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时代表情包文化探析
2020-03-31唐铭卿余杨
唐铭卿 余杨
摘 要: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与普及,数字媒体的大环境正在迈向一个“读图时代”。网络表情经历了从简单字符到复杂图像的演变,如今已经成为一种值得思考的文化现象。本文主要通过对表情包的发展历史以及科学技术、大众心理等的研究,探讨表情包的流行原因,并试图从中透视出些许当今网络文化趋势与特点。
关键词:数字媒体;表情包;文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4-00-01
伴随着社交网络的迅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表情包如今俨然已成为网络社交中的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和文化现象,折射出当代社会民众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诉求。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一项调查显示,82.2%的受访者在上网聊天时会使用表情包,其中35.2%的受访者每次聊天都使用表情包。
一、表情包的由来与发展
作为传统图标式符号的变体,它们共同发源于由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斯科特·法尔曼教授创造的一串ASCII 字符,其形式表現为“:-)”,即一张横倒的笑脸,自此,以视觉形式表达情感的方式在网络世界范围内流传开来。在符号式表情之后演进出的图标式表情,以及社交网络中的搞笑图片、颜文字、暴走漫画等等在互联网中流行的图像,对表情包的最终形成都有着一定程度影响。
从大众传媒时代到今天的数字媒体时代,网络表情包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单一到多元,从少数人创作到大众参与的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
二、表情包流行原因的探析
(一)叙事的生动补充与解码轻量化
表情符号能够直观地表达交流意图,并补充文字之外传播者的态度、情感、姿态等方面的重要补充信息。它的出现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纯文字交流的枯燥,并起到软化语言、活跃气氛、丰富内涵的作用,填补了视觉感受上的不足,帮助受传者理解。
表情包的流行,是数字媒体时代网络社交视觉化发展的一种产物,如今的信息消费者越发青睐直观生动的图片内容。Computer World专栏作家麦克·艾尔甘在2012年曾表示:“社交媒体中的新语言不再是文字,而是图片。”表情包的使用,相较于文字传播,压缩了传播者表达同一意象所需的信息体量,也减少了受传者接收文字信息后进行解码和构建意义的时间,符合新媒体环境下受众“视觉化” “碎片化”的阅读习惯。
(二)技术进步推动表情包生产
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信息”,即只有当我们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可能从事与之相对应的信息传播活动,而这种媒介会进一步影响我们的思维行为。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社交媒体的成熟运作、多媒体融合为人与人之间的意见交换与反馈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同时,显示分辨率的提高、电容式触摸屏幕代代升级、制图APP层出不穷,让普通人几乎可以毫不费力的制作出各种风格迥异的表情包,人们从开怀赞叹的看客主动加入表情包制作大军,为表情包源源不断的生产制作提供了动力。
(三)自我展示与情绪宣泄的重要渠道
现代人在使用表情包的时候,往往带有戏谑、调侃的意味,你来我往的“斗图”成为当代网络狂欢的新形式,人们在网络互动中寻求新的身份认同。表情包的趣味性、通俗性,反映了大众的日常心理,迎合了普遍的审美情趣,也为网络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随着表情包的流行,“自黑”成为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人不介意甚至乐于自己的“丑照”被编辑为表情包,表情包已然是新媒体语境下一种自我展示和沟通情感的重要方式,成为释放个性的新载体。
此外,面对我国社会转型期带来的各种结构性压力,表情包的传播让人们暂时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束缚和烦恼,在游戏性质的表情包互动中获得暂时性的放松与快乐,借助表情包特性在网络中实现情绪发泄、意见表达。
三、表情包文化对当代信息交流的影响
表情包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文字传播中的语境缺失,但是这种模拟现实的伪语境与真正的现实语境依旧存在着矛盾——表情符号的平台依托性使其不能在现实交流中发挥作用,现实信息传播中的情态语态等也难以通过表情符号得到完整地呈现。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当下网络环境中的泛娱乐化现象。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无意义的符号狂欢与有意义信息的传达占据了同样重要的地位。但表情包无法进行更深度地表达,过度使用容易使人陷入幼稚扁平的沟通状态,最终让网络交流和文化呈现“浅平化”的特征。表情包流行的背后呈现出的文字符号窘境和社交窘境,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四、结语
表情包以一种便于接受和参与的娱乐姿态出现在广大网民面前,数字媒体的发展让这种新生网络文化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得到广泛传播的同时也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日渐影响着当代网民的价值观念与思考方式。
观察人们信息交流过程中的非语言表达,自嘲调侃的表情包体现了草根阶层对自我个性的展示与自我表达的欲望,也间接反映出他们对权威审美的消解式反驳以及与精英文化的对立,体现了当代网络文化的游戏本质。
参考文献:
[1]孙静,周易.82.2%受访者上网聊天时会使用表情包[N].中国青年报,2016-12-09.
[2]网络表情包缘何那么火[N].光明日报,2017-04-20.
[3]陈一,曹圣琪,王彤.透视弹幕网站与弹幕族:一个青年亚文化的视角[J].青年探索,2013(6).
其他作者简介:
余杨,女,汉族,辽宁沈阳人,讲师。研究方向:新媒体广告、文化传播。
作者简介:唐铭卿,女,汉族,辽宁大连人。研究方向:新媒体广告、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