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六步”全程育人模式的思考
——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例
2020-04-01廖金花
廖金花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湘潭 411201)
深入贯彻落实“课程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理念,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践行“三段六步”教学法,这对于实现全程育人,加强学生思想引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保障研究效果
(一)采用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前测后测设计。本研究将分别对2019级新生进行新课改试验。参加课程改革小组的教师均带数个教学班,对各学院随机进行AB班教学,即A班使用传统教学,B班使用“学导式”教学,C班为未参与新课改团队的教师所教授的自然班级。第一次测试为授课前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应对方式进行测评;第二次测试为课程结束后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应对方式、课程满意度进行测评;第三次测试为课程结束后的第二学期再次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方式的追踪测评。
(二)尽量排除无关因素影响。首先,为了保证教师授课的质量,所有课改小组成员教师在授课前接受集中培训,学习学导式教学法的理念和操作流程。其次,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参与课程改革试验的班级进行团队建设,做好上课前的学习小组培训。最后,为了保证教学的效果,所有教学的内容都在统一的课程大纲和教学目标指导下进行组织,授课章节都是相同的,试验班级所用的导学案、PPT及在线素材都由课改小组共同研讨决定。同时,聘请高一级的教师作为教学督导和技术顾问。
二、三个阶段六个步骤,全过程助力学生成长
三段: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阶段,全过程引导、陪伴、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成长;六个步骤:以独立自学、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精讲答疑、拓展应用、个别辅导,六个步骤精细关注、精心扶助、精准辅导,形成“生生互动,师生共融”的课程育人体系,培养学生独立自学和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大学生积极阳光、奋进向上、探索创新的时代精神。
(一)第一阶段:课前——自主自助
第一步,独立自学。有组织、有方向、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学。首先,教师按照教学班建立QQ群、yy、zoom等平台,并进行学习小组建设,一个行政为一个大组,内分若干6~8人的小组,设定组名、组规、口号和学习目标,实现“千斤重担千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每个班设置一名学生助教,各组设置学习小组长,组员分配不同版块任务,并对小组长进行专门的培训。其次,以电子导学案形式在线派发每章任务清单、将章节重要内容制作成原创微课,上传至共享平台,充分利用各种在线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微课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有效利用碎片时间。由于学生在课前已自学了微课,课堂上就可以呈现更多核心内容,师生间也就有了更多时间进行分析、讨论和互动。任务清单可以设置“原创微课”,打破原有的封闭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大学生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二)第二阶段:课中——多维互动
第二步:合作交流,生生互动。这是本课程的一大亮点,每堂课都会根据教学需要设置生生互动环节。比如,在讲人格类型的时候,让学生先测试,然后根据测试结果,同种类型的分到一组,每组结合自测结果讨论交流这类性格人员的特征,最后请代表上台发言。又如,在学习“性格决定成败”这个话题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小辩论赛,进行现场对决。讨论、发现、总结、提升的过程,会让学生感觉新鲜、有趣,且印象深刻。在这个步骤,教师是观察者和点评者,对展示的每个组进行评分。
第三步:质疑探究,自我互动。对于难点、易错点,教师可以设置质疑探究的环节,使学生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发现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对于一些主观的内容,设置自我探索的练习,如“大学生自我意识”中“写出20个我是谁”“生命线”等活动,促进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大学生情绪”这一章可以设置“情绪气象站”“情绪日记”,让学生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而“我的社会支持网络”则让学生探索自己的人际资源、反思自己的人际关系圈并在今后做出积极的改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是一个团体辅导的引导者,可以利用一些团体小游戏,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
第四步:精讲答疑,师生互动。首先,在课程进度与内容设置方面,教师通过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学生的需求,然后根据学生需求灵活调整授课内容,重点讲一些学生期待学习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其次,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困惑和争论,教师进行精讲答疑,及时纠错。最后,对于有意思、有深度、影响较大的问题,如“常见的心理疾病”这一课,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就比教师纯粹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多维互动可以提升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直接参与课堂,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立体交互的课堂学习,可以打破传统模式,通过互助活动健心、强心,实现以“课程育人、以文化育心”。
(三)第三阶段:课后——拓展应用
第五步:深化体验,实践应用。体验是由感受、理解、联想、情感、领悟等诸多心理要素构成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在体验中,主体以学生自己的全部‘自我’去感受、理解事物,发现事物与自我的关联而生成情感反应,并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将理论运用于生活实践。任何理论和技巧,都不能只流于表面和形式,要从口头到指尖进行落实。由于课堂教学规模大,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这使得教师的教学必然以照顾“中间大多数”为主。课堂内即使有互动性、体验性练习,也只是浅层的,而对于一部分有现实困扰、渴望进一步深入自我探索的学生来说,课堂无法满足其需求,无法实现“深层体验”。因此,我们可以建立心理成长小组,对部分有需求的学生再给予深度辅导。
第六步:个别辅导。通过课程发现的需要特别关注和辅导的学生,提供成长辅导或转介心理咨询师。此外,我们可以面向全体授课学生建立心理成长小组,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学生给予深度辅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内外的无缝对接,促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得以实现,让心理健康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