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难题的背后
2020-04-01倪向前
文/图_倪向前 李 闯
配电线路同期线损达标率是衡量供电企业经济运行水平,评价其经营效益的重要指标。2019年,平顶山供电公司高度重视配网负损治理工作,严格落实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和省电力公司工作要求,全面开展配网负损治理攻坚专项行动,负损线路从190条降至7条,治理率达到96.32%,在省公司系统名列前茅。
这个成绩来之不易。在配电网负损治理工作中,平顶山供电公司采用“三同”工作法,公司上下同心、同源、同力,各专业协同作战,取得了良好效果。
同心,激发内生动力
众人划桨开大船。要做好配电线路负损治理,各专业必须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
平顶山公司以“规范流程为核心,清晰职责为保障”为原则,制定配电线路线损分析治理标准工作流程,细化营销、发策、调度等各部门的权责界面,压实责任,完善闭环管控机制。制定同期线损工作成效考核办法,将线损治理与公司三大绩效考核相挂钩,月度绩效考核与年度专项考核并行,打破横向“大锅饭”原则,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出台“市县一体化电量与线损管理系统考核细则”,以采集成功率、配电线路线损合格率、配电线路负损占有率、配电线路负损消除率、配电线路线损准确计算率等6大指标为抓手,对各单位分类排名,周通报、月兑现。
同时,坚持“管专业就要纵向到底”理念,加大市县帮扶力度,建立市县交流培训机制,组织县公司线损管理人员到市公司集中办公,以练代学,凝聚市县人员向心力和凝聚力,全面激发市县人员内生动力。
同源,夯实基础管理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做好基础管理,才能保障后续环节的顺畅衔接。
为此,平顶山公司加强源端基础档案治理,完善营配调贯通衔接机制。以同期线损管理系统为切入点,深入开展源端基础数据治理,明确档案“表计—现场—系统”治理工作思路,依托同期线损管控治理平台,开展配电线路档案治理专项行动4次。针对线变关系异常现象,通过PMS2.0系统进行线路档案及“线路—公变”关系治理,营销业务应用系统进行“线路—专变”关系治理,档案维护正确率高于99.5%。建立准确的“站—线—变”线下关联关系145个,消除数据资源的差异性问题1536个。
深化源端数据采集治理,提升数据采集质量。依据运检专业配电线路明细,逐线路、逐计量点开展工作,确保营销系统供用电关口计量点建档工作完成率达100%,供电关口月初零点采集成功率100%。开展电能表飞走、倒走、示值不平及未下发测量点参数等异常数据专项治理工作643次;针对存量97规约电能表,制定更换改造计划,梳理用表需求,加快97规约电能表轮换改造进度;开展专公变曲线数据小时级采集数据推送策略优化,持续提升数据推送效率和质量。
固化调控正常运行方式,线路切改源端维护。调控中心提供配电网固化正常运行方式配网图,运维检修部进行现场核实,公司统一使用一套配网图,杜绝出现随意变更运行方式现象。运维检修部对配网图做到分线管理,即每条配电线路单独出图,公变、专变清晰标注并建立台账。配电线路发生切改后由专人及时维护源端GIS数据,做到线路切改和源端数据同步,新设备送电前做到先更改配网图后送电。
同力,刚性落实执行
要评判一个企业竞争力的强弱,执行力是重要指标。平顶山公司通过优化线路组织模式等措施,真正把负损治理做到了实处。
优化线路组织模式,建立线损管理责任制。实行“1+3”线损条块化分级管理模式,即成立1个综合工作组、3个现场工作组,建立承接省公司,贯通市、县、供电所的三级跨专业联合机制,加大责任落实和奖惩力度,确保线损管理各相关工作和指标责任百分之百落实到岗到人,提升线损整体治理效率。落实线路线损管理线长制,明确配电线路新建设备百分之百投运单制度,确保系统数据与现场一致。
构建常态化管控机制,确保负损治理质效。建立日通报、周例会、月考核、季兑现的线损工作管控机制,并针对居高不下的线损问题进行配电线路线损联合治理,因地制宜制定详细消除负损方案和措施,解决长期反复的49条负损线路等重点、难点问题,强化线损治理管控。
强化协同作战配合,形成负损管控合力。成立同期线损治理工作组,负责同期线损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考核、部署和监督工作。成立营配调贯通治理专项工作组,解决营配调贯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