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公园的作用及其方案设计的研究★

2020-04-01杨贺程葛红月

山西建筑 2020年6期
关键词:城市公园公园居民

杨贺程 耿 瑀 葛红月 郭 楷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0 引言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建设城市公园,使城市居民摆脱被钢筋混凝土紧密包围的压迫感,使城市居民也可以像农村人一样感受绿色自然生态的生活状态。城市的生态和人文环境因为城市公园的存在而得到改善,建立起城市的“名片”,同时也提升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1 城市公园概述

1.1 城市公园的“前世”

城市公园是面向公众休憩与娱乐的城市公共绿地,也是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文明的象征。从古埃及园林至今,世界造园的历史发展过程已有5000多年了(见图1)。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公园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其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1)贵族花园公众化;2)社区与乡镇的公共场地。第一个城市公园的诞生是来自英国的伯肯海德公园,然而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公园却起源于美国——纽约中央公园。

1.2 国内外城市公园的“今生”

1.2.1国外城市公园——以美国为例

美国当前的城市公园发展策略主要为增加公共开放领域和公园创收,为此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作为步行开放空间的街道;2)把公路转变为公园;3)把水道改造为公共开放空间,扩大了公共空间的同时,又能自营自利,用以支付公园运作及发展的费用;4)停车场的收入作为公园发展费用。

1.2.2国外城市公园——以英国为例

英国城市公园的兴起一方面是由于工业化而导致的城市病不断出现。公园改善了城市环境,也缓解了社会矛盾。18世纪中期的英国,贫富差距不断增加,不同阶级间的矛盾也在增大,社会动荡不安。

1.2.3国外城市公园——以德国、法国为例

德国和法国的城市公园主要利用本身的皇家园林改造而成。德国的风景园在出现以前也是在文学、绘画等艺术领域中首先有了崇尚大自然的文学作品,英国文学对德国文字中这种思潮的产生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1.2.4国外城市公园——以日本为例

日本的城市公园主要从19世纪下半叶从西方国家开始引进。其公园制度的产生与我国相同,也都是从欧美国家传入的。日本公园的特点主要有:1)防灾减灾;2)法律法规要求的都市公园配置;3)以小公园为主的都市公园系统。

1.2.5国内城市公园——以扬州为例

扬州城市公园的建设是在总结宋夹城公园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的。其中,既有南边正在打造的三湾湿地公园,也有辐射区域服务的“口袋公园”。这些公园虽然在规模上大小不一,但为了统筹考虑生态园林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扬州的城市公园都设置有体育运动器材、健身跑道等设施。在过去仅仅只能观赏、休憩的基础上,增加了生态、健身、文化等功能性设施,使公园与人变得和谐与亲近。在2018年12月份通过江苏省首部开放式公园的立法条例——《扬州市公园条例》。

2 城市公园的作用及特点

2.1 城市公园的作用

一座公园的建设可以使当地居民居住更加舒适,好的公园景观建筑也可以影响一座城市的外表与印象,使城市更加具有代表性。并且城市公园的存在可以保护城市环境,减少城市的污染,从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1)改善城市环境。

人类的生存与生活离不开空气。为了保持生态平衡,植物光合作用能够吸收人体排放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需要的氧气。同时,城市公园能过滤掉大气中大部分的污染物,使居民身体健康得到改善。

2)维护城市生物平衡性。

城市由人类长期群居驻地进化,加以现代化技术打造而成,长期性地打破原有生物圈的平衡,过多的钢筋水泥隔绝人类赖以生存的原始环境——绿色与和谐。城市公园因为绿地的存在所以对生物起到保护作用以及对环境的支持。

3)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城市公园给人们提供了休闲游憩的场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公园的绿色山水有着优美的景观,居民游览的同时还可以欣赏美景,使人感到心情愉悦同时放松城市生活快节奏带来的压力,改善人们的心理健康。

4)有利于城市发展。

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具有城市特色,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公园可以成为城市的名片,促进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城市公园的存在可以完善城市格局、改善城市风貌和竞争力、延缓温室效应、满足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以推动城市发展转型。

2.2 城市公园的特点

1)应用普遍性。

公园从19世纪末以来被应用到城市规划中,主要用于缓解环境污染整个城市工业化带来的后续问题,现今公园是城市地域规划版图中视觉上提高质量等级的常见选择,同时能够极大的激发人们对绿色自然的内心诉求。

2)区域差异性。

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服务对象会造成公园职能的差异性。在地租金高的地区,公园规模较小,但是服务系统完善。在地租金低的地区,规模较大,但是后续公园投入少,服务水平下降,其绿化程度及职能较少。

