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纪录片教育的三种人才培养模式

2020-04-01吴猛强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11期
关键词:比较模式纪录片

吴猛强

摘要:文章概述了当前专业纪录片教育在国内外发展的主要概况,总结了现代纪录片教育的三种人才培养模式,即“社会学”模式、“传媒型”模式以及“艺术类”模式。通过三种不同模式的分析、比较,文章揭示了不同的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希望借此推进对专业纪录片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以及为完善现代纪录片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纪录片;教育;模式;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1-0117-04

一、现代纪录片教育的发展概况

电影起源于纪录片。作为电影包括电视的最早形式的纪录片,距今已经有120多年。目前,全世界有40多所高等院校设立纪录片专业,不过,直到近年,亚洲的高校里面,都还没有专门的纪录片学院、系或本科专业。

专业纪录片教育,即把纪录片作为高等学校的一个专业、方向,系统地培养纪录片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在我国也是起步比较晚。并且,在我国,也是先有研究生层次的纪录片专业教育,而后才有本科层次的纪录片专业教育。可以说,在发展上,有一点“倒挂”。

像我国,是先在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开设了研究生层次的主要面向理论研究的纪录片专业(方向),而后到了2013年才在上海政法学院的上海纪录片学院,首次举办国内首个面向创作实践的本科纪录片专业,实现本科纪录片教育零的突破。甚至,截至当前(2018年),我国也是仍然只有上海政法学院的上海纪录片学院一家高校,开设有这样的本科专业。

虽然目前我国也有少数高校在本科新闻传播、广播电视学、电影学等专业中开设了2—5门纪录片课程,但还都没有将它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进行系统的建设。

而这些也都与前述的国外较早就开始举办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纪录片教育不太相同。比如,哈佛大学的视觉与环境研究系,较早就将纪录片与动画教学作为该校影视教学的两大支柱。而斯坦福大学的艺术学院,也专门开设了纪录电影系。还有纽约大学的提西学院,也在新闻传播系举办了纪录片方向的教育。此外,密苏里大学、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以及波兰的罗兹电影学院在相关方面的教学也都很有特色,包括著名的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以及纽约电影学院,也都开设有纪录片方向的专业。

不过,考察当代海内外的纪录片教育的发展概况,不管是本科类型的,还是研究生层次的,还是可以进一步归纳出几种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还是可以帮我们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纪录片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为更好地完善纪录片专业的人才培养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以下,将论述现代纪录片教育的三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模式一:“社会学”模式

“社会学”模式的纪录片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说是现代纪录片教育的第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以我国的北京电影学院为例,众所周知,北京电影学院是我国培养影视专业高级专门人才的最高学府。但是,直到现在,北京电影学院不仅仍然尚未开办本科层次的专业纪录片教育,而且仅在研究生培养中开办了偏向理论研究的编导专业纪录片方向,其实也是“社会学”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像该校的研究生纪录片专业(方向),虽然也跟其他一般的影视硕士专业(方向)一样,对外接收一定数量的推免生,但据该校历年的招生简章介绍,该专业也是仅对北大、清华、人大三所高校的社会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开放推免的机会。

由此就非常明显可见,作为电影教育最高学府的北京电影学院,在纪录片人才培养上,透露的其实还是“社会学”模式的人才培养方式。

应该说,理论上讲,虽然不可否认,纪录片摄制确实涉及很多社会纪实的东西,因此需要一定的社会学方法,辅助有关的创作实践,乃至理论研究,但由此就简单地将纪录片教育与社会学联系起来,催生出一种“社会学”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实还是存在两个需要特别警惕的问题:

一是单纯的“社会学”类型的纪录片人才培养模式,不小心的话,非常容易把“纪录片”反向变成一种社会调查、社会认识的工具。也就是,非常容易把纪录片和纪录片教育工具化,使作为影视艺术学的纪录片成为社会学的附庸,而无法保证作为一门艺术专业的纪录片创作,成为一种专门的、独立的、特殊的存在。

