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市稻田培育扣蟹技术试验总结
2020-04-01王首春郭贵良
王首春 郭贵良
稻田养蟹是近年来吉林省水产技术推广的主要项目之一。由于吉林省是内陆省,不生产蟹苗(大眼幼体),所以河蟹养殖的起步较晚,专门养殖蟹种(扣蟹)的企业和个体都很少。目前,吉林省稻田养蟹所用的蟹种大多数是从辽宁省盘锦等地购进。由于吉林省稻田缓苗后已近6月中旬,此时辽宁省的蟹种销售已近尾声,很难再买到优质蟹种;同时,因运输时间较长、运费较高等因素,易造成蟹种成本高、体质差、成活率低,从而使稻田养殖的蟹种数量和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直接影响稻田内的河蟹生长,导致农户对稻田养蟹积极性不高,大大影响了该项目的推广应用。
为此,在2015—2017年,榆树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在本市组织实施了稻田培育扣蟹技术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面我们就榆树市稻田培育扣蟹技术试验总结如下:
一、试验过程
1. 田间工程
①加固田埂。培育蟹种的稻田田埂应在普通稻田田埂的基础上进行加固,这样既有利于河蟹养殖、防逃,又有利于水稻生长。加固后的田埂,其高度不应低于50厘米,顶宽不少于50厘米。
②开挖田沟。为方便河蟹躲避高温、脱壳和集蟹,在距田埂内侧60厘米处开挖环沟,沟宽60厘米左右,沟深40厘米左右,坡度比为1∶1.2;环沟面积占田块面积的5%以内。工程在泡田耙地前完成,耙地后再修整1次。
2. 防逃设施
①防逃墙。培育蟹种的稻田四周要建设防逃墙,防止蟹种逃逸。防逃墙建在养蟹稻田四周加固的田埂上。防逃墙的材料一般采用防老化塑料薄膜。具体操作:将塑料薄膜下端埋入加固田埂的泥土中15~20厘米,上端高出地面50~60厘米,并将上端固定在拉紧的网绳上。紧贴塑料薄膜的外侧,每隔50~60厘米插一个长75厘米的木棍或竹竿作桩,迎风处要密插,避免被大风吹倒,顺风处可相对稀插。桩插入土中15~20厘米深,向内倾斜15°角。最后用网绳将塑料薄膜固定在桩上并拉紧,形成坚固的防逃墙。整个防逃墙应无褶皱,接头处要光滑无缝隙,拐角处呈弧形。注意防逃墙的位置要与稻秧保持0.5米以上的距离,避免河蟹通过稻秧攀爬逃逸。
②进排水口。进排水口处分别设置在养蟹田块的对角处。在对角处埋设100~120厘米长的注排水管;进排水管要用双层袖网扎好,并在进水口外设“迷魂阵”式的小网,有效拦截河蟹逃逸。
3. 前期准备
①稻田消毒。在稻田田间工程结束后,防逃墙建成前,即河蟹蟹苗(大眼幼体)投放前20天左右,此时正值稻田耙田前后,环沟已注满水。在插秧前3天,每亩稻田用漂白粉15~20千克化浆后全池泼洒,以杀灭稻田内的细菌、病毒以及驱赶蛙类、鼠类等敌害生物。
②培育饵料。大眼幼体放养前10天,每亩水面(环沟)投放腐熟有机肥1 000千克,用以培育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为蟹苗提供适口的优质天然饵料。
③栽种水草。环沟内注水后要在环沟中培植适量水草,比如移栽苦草、轮叶黑藻等沉水性植物,水草以覆盖水面1/3~2/3为宜,有利于蟹苗的栖息、隐蔽和脱壳。
4. 蟹苗投放
每年6月初,榆树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从辽宁盘锦地区引进大眼幼体。大眼幼体的运输采取“泡沫箱底部+水草+冰块+水草+网袋”模式(图1、图2),每袋装大眼幼体1千克,并用保温车运输,大眼幼体运输成活率达到95%以上。
派专人在稻田旁备好3%~5%食盐溶液或20~25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待大眼幼体到达后消毒浸泡5~10分钟或10~15分鐘。
消毒后,将大眼幼体投放稻田中(图3),每亩放养0.2~0.25千克(约4万只)。
5. 饲养管理
①水质要求。水源充足,无污染,注排水方便。水质要求肥、活、嫩、爽,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
②饵料投喂。刚投放的大眼幼体主要以放养前肥水培育的浮游动物等为饵料,一般3天内不用投喂。3天后根据实际情况辅以人工饵料,如豆浆和鱼糜等,每天投饵1~2次。