3)绿化公平性。

在中低档的居民区,居民年龄整体偏大,收入属于中产阶级,公园职能在于改善居住区的环境以及满足市民休憩休闲的需求。此类公园绿化率可能较低,娱乐设施,健身器材完善,大多布局在居民区内部或者靠近居民区的广阔地带。

4)需求公平化。

针对性别,年龄,收入等不同人口社会特征居民,其对公园的服务系统和主要职能也不同,并且针对不同的需求,合理安排绿地和布局占地规划,进行资源公平化。

3 城市公园的设计与应用

3.1 城市公园的设计要素

1)地理风貌。

地形属于外部环境的地表因素,是所有公园建设的基础,园林骨架由地形组成。具有组织和分隔空间、控制视线、影响导游路线和速度、改善局部小气候和美学功能。

2)山水植被。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与水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中最具代表性的系统。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山水组成了重要的部分,山与水的映衬使得树木、亭榭、自然空间等更加活灵活现,让观者感到心旷神怡,并且山水可以改良城市气候。

3)人文历史。

城市由人群聚居而成,不同的地理环境位置造就当地不同的人文特色和地理风貌。而公园是近现代化以来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产物,职能由单一变多,也脱离不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功能,因此城市公园是现代化城市区域布局的首选。

4)场地布局。

近现代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城市公园的功能由单一趋于多样,出于城市规划布局的要求会被赋予更多的职能,为做到统筹兼顾,城市一体化设计,城市公园从选址到内部景观都需要合理安排蕴含与城市文化底蕴相符合的文化气息的规划。

3.2 城市公园的设计原则

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公园主要以接纳居民为其日常的功能,出于对不同人流量和地理位置的考虑,应当保持适当的开放性。但处于某些地理位置的公园不宜过于开放,应当有所限制。

2)以人为本,多元化综合考虑。

公园各方面规划应迎合居民的实际需求,可以在公园建设设计方案阶段进行需求调查。一座合格的公园,应当具有完备的服务系统,公厕,坐凳,娱乐器材,健身设备等基础设施布局合理,地形起伏自然,水系布局占地合理,植物搭配错落有致,透水砖小路顺畅组织着居民的行走路线。

3)可持续发展,利于维护运营。

公园的规划布局设计需要出于管理和维修的考虑,一方面,利用公园在居住区的广阔地带,将有利于提高公园安全防护等级;另一方面,公园属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之后,管理和维修的费用是很大一笔支出,公园应当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考虑,适当出租公园的地方和设施,从而带来公园的收益。

4)多方参与建设,实现“自助型”公园。

可以考虑设计施工阶段让民众的参与,民众参与到公园从规划阶段到施工阶段的整个过程,会增强民众对公园的情感,了解到公园的功能,让民众自己设计规划身边的“自我”公园,实现“自助型公园”。

3.3 城市公园的应用

城镇化程度高的区域,符合城市规划布局,促使此区域城市布局趋于完善,由此提高该区域的服务系统水平,进一步打造该地区的宜居程度的提高。此时公园的存在能够缓解此区域居民对自然生态的心理需求。

工业化程度高的地区,工业化高的地区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引领作用下需要进行区域的重新定位,由此调整工业化地区日后发展的方向。公园的存在,能够缓解工业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改善附近居民的居住环境。

人口密集地区,在人口密集的居民区或者集中居民点,人文物质环境复杂,居民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心理压力日益增大,公园的娱乐设备等基础设施利于居民身体健康的增强。

4 结语

城市公园随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职能主要体现在城市规划布局的绿化部分以及完善灾害防护方面,然而城市在其前期的基础建设不完全适用于快速发展的现代化需求。

城市公园的设计若是基于当地的人文特色可以让本地的文化得到更好的流传,一是让当地文化风骨得到更多的展现不至于被现代化建设完全覆盖;二是让外来人员能够更加直观地面对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文化精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理位置养成不同的植被环境、本质上城市特色与自然植被息息相关。

城市公园的建设应综合自然与社会的因素,充分利用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现代科技三者相结合,让居民随时随地走进公园,让公园时时刻刻深入人心——人与园的“和谐共鸣”,使得公园的建设能更好的服务大众、服务社会,成为展现城市的窗口,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艺术结晶。

猜你喜欢

城市公园公园居民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形式美的研究
石器时代的居民
刘玮玉艺术作品
我将打扫城市公园
在公园里玩
立体绿化在城市公园设计中的运用
一见如故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