另一方面,退一步说,即便反过来,把社会学当成了“工具”,以此训练出纪录片创作者或者研究者,以社会学的方式、视角,去观察、解读世界,然后以影像的方式把它表现出来、记录下来,其实也存在另一个问题,即此种方式训练出来的创作思维,其实在认识逻辑上,还是非常容易染上严重的社会本位的色彩,使作为影视艺术学的纪录片变成更像一门社会科学,而不是人文科学,而远离它的真正本位。

因为众所周知,社会学研究或者社会学方法,背后的认知视角或者说哲学逻辑、价值逻辑,其实大部分都是非常偏向“社会本位”的,这与作为艺术创作的纪录片,常常需要重新回向对个体的关注,是完全不同的视角触点、思维逻辑乃至价值坚持。

所以,“社会学”模式的纪录片人才培养模式,不管是将纪录片工具化,还是把“社会学”的方法工具化,都不能使紀录片教育回归到作为独立创作的本位。这种模式下的纪录片教育,还是一种离“艺术”很远的东西,甚至可以说,已经被彻底降格。

三、模式二:“传媒型”模式

如果说“社会学”类型的纪录片人才培养模式,是第一种纪录片人才培养方式,那么现代的纪录片专业教育,还有另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即“传媒型”的人才培养方式。

所谓“传媒型”的纪录片人才培养方式,即把纪录片专业放在新闻学、传播学方向去培养,或者虽然放在编导方向培养,却非常强调它的传媒色彩、新闻色彩。也就是,把纪录片人才培养当成一种传媒艺术人才乃至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主要是面向各类电视台、新闻机构、节目制作单位输送人才。

像我国北京的中国传媒大学,虽然也在研究生层次开设纪录片专业(方向)的教育,但是基本遵循的就是这种“传媒型”的纪录片人才培养模式。

这一点,同样可以从该校在相关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招生简章上窥得一二。像该校历年的招生简章都明确,报考该校纪录片专业研究生,主要考试科目测验的就是考生新闻理论方面的知识。这看上去也与传媒大学主要是电视大学,而不是电影大学的办学方向不谋而合。

其实,开创我国首个本科纪录片专业的上海纪录片学院,一开始也是将纪录片专业放在新闻学类的广播电视学中建设的。虽然后来进行了调整,将该专业放入了本科编导专业当中,以艺术教育的方式探索有关的人才培养,不过,由于受“历史”的影响,加上“习惯”的因循,还是仍然带有相当大的新闻色彩、传媒色彩。

而要是从学理上进行严格的分析,这种“传媒型”的或者新闻方式的、新闻色彩的纪录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实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众所周知,传媒的东西、传播的东西,其实是非常讲求流量、非常追求大众化的。所以,对传媒、传播来说,一个东西可能越大众越好。但是,如果我们的纪录片专业,是一种艺术类的编导专业,那么可能就要遵循另一种越“小众”越好的路径了,以此确保它的“品质”。

其次,传媒的东西、传播的东西,特别是新闻的东西,其实常常讲究的是追踪真相,但是如果我们的纪录片创作,是一种艺术创作,那么作为艺术的东西,应该追问的就是本质,而不是只是停留在真相的层次。这个也是新闻和艺术的一个巨大区别。

最后,不可否认,新闻的、传播的东西,主要培养的是学生对社会的责任,甚至作为第四种权力的新闻,培养的主要是学生对社会的监督,但是如果我们的纪录片是一种艺术的东西,那么最终培养的可能还是创作者进一步学会对人性的监督。毕竟,和新闻相比,艺术有时关注的是更微观、更细节的东西,就像那种深入分子水平的。

其实,新闻的、传媒的东西,都是面向大众平台制作的,所以强调对学习者的责任感的培养,以及形成对公义的追求,由此争取一种广阔的影响,本来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作为艺术的纪录片,如果目的真的是承担起追问“本质”的责任,那么如果一旦发现那个“存在”的本质是荒诞的,在面对那些非常大众化的平台,可能就不是非常符合主旨的传播。

由上可见,作为艺术的纪录片其实跟新闻是很不一样的。现在一般把新闻专业归在文学大类下面,所以像偏新闻的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毕业的时候,拿的都是文学学位,但新闻其实不仅跟艺术有很大的不同,跟文学的差别其实也非常大。严格来讲,新闻专业应该是属于社会科学专业,新闻专业的同学毕业的时候,更适合拿的应该是社会学的学位。不过,按照我们现在的学位颁发体系的设计,连社会学的学位都没有,社会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也只能拿法学的学位。这是一点题外之话。

