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研判和应对
2020-03-31钟意娟
钟意娟
非自杀性自伤,顾名思义,是不以自杀为目的、直接或者故意损伤自己的身体组织,而且不被社会和文化所认可的一种行为。如果一个女生的一只耳朵打了9个孔,戴了9个铆钉式耳环,这是文化可接受的,不叫非自杀性自伤。
非自杀性自伤英文缩写是NSSI,乍一看和“NASA(美国宇航局)”有相似之处。我比较喜欢这样的解读方式:比如,我临床碰到一个孩子出现这种行为时,会跟孩子说“你这个在医学上叫NASA(NSSI)”。我不使用“自残”这个词,这会给孩子听觉上的冲击。而孩子们都知道NASA是美国宇航局的缩写,我们希望传递给孩子的是:虽然你这样,但是有一天你会好起来,有机会去实现你的梦想,虽然NSSI和NASA发音不一样。了解了定义,老师和家长看到孩子非自杀性自伤就不要紧张,因为这不以自杀为目的。
医学上非自杀性自伤有诊断标准。精神医学使用的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DSM-V)提到自伤的原因至少有下列三项:第一,为了减轻消极的想法和感受。第二,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第二条标准会让我们的焦虑能够减轻一点。当发现孩子有这样的行为,我们先不要盲目焦虑,从积极的角度上想,也许对孩子来说他正在经历着什么,并试图自己帮助自己。第三,不以自杀为目的。
全球青少年儿童NSSI的发病率是19.5%,也有研究显示发病率高达27.4%。最新的数据是2020年12月发表在《柳叶刀》的一篇文章,指出13~17岁,青少年NSSI的发病率是15.9%。我个人认为,在儿少心理科病房远不止这个数字。如果病区有50多个病人,大概有60%-70%的孩子都会伤害自己。所以,这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青少年儿童的自伤原因
面对压力时,孩子想从这种可怕的心态中获得缓解。曾经有一个孩子,因为考试失利,老师带着他到每个班“游行”,并对其他班的学生们说:“你们觉得他很厉害,我告诉你们,这一次考试他考砸了,如果你们不好好学,他就是你们的榜样……”这个孩子当天晚上就特别烦,妈妈想跟他说话,他让妈妈走。爸爸看见后说,你自己学不好了还不让人说,然后他就把门锁上了,妈妈就把门踢开,还把爸爸叫过来了。爸爸说:“我告诉你,你要锁门了,你小心一点。”这个时候,孩子就萌生了自伤的想法,他用圆规划伤了自己的前臂。划了之后他感觉舒服了一些,所以这是一个缓解压力的方法。
自我惩罚。孩子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是应该受到惩罚的人。家长们说的一些话,比如:“养个猪都比你强。”这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没有价值,孩子就会伤害自己。
表达痛苦,让其他人知道他的难受有多糟糕。病区里很多孩子看着和其他的同学玩得高高兴兴,但一周内会多次想尽各种各样的方法划伤自己。当你问他什么原因时,他们经常给出的回答是不知道。语言不能表达的痛苦,通过这种行为方式表达了出来。
通过身体上的痛苦来分散情绪上的痛苦。很多孩子觉得他在家里什么都说了不算,包括几点起床、几点睡觉、看手机、写作业等、先写作业还是先玩,他都说了不算。那么“伤不伤自己,我说了算,我对我的身体有控制感”。拿刀划自己是青少年最常用的一种自伤方式。
以外部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试想一个孩子如果跟家长和老师都没办法沟通,也没有好朋友,他就只有通过划伤自己的方式来告诉外界:我有多难受。实际上非自杀性自伤这个症状是有功能的,很多孩子是自伤后家长才带他去专业机构治疗。
非自杀性自伤时可以应对情绪痛苦,强烈的愤怒和沮丧,非自杀性自伤后可以获得短暂的平静紧张感,但是会伴着内疚羞耻感,并再次出现痛苦的情绪,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有的孩子还让这成为一种习惯性行为:我烦了,划自己一下;睡不着,划自己一下;我妈说话不好听,划自己一下;我爸妈吵架了,划自己一下,所以这成了他应对挫折、应对困难的一种习惯性行为。
