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出版”的发展历程及其路径探析
2020-03-31李丽
摘 要:主题出版是我国特色出版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從提出到实践历经15年。近年来,主题出版在国内出版界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浪潮。本文概述了出版界开展主题出版活动以来的基本情况,通过对建军90周年主题出版活动的分析,总结我国主题出版的特征、趋势及问题,从出版主题、形式、营销、读者等方面给出具体发展策略。
关键词:主题出版;建军90周年;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4-0-02
2003年,国家新闻总署提出实施“主题出版”工程,各出版社配合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纷纷响应,围绕不同时期的特定主题开展了一系列主题图书出版活动。主题出版经过近十五年的积累,已成为新时期的经典出版方式,书写了中国出版的特有文化。
一、主题出版的发展历程
“主题出版”指“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就一些重大活动、事件、节庆日而进行的选题策划和出版活动。”[1]主题出版这一文化工程由原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到实施已经历十五年,笔者将其发展阶段分为以下三段。
(一)初始探索期(2003年~2006年)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3年,时值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原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实施主题出版工程,[2]由此形成了清晰的“主题出版”概念。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新闻出版工作围绕着会议中通过的文件开展。期间各出版单位围绕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策划选题,开始了初期探索。
(二)成长实践期(2007年~2012年)
2007年至2012年我国处于“十一五”期间到“十二五”初期,是主题出版的成长发展阶段。“十一五”期间,国家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对主题出版的引导和扶持力度。这一时期党和国家经历了诸多事件,为主题出版的成长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主题出版出现了新的形态和机遇,进入快速成长期。2012年底,选题数量增至1608种,同比增长10%[3]。
(三)成熟稳健期(2013年~2018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大了对主题出版的扶持。“十二五”期间,主题出版选题申报数量明显增长,2014年增幅达54.0%;2015年为4750种,增幅40.8%[4]。近年来数据仍在持续增加。2016年,主题出版首次成为独立的图书类规划,成为“十三五”出版规划的子规划之首,是其他出版活动的主心骨。
从最初导向明确的政治宣传,到如今引导舆论、立意深远,主题出版这五年来,砥砺奋进,在数量上增加的同时,质量也在提升。
二、“建军90周年”主题出版特征分析
主题出版历经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特色,在国家的文化建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节,笔者以“建军90周年”系列出版活动为例,分析这一时期主题出版的主要特征。
(一)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
自2003年国家正式实施主题出版工程以来,每年新闻出版总署都会对各出版单位发布要求,力求围绕本年的历史事件或热点事件进行主题策划。政府部门作为“顶层”主导设计,出版单位作为“基层”探索策划,在这样的模式中推出了一系列的主题图书。
策划“建军90周年”主题出版活动前后,这种模式有所转变,政府部门转向引导,出版单位转变为主动策划。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解放战争系列丛书”中《决战:华东解放战争1945-1949》入选第十期解放书单。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丛书》等一系列图书入选了2017年主题出版重点图书出版物。
(二)形式多样,可读性强
主题出版要想长久生存,不仅需要权威的学术性著作,也要有耐读的通俗类读物。在建军90周年主题出版活动中,出版界深挖主题,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进行不同形式的内容策划。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图书《试飞英雄》将战机的试飞战士的事迹真实地记录了下来,表达通俗,内容具有深度和温度,符合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
面对青少年这一群体,主题图书也转换了以往权威、严肃的话语表达形式。新颖的形式和易懂的内容更容易受到读者的欢迎,深入浅出的论述更具有感染力。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系列图书《我是一个兵》,将枯燥的军事话题,以生动的方式向儿童普及。
(三)凸显地域性
近年来各大出版单位在选题中,不断调整方向,避免出现同质化现象。地方出版社对主题出版的重视程度加大,结合以往策划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自身地方资源的独特价值,不断实践。
福建人民出版社利用自身独特的地理文化优势,在“建军90周年”活动中策划了《福建三年游击战争史》、福建革命斗争、“福建中央苏区研究”等系列丛书。将地方资源与出版主题结合。江西人民出版社位于中国革命发源地,出版了一批主旨鲜明的主题图书,如“红色中国三部曲”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丛书”,让读者充分了解到人民军队的早期历史。
三、主题出版的生存路径
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版行业内部的转企改制,使得主题出版在出版市场中的竞争激烈,压力倍增,机遇与挑战并存。主题出版要想走得更远更稳,还需接受更严峻的挑战。
(一)文本形式:媒介融合,创新呈现形式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媒介融合成为主题出版的探索形式。传统出版拥有着丰富的内容、作者资源以及市场认可度。数字出版依赖科技的发展,可以使原来单纯的文字转化为直观图像,又可将纸质的图书转化为电子书,最大化地实现了储存的便捷性。
大数据的应用、AR、VR等科技的出现,使传统媒体跟数字媒体深度融合,共生互补。将图书出版以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方便简洁,符合当下数字媒体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出版单位整合各资源,使得数字生产、阅读、传播融合到主题出版这一文化活动中来,反哺主题出版。
(二)营销策略:品牌效应,延伸产业链
出版社需增大主题图书的营销力度,打造重点营销产品。结合各出版社的特色与擅长领域,争取作者和选题资源,开创出版社独具风格的品牌特色。与此同时要更加重视出版社自身的市场化运作,讲究内容的阐述方式和外在的装帧等设计形式。
网络等新媒体上有很多“阅读博主”的自媒体以一种自然、深入人心的方式将阅读推广做得有声有色,积累了颇高的人气和口碑。出版社可借鉴此方式,推出行业自媒体或者与一批已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自媒体,参与主题出版的创作及推广,用活动、渠道、人气带动出版发展,提升主题出版的传播影响力。
(三)读者定位:全民阅读,重视宣传推广
主题出版的目的是向读者传达解读国家的时政方针、重大理论,在做主题出版时,首先要清晰定位市场受众,坚持读者大众化、通俗化出版。受众明确后还需重视图书宣传活动,将大小宣传活动结合起来。借助主题出版作者的影响力,在各大书店或高校图书馆举办全民阅读会。以主题出版物为阅读对象,让读者、作者共同参与,与出版单位共同合作,举办图书博览会、贸易洽谈会等主题图书会展,扩大主题图书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四)文化交流:“走”“引”结合,讲好中国故事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5]。主题出版承担着向世界阐释中国理念、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任务,在国际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和独特价值。
主题出版需要“走出去”,通过国际图书博览会与外方联系洽谈,建立相对稳定的通道。同时,我们也要坚持“引进来”,借鉴国外优秀图书的出版实践经验,如世界大众出版领头羊企鹅兰登书屋,在深入了解中国出版界后开展的出版业务,将中国优秀作品翻译成英文,引入国际图书市场。
四、结语
主题出版从提出到实践已历经15年,是我国特色出版領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任务。应当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出版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迎接机遇与挑战,做有中国特色的主题出版图书。
参考文献:
[1]杨国祥.浅谈主题出版的特征与策划[J].出版广角,2013(11):66-68.
[2]王运平.以精品出版工程喜迎党的十八大——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司长吴尚之谈十八大主题出版[J].中国出版,2012(19): 11-13.
[3]韩晶.新时期主题出版策略分析与思考[D].青岛科技大学,2017.
[4]徐来.透视“十二五”主题出版[J].青年记者,2015(11).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44.
作者简介:李丽,女,汉族,安徽庐江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新闻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