其实受制于新闻大众思维的影响,用“传媒型”的方式,塑造纪录片教育,培养纪录片人才,在实践上,也确实非常容易遭遇专业品格的“大众化”,甚至“平庸化”。

虽然,不可否认,大众确实就意味着流量、意味着市场,不过,过度大众化也会意味着最后训练出来的人才,可能仅仅只是适合从事一般的电台工作、节目工作,或者说普通的影视工业工作。也就是,本质上,还是在培养一种普通工种的普通工作人员,而不是在培养真正地拥有更高层次追求的艺术家。例如,一个非常明显的后遗症就是,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还是都会普遍缺少一种强烈的独立创作的自觉。像遵循此种思路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在从事创作时,常常从选题开始,就很容易不自觉地向大众趣味妥协,进而再从审美到思想,都陷入全面的平庸,而没有办法做出什么真正太深入的或者太有内涵的东西。

其实现在市场上普遍流行的那些新闻模式的东西、大众传媒的东西,也是都有一个普遍的特点,或者致命的弱点:由于都是主要面向大众,甚至纯粹追求流量制作的,因此生产出来的内容都不可避免地非常扁平化。比如,纪录一件事情、谈论一件事情,基本都是就事论事,浮在那些事实的表面。所谓记录真实,大多不过就是都在记录一些表面的真实。

对此,也可以参见现在很多门户网站制作的东西。仔细看看就会发现,这些大众平台、门户机构制作的东西,其实还是都非常的平庸。很难让人感觉到,那是一群非常专业的人士在做的非常专业的东西。比如新浪、搜狐這些大型的大众门户平台,在各种信息资讯上所提供的产品内容,可以说,大多看上去也几乎都像是一种无门槛制作的。无论是那种文字类的,还是影像类的,大部分都像是普通人也可以写的,普通人也可以做的,没有什么不可替代的性格,或者非常鲜明的个性。以至,在现实当中,当这些产品的制作岗位,面向社会招聘从业人员的时候,很多也都公开打出专业不限的“要求”。

而这反映的其实也是“传媒型”的纪录片人才培养模式,或者“新闻型”的纪录片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软肋。可以说,如果不警惕的话,是非常容易使塑造出来的教育或者培养出来的人才陷入平庸的危险的,进而无法使这样一个本来是艺术创作的专业,成为一个真正有内涵的专业。

四、模式三:“艺术类”模式

前文介绍了“社会学”模式、“传媒型”模式两种纪录片人才培养方式,并且解析了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由此,也是显而易见,就急需再催生出第三种纪录片人才培养模式,即“艺术类”的纪录片人才培养方式。

目前,我国前述的唯一一个在办的本科纪录片专业,已经完全纳进了大的艺术门类下的编导专业当中建设了,这一方面部分显示了办学者对该专业建设的理论认识的深化,另一方面,也不能不说,还是显示了举办者对这个新型专业所寄予的一定厚望。

即希望能把这样一个非常新型的、非常特殊的专业,塑造成一种以更自觉的艺术追求为目标的真正的艺术教育,使之做成一种真正拥有内涵品格的人文教育。

对此,笔者也甚至提出,可以更大胆地探索一种更艺术化的纪录片人才培养模式,即大胆地扩充纪录片教育的内涵,把纪录片教育发展成一种“大纪录片”教育,做一种“大纪录片”教育,形成一种“纪录片+”的教育。

即发展出以“纪录电影+艺术电影(文艺电影)”的“大纪录片”教育,通过培养学生向艺术电影和专门影视学习更多的艺术创作手法,提升纪录片创作水準,做出更好的、更优秀的纪录片作品,同时也在理论上推进更有内涵、更有品位的纪录片研究。

其实,纪录电影跟艺术电影,本来就是一种谱系很近的东西。

比如,从价值追求上说,纪录电影和艺术电影其实本来诉求的,就都同样是做那种比较有情怀的东西,可以说,在根本上,还是有相同的创作目标或者创作追求的,都是同为那种纯粹追求商业、追求娱乐的工业制作的对立。

