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容与担当,更要紧

2020-04-01朱子

北广人物 2020年5期
关键词:李晓东隔离区医护人员

朱子

1月30日19:30,北京卫视《生命缘》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特别报道,播出了。

作为北京地区第一支进驻医院隔离区内采访的团队,《生命缘》节目组一行四人从腊月二十九(1月23日)起,进驻北京地坛医院。

1月30日20:17,记者第一次联系上了隔离区内的《生命缘》导演李晓东。没聊几句,有任务,他“云消失”了。

22: 00,我们再次接上头。断断续续,隔离区内的场景、人物、故事,一一浮现……

先说一个片段:

四个大男人(三个家里有年幼的孩子,一个中午刚到河南老家,下午坐火车又回来了)下半夜才能回到隔离区宿舍,2组上下铺。手洗秃噜皮了,衣服被消毒液沤花了。然后呢?几乎无话。不是不想交流,是累得不想说话。凭仅存的气力,赶紧整理素材,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特别报道播出了,每晚要把素材送回台里。

李晓东平静:“每天拍完都会有虚脱的感觉。”这感觉,从他的语调里并不难分辨出。突然,他问了一句:“今天初几了?我都不太记得了……”

他们是怎么决定进入隔离区的?

初进隔离区,是怎样的状态?

熟悉隔离区后,又感受到了什么?

他们何时能走出隔离区?

……

都和隔离区有关啊。那好,我们就直接从他们进入隔离区说起。

【隔离区初进】

人穿隔离服易,机器难

李晓东他们进隔离区初始,医生、护士,包括防疫部门的一位老师,手把手指导隔离服的穿法,帽子、护目镜的戴法,然后鞋套、手套……

然而,李晓东说:“对人来说,医护人员是有经验的,你穿什么,怎么来保护自己。但对于机器来说,大家是没什么经验的,而物品接触完之后是可以传染的。我们就一起探讨怎么把这个摄像机、话筒,带到隔离区里去,既能够安全拍摄,又不把这个病毒带出来。想了很多方案,包括我们准备一套设备,就一直放在里面。然后,多种方式,不断推翻,最后确定了一种方式。”

最后确定的方式是什么呢?

“就是每次进去之前,用保鲜膜把这个机器做一个特别完整的包裹,包括我们的‘小蜜蜂的那个发射端、接收端。能够保证正常收音,对于纪录片来说,特别重要。想了很多種方式,包括把‘小蜜蜂放在防水袋里、手机套里、夹自己身上……还要减少隔离服的这个摩擦声音。最终选择相对比较优化的方式,来保证这个画面和声音的采集。”

如今,医护人员已经不再指导他们了,会放心地说:“你们自己穿吧,你们自己进去拍吧!”于是,人和机器全副武装,上午拍摄4个小时,下午拍摄4个小时。8小时下来,李晓东说:“再出来的时候,就感觉人整个已经虚脱了。”晚上呢?一会儿我们会提到,夜里地坛医院的情景,仅接收转院患者,就让医护人员的夜晚鲜少宁静。“我觉得每个人对于职业的坚守,都很让我感动。”李晓东有些动情。

【隔离区深处】

医生,从容又温暖问李晓东,隔离区里最让他感动的是什么?

“让我最感动的就是医生的从容和按部就班。可能跟地坛医院的特色有关,本身就是传染病医院。包括之前的非典以及其他传染病,在地坛医院都有针对性的治疗。非典时期,地坛医院是北京地区第一批开放的病房;非典结束,也是最后一个患者离开的医院。他们在应对这种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反应,让我很敬佩。我没有想到的是,全体都是那样有条不紊、从容的状态。

“第二个让我感动的是除夕那天晚班,其实不应该是重症监护室主任刘景院来值班,但因为那天晚上值班的医生身体不舒服,然后刘主任就直接说‘我来值。一位主任级别的医者,能有这样豁达的胸襟,体谅下属、人性化管理,让我很敬佩。他们都很和善,我感受到了一个很团结、很友爱,彼此很理解的团队。”

