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脑科学为导向的“学会学习”核心素养培育成都实践

2020-03-31罗清红

教育家 2020年48期
关键词:学会学习脑科学成都市

罗清红

大脑是人类思维的重要物质基础,它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对青少年群体的大脑资源保护、开发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未来。这次以“让脑科学从实验室走进教室”为主题的论坛,正是为了找到将脑科学从小样本“原型机”的实验室,渐进式常态化地走进教室的有效途径,以此真实改变教育现状,提升教育效能。成都教育在此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希望有助于脑科学与教学场景的深度融合,为脑科学在更大领域的推广普及贡献成都力量。

研究背景

变革与发展:脑科学研究的战略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体量的学生总数,对比世界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我国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将脑科学研究与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探究人脑的学习机制和潜能开发,提升教育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是当前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为此,北京师范大学与成都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中心,以推进脑科学在教育实践中的落地。

融合与创新:脑科学导向的教育实践。1899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其《对教师的谈话》一书中说道:“我确信,关于大脑如何运作的知识将能使你们各自主持的在课堂中的劳动变得更轻松和有效。”脑科学的发展及其对教学与学习规律的不断追求,促成了“基于脑的教育”,也可被称为“教室里的脑科学”逐渐在全世界风靡。但是,当前以脑科学为导向的教育实践依然处于一种起步阶段,迫切需要解决如何真正意义上从提问和解释教学过程中的“是什么”“为什么”过渡到解决教学问题的“怎么办”。只有增进脑科学家、教育学家和一线教师三者的有效沟通,“教室”与“脑科学”之间才能真正互为补益。

现实与问题:学会学习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诉求。2016年9月,我国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聚焦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学会学习作为六大核心素养之一,涵盖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内容,对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教育政策制定有重要影响,是评价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成都“脑科学与未来教育”(以下简称“脑·育”)研究与实践聚焦脑科学与教育教学的实践联接,探索基于脑科学研究的学会学习核心素养培育问题,希望在科研机构与一线学校之间搭建紧密的纽带,实现“让每一位老师都成为脑科学工作者、让每一个教室都成为脑科学的实践基地,让每一节课都是脑科学的应用场景”的愿景,强化脑科学前沿研究成果在成都基础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促进成都教育决策与实践的科学化,为成都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找到新的增长点,进一步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的人才“新引擎”。

研究思路

联合“五家”单位,协同攻关。以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为主导,聚合北京师范大学脑与学习科学研究中心、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中心、华西医大医学大数据中心、成都市教育学会五方力量。

驱动“四個”主体,融合创新。一是引领者与研究者:我们邀请了一批全国脑科学专家团队作为研究顾问,包括北京师范大学985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薛贵,北京师范大学丁国盛教授,西南大学何清华教授等多名专家学者。二是学习者与研究者: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脑·育”课题组共有14名成员,是一个跨部门的融合交叉创新团队,具有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管理学等多学科背景,有6名博士。三是学习者与践行者:包括“脑·育”试点区县(高新区)与20所“脑·育”试点学校。四是探索者与实践者:“脑·育”试点学校100余名种子教师。

实施“三步”战略,分层推进。一是市域统筹。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设计教师专业培训课程,培育一批将脑科学理论融入教育教学实践的“种子”教师,指导全市教师主动开展基于脑科学的教育教学实践。二是区域试点。试点区县高新区整体推动“基于脑科学的学会学习核心素养实践研究”工作,形成“基于脑科学的学会学习核心素养培育的区域经验”。三是学校试点。在成都市确定20所试点学校实施“脑·育”课程,开展基于脑科学的学会学习核心素养培育的学校子系统实践研究。

行动路径

科普先行,开展基于“脑·育”的教师成长培训。基于脑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知名专家学者开展10余场报告会和培训会,以培育一批将教育脑科学理论熟练融入教育教学实践的“种子”教师,参培教师达1300余人次。

试点先行,成立“脑·育”试点区县及学校。通过学校自主申报、区(市)县教育局和研培机构推荐,市级遴选专家团队在综合考虑学校基本条件和区域示范性的基础上,从申报的102所学校中确定首批成都市“脑·育试点学校”20所和试点区县(高新区),以广泛开展适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真实场景的脑育研究。

数据导航,基于“脑·育”的学习能力测评。与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专家团队合作,运用认知测评、问卷调查和脑机设备等技术手段开展专项调研,收集学生在认知能力(专注力、记忆力、反应力、自控力、思维力)等基础学习能力,以及语文和数学等学科基础能力的数据,对成都地区2569名小学生、745名初中生的学习能力发展现状进行摸底,并进行大数据分析。

课例研讨,探索“因脑施教”的有效教学策略。鼓励一线教师利用脑科学的研究成果来研究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开展以脑为导向的课堂教学过程优化,探索“因脑施教”的有效教学策略、模式、方法或途径等,组织试点区及试点学校开展“脑·育”研究课研讨活动,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心理、体育等学科。

2019年12月3日,开展成都市“脑·育”先行课研讨活动,成都市龙江路小学数学教师阳艳霞执教《脑力大比拼——计算24点》;成都市东城根小学语文老师彭秋玥执教《阅读脑里的记忆密码》;成都经开区实验小学英语老师熊婷宇执教《I can remember 记忆大比拼》;成都市墨池书院小学心理老师邓琳双执教《情绪特工指挥官》。

2020年11月,开展“脑科学与教育”优秀课例评选,参评课例可以是认识大脑及大脑五力(注意、记忆、思维、反应、自控力)的专题训练课,也可以是结合具体学科具体学段内容的脑育融合课,17所学校共申报了33节“脑·育”课例。

课题研究,提升“脑·育”行动的理性思考。为进一步推进脑科学与学校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基于试点区及试点学校自身教学及研究需求和实际,组织试点区及试点学校开展子课题研究,以总结提炼成都“脑·育”行动的实践经验。2019年12月3日,2019年成都市教育局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以脑科学为导向的“学会学习”核心素养培育研究》开题论证会顺利举行。2020年1月,开展试点区及试点学校子课题申报活动,共立项15项子课题。2020年6月—7月,以脑科学为导向的“学会学习”核心素养培育研究子课题集中开题论证会顺利举行,4场13项子课题云端开题,线上线下150余人次参与。目前,成都“脑·育”研究团队共成功立项6项成都市教育局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引领以脑科学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助力成都教育强市建设。

猜你喜欢

学会学习脑科学成都市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教育与脑科学结合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大方向
中小学脑科学教育应用研究现状与展望
我国设立首个脑科学本科专业
2019年1~9月 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脑科学研究掀起“全球热”
高中数学课堂“学会学习”目标的达成研究
关于高职高专文科(政法类)学生公共基础知识和能力构成的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