另外,从创作手法上看,纪录电影和艺术电影其实也有很多相同之处,即很多纪录电影和艺术电影一样,在创作上都是倾向比较现实主义的手法。特别极端的,像《道格玛95宣言》宣示的,更是几乎要求创作者要以纪录片的方式来做艺术电影。而由此可见,纪录电影和艺术电影,其实还是具有相同的文脉的。

所以,探索“纪录片+”的“大纪录片”教育,发展涵盖艺术电影教育在内的“大纪录片”教育,更有力地强化“艺术型”的纪录片人才培养模式,其实也是符合纪录片教育、创作本来的追求和初衷的。甚至可以说,也是提升纪录片教育、创作的品位和站位的有效途径。

其实,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字阅读在今天已经越来越转向影像阅读了,可以说,文学艺术在过去时代的人文精神传播的使命,已经越来越由影像创作所担任。在这个意义上,探索这种“纪录片+”的大纪录片教育或者说更自觉的艺术影像教育,建设一种不同于一般的工业电影教育的纯艺术的影视教育,如果可以取得成功,其实也是完全可以为高校探索建设出一种稀缺的大学人文高地,摸索一种新的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成果,做出一番贡献。

而况,回到“艺术型”的纪录片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回到努力实践一种更名副其实的影视艺术教育,回到努力追求一种更名副其实的真正讲究内涵的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

五、结语

以上综论了现代纪录片教育的三种人才培养方式,即“社会学”模式、“传媒型”模式和“艺术类”模式。也可以换种讲法说是,一种是“社会学”模式,一种是“新闻学”模式,还有一种是“文学”模式。并且,值得再度强调的是,三种模式当中,其实“社会学”模式和“新闻学”模式本质上都是“社会科学”模式,只有“文学”模式是真正可以归为“人文艺术”模式的。

而在文中,笔者也分析了“社会学”模式的纪录片人才培养可能存在的工具化或者社会本位化问题,“新闻学”模式可能存在大众化、扁平化问题,以及提出了只有重新回到“艺术”的或者“文学”的模式,才有可能使专业的纪录片教育和创作重新回归到真正的艺术、人文和内涵。

这也是本文通过几种不同模式的纪录片人才培养方式的比较,所要为现代的专业纪录片教育提供的一点警示,提醒需要注意什么、避免什么、坚持什么。

只有让作为艺术创作的纪录片真正回归到艺术,并不断固着在它的本位,且以此不断检讨我们的人才培养,才能让我们的纪录片教育、创作乃至研究,避免一开始就走向庸俗和平庸。

注释:

(1)李淑娟:《中国高校纪录片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载《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6月,第23期.

(2)完整地说来,北京电影学院建校以来,就开设有部分纪录片创作课程,但是开办系统的纪录片专业,培养纪录片方向的高级专门人才,最后还是从研究生教育先起步的.参见:鲁明:《北京电影学院纪录片教育教学的起步和发展》,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3)参见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招生计划,http://www.bfa.edu.cn/yx/yjsb/2017-07/19/content_103351.htm.

(4)秉持社会本位论者,在价值取向上,比较强调个人对社会的依赖,强调人是社会的动物,强调社会化、社会结构乃至社会秩序等.非常典型的,比如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等.由此,受制于对完全孤立的人的存在的否认,那种艺术创作所需的重新回向个人的东西,就极其容易被忽略.

(5)参见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http://yz.cuc.edu.cn/newsWYFHY/4df1ffda-e9a7-4736-b183-01b7c7a3d822.htm.

(6)关于传媒大众化的问题,现今也有很多研究,包括瓦尔特·本雅明在更早的时候,也已经提出类似的问题,比如“机械复制理论”等.有兴趣的可以再参考其他一些文献,比如:龚婷:《本雅明机械复制理论的现代启示——论当代大众文艺传媒及大众化》,载《南方论刊》2007年第1期等.

(7)这也如同自我感觉有着深厚人文传统的哈佛,在纪录片教育上,也一直强调,他们不是培养电影工人的,而是培养有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头脑的电影制作人.参见:吴文光:《纪录片教育在哈佛》,载《书城》1998年第7期.

猜你喜欢

比较模式纪录片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同曲异调共流芳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