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财经院校本科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20-04-01李桂琴祃海霞
李桂琴 祃海霞
摘要:多元培养教育理念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和以学生成人成才为根本、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多样化需求为导向的教育主旨而提出的一种人才培养思想,由自主学习环境、模块化课程体系、多元成长路径和柔性运行管理服务体系构成,是适应学生自主学习、多样化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多元成长路径;全面发展;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0-0011-04
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严峻挑战,高校的专业结构、培养方式和制度设计必须在保持前瞻性的同时积极适应市场的需求。现代产业的不断创新,推动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产业结构与人才需求结构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产业的发展状况决定了人才需求的类型与规格、数量与质量。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现代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生产模式的变化,大大加快了职业和岗位迁移的速度,与之相适应,人才需求更具开放化、个性化和多样化。不同类型的高校,学术贡献、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以及在高等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是不同的,不同类型的高校应依据自身所处的层次和领域准确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形成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尤其是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的财经类院校,应发挥地方区位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元化教育路径,多途径、多类型、多样化培养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个性化成长需求。
一、问题的提出
1.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是国家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最直接、最明确的要求。模式,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客观现象,指其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为实现特定培养目标所采取的人才培养实现方式,是由高校中的教学思想、教学管理、师资队伍、教学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形成的一个完整且不断发展的综合结构,主要包括专业招生方式、人才培养路径、培养实现方式、培养条件保障和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一般表现为培养理念、培养目标、专业招生形式、培养路径、管理制度、师资队伍、条件保障、评价体系等几大要素。
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主要体现为根据多元培养教育理念而设计的以宽厚平台基础教育支撑个性化特色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适应学生自主学习、多样化发展的教育教学制度环境,其目的是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和教学管理制度,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个人需求的紧密结合,着力培养基础较深厚、综合能力强、具有适应性和可成长性的高素质本科学生。其基本框架由多元培养路径和“大类招生—自由流转—自主选课—自定出口—专业贴近毕业”个性化制度保障体系构成。
2.多元培养教育理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理念对教学改革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务。传统的教育观念注重传授知识,认为知识是人才质量的基本要素,17世纪初培根就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社会的到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仅有知识是不够的,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始重视能力。进入20世纪以后,各国高等教育都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对能力的培养。20世纪五六十年代清华用“干粮”与“猎枪”来比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就是强调对能力培养的重视。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提出面向21世纪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问题,除了仍然重视知识、能力外,对素质开始特别重视。国际教育界早就提出了教育的三个基本要求:“学知识、学做事、学做人”,其中,“学做人”主要指的是素质教育。1993年中国政府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4年美国总统克林顿颁布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都对人才素质给予高度重视。知识、能力、素质成为领导发言、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常见话语[1]。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通过知识、能力、素质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概念阐述(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当前,大国博弈已经进入以核心价值观为支点的时代。我国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就是以价值观为本[2],价值观教育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也关系到大学生成长的根本问题。价值观、能力、知识成为教育理论研究中的新话题。多元智能理论认为,能力即为价值观个体“智能”的外现,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不同人的智能各异,但每一种智能都在一定环境下得到充分的发展。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多元人才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地方财经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
伴随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等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作为传统商科意义上的地方财经高校,其人才培养模式的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制约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和个人成长需求的契合程度。
1.招生的专业指向过细,大类招生在争议和探索中前行。大类招生是指高校按照学科大类或者文理科大类进行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通识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和培养。大类招生是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的,是高校实行“通才教育”的一种改革,较好地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及社会生活多元化对人才的需求。但是,受传统教育体制和管理模式的限制,在没有实现完全学分制之前,大类招生针对的仅仅是部分专业,且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类招生,包含的专业往往局限于二级学科类别,甚至是按院系划分的二级学科类别。以河北经贸大学为例,60个本科专业中实行大类招生的有23个专业,占39.7%,分布在8个二级学科类别中,并未突破二级学院的界限,且二级学科类别中的专业并没有全部纳入大类招生。
2.专业的动态调整与流转不畅。高校专业的调整,应从国家及地方建设实際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出发,结合高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做到有远见、有重点、特色化、动态化。在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系统建设方面,各高校还有大量工作要做。高校内部,学生进行专业流转的选择权和自由度较小,虽然近几年高校的转专业改革步伐不断加快,但距离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职业发展选择空间,建构复合型知识结构,还有较大差距。职业发展是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一个重要结合点,职业是唯一能使个人特异才能和他的社会服务取得平衡的事情(杜威)。本科教育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得到第一份工作,可能还有第二份、第三份工作,让他在未来的20—30年中,获得整个人生的基础。
3.培养模式单一,刚性有余,柔性不足。学生来源多样,专业面向不同,职业取向千差万别,但高校一般以统一标准设计培养的路径、流程、课程体系以及出口要求,无法兼顾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兴趣爱好和个性禀赋,人才培养与教学组织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具体要求,很难将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落到实处。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也成为财经院校的短板。
4.教学主体单一,教学方式方法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学方法单一,评价考核方式固化,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灌输知识有余,能力培养缺失,学生往往只关注考试结果,不注重学习过程,对待知识也是死记硬背远远超过消化吸收,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培养目标的实现。高校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形成包括教师、学生、管理者,甚至整个社会的教学共同体。课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也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做事、学会认识自我。教师承担解惑、传导和引领的职能,与此同时,学生应做到明辨、审问、慎思、笃行,必须实现四大转变:从相对懒散学习到紧张学习;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接受与适应到创造与超越;从个体学习到协作学习。另外,教学模式的转变也要充分考虑95后大学生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方面的鲜明特点,如依赖网络和电子产品、追求独立和个性化等(麦可思调研分析)。