投喂3~5天后,改投蛋白质含量较高的河蟹开口饵料(图4),饵料粒径1毫米左右。每天投饵2次,上午投全日饵料的1/3,下午投2/3。投喂时沿池塘四周均匀投喂,且遵循“定质、定量、定时、定位”投喂原则。
③水质调控。蟹苗投放初期不加水、不换水,待第一次蜕壳后逐渐加注新水,一般每15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1/3左右。
④日常管理。坚持每天巡查,观察河蟹吃食、蜕壳、活动及病害情况,尤其注意防逃设施及进排水口是否有损坏,进水口外的迷魂阵内有无河蟹外逃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准备相应防逃设施等用品,做到有备无患。
6.病害防治
由于大眼幼体和幼蟹都非常小(图5至图7),生活在水里不易观察,一旦发生病害很难控制,因此除选购优质大眼幼体外,还要加强疾病防治。
①腐壳病。病蟹步足尖端破损,逐渐成黑色溃疡并腐烂,然后步足各节及背甲、胸板出现白色斑点并逐渐变成黑色溃疡,严重时甲壳被侵蚀成洞,可见肌肉或皮膜,导致河蟹死亡。该病是由于河蟹步足尖端受损感染病菌所致。
防治方法:每立方米水体用2克漂白粉加水全池泼洒消毒,使水体浓度呈2克/米3,并在饲料中加磺胺类药物,每千克饲料加药0.1~0.2克,连喂3~5天。
②水肿病。病蟹腹部、腹脐及背壳下方肿大,病蟹匍匐池边、拒食,最后在池边浅水处死亡。该病是河蟹在养殖过程中腹部受伤感染所致。
防治方法:每立方米水体用0.5~1克土霉素或呋喃西林对水全池泼洒。
③纤毛虫病。病蟹的关节、步足、背壳、额部、附肢及鳃上都附着纤毛类原生动物。病蟹体表污物较多,活动及摄食能力减弱,严重者死亡。该病是由于池水过肥,长期不换,纤毛虫繁殖过多所致。
防治方法:用0.7克/米3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用量比5∶2)全池泼洒。
④敌害生物。蟹种培育的敌害生物较多,主要有青蛙、蟾蜍、泥鳅、鲫鱼、鲤鱼等。
预防方法:在放养大眼幼体前对稻田进行彻底消毒,同时对自然江河流域的水源在进水时用密网过滤,防止敌害生物进入。
7. 扣蟹回捕
9月中旬开始,扣蟹会在晴好天气的午后至傍晚时分集群上岸,沿稻田地边爬行,此时是回捕扣蟹的最佳时机。
捕捉方法:在防逃墙弯角的平地处(即大量扣蟹爬行处),挖一个直径2~3米,深0.5~0.6米的集蟹坑,在坑内及上沿四周1米左右铺设光滑的塑料布,坑内周围的坡度在80°以上。
河蟹沿稻田四周爬行时大部分会掉入坑内,并且爬不出来,这时就要定时将掉入坑内的扣蟹取出,避免坑内扣蟹太多造成死伤。
集蟹坑内切忌进水,防止扣蟹外逃或在水中缺氧而亡。
二、试验结果
从2015—2017年,榆樹市共试验稻田养殖扣蟹300亩,每亩放养0.2~0.25千克大眼幼体,共计70千克。总收获扣蟹15 000千克,平均每亩收获扣蟹50千克,扣蟹规格在160~220只/千克。圆满地完成了该项目试验稻田300亩,平均每亩收获扣蟹30千克的任务要求。
2018—2019年,榆树市稻田养殖扣蟹均在500亩以上,年产扣蟹20 000千克以上。
榆树市扣蟹培育技术的成功大大地带动了当地稻田培育扣蟹项目的推广,而通过不断增加扣蟹培育面积,可解决当地稻田养蟹中扣蟹的本地化供给难题,破除影响当地稻田养蟹的发展瓶颈。因此,扣蟹培育项目的成功对整个稻田养蟹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附注:河蟹需要在海水中繁殖,一生从受精卵孵化出来要经过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和成蟹等阶段。在生产实践中,一般从河蟹孵化出来开始逐渐淡化,到大眼幼体阶段淡化完成,即可移至淡水中养殖,淡化好的大眼幼体又称为蟹苗。将大眼幼体养殖到秋季,一般长到纽扣大小,在来年养殖成蟹时做种用,我们称这一阶段的河蟹(纽扣大小)为蟹种(扣蟹)。
(作者联系地址:王首春 吉林省榆树市农业农村局水产技术推广站 邮编:130400;郭贵良 吉林省长春市水产研究院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 邮编:13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