“但是,医生的辛苦程度,还是超出想象。比如我们一直跟拍刘景院主任,他农历二十九没走,除夕没走,初一晚上回一趟家,初二又没走。我们拍摄的那个三层的肝病一科,谢主任也是,我们随时去,他都在。因为大年初一,肝病一科和中西医二科就开始接收肺炎患者。科室的细节对接、流程捋顺……特别辛苦,但他们状态都特别好。医者仁心,特别投入。”

患者,从不安到稳定问起隔离区患者的状态,李晓东说:“他们刚进来的时候,刚被确诊的时候,确实是有恐慌,很害怕,因为没有遇见过这样的疾病,也不知道这个病能不能被治好?多长时间能治好?治好之后有哪些不良的反应或者后遗症?在病房治疗之后,经过一段时间,患者的情绪就几乎都是比较稳定的。因为时时看到医护人员的专业、有条不紊的状态,给患者带来了信心。不只是医术方面,心理方面,也能够让患者觉得治愈是充满希望的。因为医生的状态,都饱满、乐观、充满信心,让患者心安很多。”

医院,有经验有保障李晓东在采访中对整个地坛医院的保障机制以及预见性,赞叹不已。

“比如,预计到将来某一段时间,这个患者可能会有一个数字的增长,医院就会提前做一些预案,包括腾病房,一些病情没有那么严重的、慢性病的患者,看能不能让他们回家。然后,把一些严重的患者,进行整合。包括医护人员不够的时候,他们也会提前做培训……到目前为止,虽然北京的这个确诊患者增长也是比较快的,然而地坛医院还是属于一个特别有秩序、特别稳定的一个状态。”

小护士,大担当李晓东团队里,最年轻的是1988年出生的郭洪泷,就是那位刚下火车,又转身上火车赶回工作岗位的导演。李晓东说:“他是一个特别成熟的导演、主力导演,拍摄、现场反应、采访等综合能力都很强,一直以来都很有担当。”

最年轻,永远是相对。隔离区里最年轻的护士,多大?竟然是1999年出生的。

李晓东感慨:“感染二科的一位护士是1999年的,是他们科室里最年轻的。私底下,她还是有那种年轻人的活泼,可只要一到病房,她就像变了一个人,很专业、很利落、很从容,也会用一种护士的身份来宽慰患者。比如,面对长她20岁、30岁的患者,立马就是一种成熟、让患者安心的感觉。我觉得对她来说更有纪念意义的是,前天晚上她自己刚值了一个夜班。虽然是第一次,但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她的表现特别出色,整个状态特别好。”

夜晚,紧张中有多种可能性医院的夜晚,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李晓东他们跟拍的ICU主任刘景院的爱人是医务处副主任,负责整个医院对内对外的沟通协调,事情比较琐碎。他们夫妇晚上11点多接近12点下班,是正常。很多时候,晚上转来病人,医务处副处长就要负责协调120、疾控中心、检测中心、院内科室等。

同时,对急诊的医生和护士而言,不管是几点,只要有患者来,他们就需要进行接诊、转运,然后安顿病房、简单查体、了解信息、询问接触史……都整理完之后,可能就是2- 3个小时之后了。跟着这个节奏,李晓东他们拍摄,拍到凌晨一两点钟,根本不算晚。

记者和医生,两个不同的职业,难得的交融。“我觉得医生这个职业让人非常敬佩。对于每一个患者,他们的出发点、初心,都是‘我要把你救活,这个是他们唯一要达成的目标。对这次突发状况,无论是加班还是去武汉,都义无反顾。我觉得这个行业,值得全社会的人给予充分尊重。”李晓东很郑重。

医生忠告,很直接关于这次疫情,医生說的最多的是什么呢?李晓东提到了如下信息,用“!”强调:

要戴口罩!要多洗手!在你不确定手是否清洁的情况下,不要去触碰自己的皮肤,比如说脸、眼睛、鼻子、嘴!脸上痒,用棉签儿!减少外出,减少被传染的几率!抵抗病毒的特殊时期,免疫力特别重要,要休息好!没有必要恐慌!

