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英雄伍连德
2020-04-01
伍连德祖籍广东台山,出生於马来西亚槟城一个普通华人移民家庭。1896年,年仅17岁的他以所就读中学第一名的成绩,拿到英女王奖学金,远赴剑桥大学学习医学。欧洲求学期间,他先後到英国利物浦热带医学院、德国哈勒大学卫生学院和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进修,系统掌握了现代医学知识。
1907年,一封书信改变了伍连德的命运。大清帝国的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袁世凯聘請他前往天津,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副校长职)。1908年,伍连德终於回到了中国,卻极为不幸恰逢袁世凯在政治上失势下野。这样一来,伍连德的处境变得十分尴尬。在友人的帮助下,他只好自己在京城活动,最终受到满洲权贵接纳。卻没想到,几年之後,这个年轻人承担起一个扭转国运的重大任务。
1910年12月,肺鼠疫在东北大流行。疫情蔓延迅速,吉林、黑龙江两省死亡人数达39679人,佔当时两省人口的1.7%,哈尔滨一带尤为严重。迫於形势,经外务部施肇基推荐,清政府派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到东北领导防疫工作。1911年1月,伍连德在哈尔滨建立了第一个鼠疫研究所,並出任所长。
伍连德第一时间向北京发去电报,提出初步的防疫措施:控制铁路、公路,隔断交通,以防瘟疫蔓延;隔离疫区;向关内征聘医生等等。1911年1月13日,清政府按照伍连德建议,在东北进入关内的必经点山海关设置检验所,对所有旅客进行为期5天的观察期,无症状才可放行。随着疫情的加重,检查程度也在不断加深。1月21日,又下命令:“将京津火车一律停止,免致(疫情)蔓延”。为了避免人传人,伍连德要求所有人都佩戴口罩。在这样的情况下,伍连德发明了中国第一个口罩——伍氏口罩,直到现在依然在用。伍连德还发明了“旋转餐台”,避免人与人之间的交叉感染。
伍连德还向延续了几千年的土葬习俗宣战。他宣佈,在非常时期,所有死者的尸体全部进行火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消灭尸体内的病毒。伍连德的提议刚提出来就遭到了当地百姓甚至是官员的一致反对,伍连德无奈之下只得四处动用关係,请求朝廷颁旨,最後终於获得了许可。1911年1月30日,傅家甸坟场的2000多具尸体被集中焚烧,大火足足烧了三天才熄灭。
这一行动,在後来也被公认为东三省鼠疫防疫的转折点。经过四个月的奋战,伍连德与其战友终於在4月底使东北鼠疫得到了全面控制。不过在那一场瘟疫中,6万百姓被夺去生命,公职人员中,单长春一地就有166名卫生人员染疫殉职。
1911年4月,伍连德邀请包括日本、英国、美国、德国等11个国家的医学专家,在瀋阳召开了“万国鼠疫大会”。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召开国际学术会议,32岁的伍连德被推选为大会主席。万国大会後,伍连德被皇帝亲自加封为医学进士,国际医学联盟授予他“鼠疫斗士”的称号。
在这之後,伍连德选择继续留在中国。他专注於中国医学的发展,亲手创立了北京中央医院,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他作为中方代表说服了美国最显赫的家族之一洛克菲特家族,建立了协和医院以及协和医学院,直到现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依然是洛克菲特慈善王国最大的海外项目。他还创立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前身——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任第一任校长。他前前後後在中国主持兴办了20多所医学院和医学院校,为中国培养出大批医学人才。梁启超曾这样评价他:“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博士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