
1936年9月,毛泽东亲点彭雪枫担任“特使”,辗转半个中国,力促国共合作,“逼蒋抗日”,为党争取在战略大环境中的有利局势。1936年11月,他第二次接受毛泽东的重托,与阎锡山进行谈判,表达了红军与晋军联合抗日的真诚愿望。
西安事变爆发后,彭雪枫沉着冷静地向阎锡山转达中共中央与毛泽东的抗战主张,促使其态度从反对到中立,再从中立转到“共维大局”的立场上来,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两党以及其他各势力的联合抗战作出了卓越貢献。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彭雪枫被任命为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少将参谋处长兼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主任。这个办事处为八路军后来开赴抗日最前线铺平了道路。
1938年1月下旬,彭雪枫再次肩负毛泽东赋予的“开展豫西敌后游击战”的新使命,走上了运筹中原抗战的第一线。1939年2月,在开辟豫皖苏边抗日敌后根据地的战略决策下,彭雪枫率领部队挺进敌后,宛如一把利刃再次插入敌人心脏,取得了一次次胜利。
不幸的是,1944年9月11日,彭雪枫在指挥河南夏邑八里庄战役时,被流弹击中,壮烈殉国,时年37岁。
回忆起父亲,原第二炮兵政委彭小枫介绍,正是因为父亲始终对党忠诚,所以投身革命后,在一次次大小战斗和各种考验中,誓死忠于革命事业,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一名共产党人的本色。
在过去的几十年,一批又一批普通群众、工人和学生,不断来到夏邑县彭雪枫纪念馆参观学习,他的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后来人。
(文图源自新华社、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