非自杀性自伤是一种复杂而且危险的心理病理行为,与很多心理问题和障碍相关,并且会增加自杀的风险。所以一旦发现孩子出现非自杀性自伤,就一定要带孩子到心理卫生专业机构评估干预。
非自杀性自伤的风险因素
伙伴因素。两个好伙伴,當一个自伤了,另一个在痛苦时也会效仿。网络上为什么会存在一些自伤的群体?他们很难受,他们在相互帮助、在寻找解决方法,当然这个群体的存在从健康的角度来看肯定不好。
家庭环境因素。这个也很常见。比如家庭冲突,夫妻冲突、亲子关系不好,对孩子可能没有爱,只有说教和指责,会导致自伤的增加。
孩子本身有精神疾病。这是一个很危险的因素,比如精神障碍、情绪障碍、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
非自杀性自伤也有生物性的基础,非自杀性自伤者鸦片类物质水平比较低,自伤的时候会导致内啡肽这种物质的释放,而内啡肽是一种快乐物质。自伤者的大脑内啡肽受体比非自伤者要高9倍。所以研究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能仅从环境因素考虑,还要从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综合来评估和干预,没有任何单一或者是简单的原因导致一个人自伤。
非自杀性自伤的应对原则
保持冷静。当我们发现孩子自伤时不要进行评论,避免说:怎么能下手这么狠?你都不爱惜自己,你还能爱别人吗?等等诸如此类的话。
回应情绪。可以与孩子共情:你一定很难过……你一定很痛苦……你一定有说不出来的痛苦……
了解内心的冲突。更多地询问孩子:你伤自己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你是怎么想的?你有没有什么想跟老师说的,有没有最近很难受的地方想跟我说一说?
老师要和学生谈心,如果没有时间,可以对孩子说:老师有10分钟听你讲,或者可以说:老师没时间你写给老师好不好?这是一种倾听。发现孩子自伤不要乱贴标签,说:“你这人是不是变态?”“你是不是有抑郁症?”“你这么小就这么不健康!”等等,这就是乱贴标签。最后老师要与家长沟通,在家长知情同意后到精神科进一步评估诊治。
当老师在班级里发现有同学自伤后不要启动“非常关注的危机应对系统”——即我们不要太焦虑,不要太紧张,不要感觉这个孩子有多么危险,不要让各个方面高度注意这个孩子。
我们给心理老师的建议是:第一,从自我伤害的表面来识别学生潜在问题,指导学生学习更好处理困扰的技巧。第二,发展学生健康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健康的解决问题能力是什么?是变换方法、珍爱自己。遇见问题一定及时求助——健康的解决问题最主要的一个能力就是求助,找人来帮助自己。这些人可以是老师、同伴、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
老师要对关怀同情进行示范。比如,医生看到孩子的伤痕,会说:你一定很难受;看到多动症的孩子,会说:肯定有很多人都嫌你多动,你一定不开心。对多动的孩子杀伤力最强的一个词,就是—— 别动。 他明明多动你却让他别动。我们门诊遇到的抑郁症或者有自残的孩子,他们父母会问:你说他还能不能上学?我就说,你先问问孩子什么时候不难受,能不能上学是他的情绪说了算。父母会抱怨孩子:你啥时候能好?我会对父母说:你发烧了,如果一个人在旁边不停地跟你说,你咋还不退烧,你是什么感受? 医生会指导家长帮助孩子处理自我伤害的行为。
面对自伤的孩子,我们会说:你可能有秘密,家长、老师、好朋友、心理医生你至少选一个,一定要选一个人说,不说是不行的。我们要让他学习求助,因为求助是解决问题和自助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希望学校的老师能够在第一时间帮助孩子,指导家长帮助自己的孩子。关心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学校、家庭、心理卫生专业机构、社会——一个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