“对于这次疫情,地坛医院的所有医护工作者,给了我很大的信念和力量感,那就是疫情一定会被战胜。”

如是表达的李晓东,属于A面,那B面呢?

体力透支,高强度、高压之下,要保持高度的精神集中,让自己不能出任何的错误。任何人任何一点的问题,都会给别人、给医生,给团队,增加很大的麻烦。他很严肃,“如果我们有一个人被感染了,那其实整个医生团队也是有很大的被传染的风险,因为我们一直跟医生在一起,吃饭也在一起。”

李晓东把朋友圈设置成屏蔽家人,为了减少他们不必要的担心,平时能有时间、有体力微信报个平安、说上几句话,就算不错了。但关于医生的这些忠告,他愿意反复对观众、对团队强调。于是,因为不能像医生那样准确判断什么时候手是否被污染过,他们每天“疯狂洗手”……然后,手就变成如图这个样子了。

整体和个人,提升“这次疫情的发生,我能够在现场去记录这一切,我觉得会成为我职业生涯当中很难忘的一次经历。”

李晓东说:“现在很多医生都把这次疫情跟非典作比较,在中国整个公共卫生事件里面是比较大的事情。对于这种突发的社会公共事件,应对措施其实都有很大的提升。我们这种从事新闻行业的人,能够记录当下这个时代的一件大事,能够参与其中,很荣幸。”

李晓东个人短期内就会从地坛医院里面撤出来,因为很多素材、稿件需要集中整理。会有同事接替他的工作,继续在地坛医院拍摄,一直和医生在一起。

至于整体撤出时间,李晓东说还没有一个确定的时间节点,因为希望记录全貌。

【隔离区未进时】

第一支、第一个,并没有特别《生命缘》节目组是北京地区第一支进驻医院隔离区内采访的团队。

关于这个“第一支”,李晓东说:“当时整个北京的疫情发展还没有特别迅速,当时只被确认确诊了。当时我们领导及时反应,觉得新闻记者应该去记录,就马上跟北京市相关部门联系。我们在记录之前是有这样的一个信号儿的,大概知道我们是第一批能够进入到最前线,包括进入ICU、隔离病房去拍摄的媒体。”

李晓东是第一个报名“参战”的,对这个“第一”,李晓东说:“当时第一个报名,其实没有特别多的想法,因为咱们节目组就是一直拍医疗纪录片的,正好也是过年期间,组里其他成员很多都已经提前做了一些过年的安排、结婚、出国等,我刚好还没有特别安排,那我想就先顶上来。”

铁军,经验丰富其实,《生命缘》最初计划是派出李晓东和另外一个女导演去。但是地坛医院条件限制,只能提供一间宿舍,最好同性别。这样才有了男导演郭洪泷当天坐火车打来回的故事。李晓东说女导演们也很勇敢,拍外围、拍北京医疗队驰援武汉……《生命缘》团队有丰富的拍摄经验,北京下大雨、天津大爆炸、福建龙卷风等突发事件,他们都到一线采访报道。“在这种特殊的时期,我们团队从心理准备到拍摄突发事件的经验等方面,还是有的。团队的主动性,也让我很感动。”

英国作家莱辛曾说,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发现个人独特生命经历,其实只是人普遍经验的过程。言外之意,总觉得自己特别的,还没长大吧。这话反映到李晓东和团队身上,很贴切:

明明做着艰难的事,却无丝毫独特的感觉,从容、担当。

和他们镜头下的医护人员,一模一样。

猜你喜欢

李晓东隔离区医护人员
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如何调适自己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东方磁卡李晓东:进击的智能卡研发巨子
福建省建成国内首批肉鸡无禽流感隔离区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通 知】
幽灵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