5.实践教学的体系化和实际效能有待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既是同一教学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也是同一教学活动周期相互促进的两个环节。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条件和管理等要素构成了有机联系的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包括课堂练习、案例分析、课程作业、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社会实习、社会调查、科学研究、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教学活动。由于财经类学科的经济特点、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财经高校的实验、实习、实训、设计等综合性实践应用环节形同虚设,相对于理工科学生,财经类毕业生的实务操作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普遍较弱。
三、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一)构建的原则
1.以学生为本,加强素质教育。育人为本是构建多元培养模式的内在要求。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做好本科教育的前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主体。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学生自主学习、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学资源和培养路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多元培养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以多样化需求为导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多元培养模式的应用实施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多样化人才需求的有效途径。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结构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又对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结构与规格提出新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生产要素全球流动、新兴产业不断出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变革,大大加快了职业和岗位迁移的速度,人才需求更具开放化、个性化和多样化。如何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适应性问题,是教学改革面临的重大现实难题。在多元培养模式的构建中,大类招生、专业流转、自主选课等制度创新,要将竞争机制引入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学改革创新的激励机制。平台基础教育和个性特色发展,要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多元培养路径的形成,把学生多样化发展落到教学制度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之中,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
3.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目标,因材施教。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关键是人,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当前国际竞争非常激烈,人们往往忽略了人的发展和素质这一至关重要的“软实力”。美国哈佛学院前院长刘易斯在《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中提出,像哈佛这样的著名大学,忘记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把年轻人培养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并进行反思。耶鲁大学法学院原院长克龙曼所著《教育的终结》的副标题是“大学何以放弃了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可见关注学生发展是一个国际性的教育改革目标,需要回归教育本质,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尊重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多样成长。
(二)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人才培养模式设计通常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学校层次,作为一所大学人才培养所期望达到的预期结果,这一层次的设计具有全局性。第二个层次是专门教育层次,可称为专业层次,即专业课程计划(教学计划)的设计。第三个层次是具体课程和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一般以第一、二层次的设计为参照,但又因各门课程特点等因素各不相同,体现出教学活动的丰富多彩。这里主要研究第一层次的顶层设计,构建多元培养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模块与成长路径。
1.“平台基础—专业特色—综合素质拓展”模块化教学体系。以“基于综合,立于专业,归于个性”为出发点,按照平台基础教育、专业深化特色培养、综合素质能力拓展相结合的思路,设置“公共平台课+学科平台课”平台基础教学模块、“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践课+专业拓展课”专业特色培养教学模块和“开放选修课+素质学分+第二课堂活动+竞赛双创项目”综合素质拓展教学模块,打通平台基础,突出专业深化特色,形成以宽厚的平台基础教育支撑专业深化特色发展的模块化教学体系(见下图)。
2.“主辅修—双学位—双学位辅修—荣誉学位”多元成长路径。基于多元培养理念,为学生提供主辅修专业、双学位、雙学位辅修专业等多种成长路径,多种路径并行且可以交叉,课程共用。学生的成长选择呈现多样化,即单主修、主辅修、双专业、双学位、荣誉学位等。其中,辅修专业应有主修专业作依托,学校所设本科专业原则上都可作为辅修专业,学生学有余力,可自主修读辅修专业课程,在取得主修专业毕业证书的同时,学完辅修专业全部课程并取得学分者,由学校颁发辅修专业证书,达不到证书要求者,其已取得的学分可视课程性质计入相应的选修课学分;对于优秀毕业生,学校可授予其荣誉学位,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荣誉感和主动性,在条件设置方面可以考虑学业成绩(累计平均学分绩点、外语过级成绩、毕业论文成绩)或学术科技成果(学科竞赛获奖、学术论文)等。
(三)建立柔性化教学制度和自主学习环境
1.学校要以“大类招生—自由流转—自主选课—专业贴近毕业”为主线创新柔性运行方式和教学制度,专业选择空间的扩大,会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好地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2.各专业需要充分发挥各自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兼顾学生升学、就业、出国等不同需求设置灵活多样的课程模块,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能力和未来职业规划在学科类别内分流自主选择修读专业。
3.需要逐步完善学分制运行机制,以生为本,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通过柔性管理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如实行3—6年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休学创新创业,允许提前毕业。推行全面选课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跨学科、跨年级、跨层次修读课程,引入网络学习模式,方便学生随时随地修读;加强对选课冲突的技术处理,加大重新学习、双学位、辅修课程的选课弹性,给予学生更大自主选课空间。
4.进一步加强专业学习指引,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各学科专业的性质、特点及发展趋势,明确学习和就业方向,清楚“为何学”“学什么”和“怎样学”等基本问题,譬如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设置专业导论课,编印专业学习指引,对学生进行“导心、导向、导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多方位的指导与服务,帮助学生科学制订个人成长计划,等等。
总之,树立多元培养的教育理念,实施多元培养模式,将有助于转变长期以来教师主体的教学理念,突破传统的单一培养方式,推动高校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空间、自主学习环境、模块化课程体系、多元成长路径和柔性管理服务,充分满足学生全员成人成才、全面发展的个性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忠福.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关系和素质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37.
[2]吴维库,等.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是以价值观为本[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8):54.
A Discussion on the Diversified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of Students in Local Undergraduate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olleges
LI Gui-qin,MA Hai-xia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 Business,Shijiazhuang,Hebei 050061,China)
Abstract:The theory of diversified talent cultivation is a talent cultivation concept which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nd a diversity-oriented education principle which,with students' personal and intelligence cultivation as its fundament,is targeted for student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This theory closely integrates self-learning environment,modularized curriculum,multi-path cultivation and a flexible operation,management and service system,thus providing a new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which is adapted for student's need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nd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Key words:multi-path cultivation;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cultivation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