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机制研究
2020-03-31周小单
摘 要:本报告以大学生媒介素养和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为研究对象,对广西的五所高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和网络政治参与情况进行抽样調查。根据调查所得的数据,反映大学生媒介素养和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揭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为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建议。
关键词:网络素养;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4-00-02
一、引言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网络化的新形势下,新兴媒介成果正以着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势头涌现。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已经成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题域,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增强大学生网络参与能力,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
二、研究假设与问卷设计
当代媒介素养是贯穿于人一生中融入社会的工具,它不仅是理解、获取和批判信息的技能,还意味着认知社会、获取资源、应急反应的素质。此次调查中,网络素养的评判标准包括网络媒体接触情况、网络认知及运用水平、网络信息生产及传播能力、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及安全意识、网络舆论批判能力。网络政治参与,定义为三种类型:表达型政治参与、微观型政治参与、关注型政治参与,这三种类型分别对应三个因变量。此次研究假设:
(1) 媒介素养能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程度,即媒介素养越高,网络政治参与程度越高。
(2) 媒介素养能提高大学生理性网络政治参与水平,即网络素养越高,参与网络政治越理性。
调查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考虑到交叉分析的需要,背景信息设计的较为详细,主要涉及性别、民族、所属专业、生源地、政治面貌这几项。第二部分为媒介接触行为,第三部分为信息辨别能力及安全意识、评判能力,第四部分为网络信息生产和传播能力、道德素养,第五部分网络政治参与情况。
三、抽样与样本
本次调查选取了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财经学院、广西医科大学、桂林理工大学这五所高校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为调研对象,涉及理学、工学、文史哲、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线上线下共发放问卷1550份,回收问卷1504份,问卷回收率为97%,最后确定有效问卷为1492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9.2%。
四、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一)网络媒介接触情况
大学生平时上网的(使用手机或电脑)频率偏高。在平时上网频率的问题上,占比最高的是“每天上网5小时以上”,占比36.64%。在“是否有每天睡醒后玩手机的习惯”的问题上,40.87%的大学生每天都是如此,38.59%经常睡醒后玩手机,没有该习惯的人只占2.35%。
大学生平时上网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根据调查结果,大学生平时上网主要是与别人联络,其次是娱乐游戏、打发时间,利用网络来学习、查资料和获取新闻、关注时事所占的比例只占分别16.51%和6.31%。在是否会指定明确的上网计划这个问题上,56.72%上网没有目的性,只是看网站推荐或是听别人推荐;29.58%的人表示有目的,但常会受到其他内容的干扰;有明确目的,达到目的后才去浏览其他内容的占13.7%,而有明确计划目的性,并能严格执行的比例竟然为0。
(二)网络认知能力
网络基本认识。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媒介素养水平一般,占57.85%。在是否听说过“网络媒介素养”这个词时,58.79%的大学生表示听说过但不知道其具体含义,听说过并且很了解只有的12.82%,28.39%从来没听说过。进一步问及“所在高校进行过有关如何使用网络的培训教程?”的问题时,50.67%的人表示只是听周围的人提过一些使用网络的建议,22.48%的人表示“学校有过很系统的培训”,其余的人则完全靠自己摸索,没有任何人指导过。
对媒介信息真实性的认知。网络对于大学生而言是有着一定的信任度的,他们对于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会进行适当的质疑,但在怀疑网络信息的时候主动去查实求证的只占一小部分。调查发现,21.14%的大学生对网络上传播的信息的真实性经常怀疑,54.09%的人表示会根据报道内容而定,从不怀疑的人只占0.47%。于是一步问及,“当你怀疑网络上某些内容的真实性时,你会怎么做?”时,36.44%的人表示会继续关注,但不深究,主动从更多的媒体了解核实的人占34.09%。
(三)信息辨别能力及安全意识、评判能力
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较低。在“哪个网络问题更困扰你”的问题上,选择“网络中的暴力或色情内容对自己身边的人有害、伪专业文章误导受众、新闻报道真假难辨、观点太多难以取舍、很多内容难以理解”分别占33.15%、23.02%、20.2%、12.75%、10.87%。说明目前网络中的力或色情内容对大学生使用网络造成了困扰。
网络中不良信息的认知情况较好。在“对网络色情、暴力等内容的垃圾信息持什么态度”的问题上,52.21%的人表示会举报,反感但不会举报的占34.9%。并且72.48%的人表示对这些垃圾信息很反感,但不影响自己的使用。对于网络匿名发表评论,近一半的大学生表示“虽然是匿名的,但通过IP可以泄露个人信息,所以还是保守点较好”,怕遭攻击,留言评论等都有所顾忌的占13.09%,仅4.56%的人认为“反正是匿名的,可以大胆自由地发表评论。”
(四)网络道德素养、信息生产和传播能力
大学生在法律意识和网络道德素养这方面水平较高。61.34%的大学生表示很少在网络上发布信息,在问到发布信息的目的时,娱乐、分享自己的见解思想、学习工作的需要(如求职、专业需要)、没有特别目的,纯粹个人喜好,这些是大家主要的目的。大学生在法律意识和网络道德素养方面水平较高,仅8.59%的人认为在网络上说什么是自己的事儿,没有约束。
(五)网络政治参与情况
媒介素养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研究媒介素养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多元回归分析中,性别、民族、专业、年级、户口所在地、政治面貌是控制变量,媒介素养的三个因子变量为自变量,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三种类型是因变量。回归分析模型先对其中的性别、专业、政治面貌、生源地、民族进行虚拟变量的处理。从分析结果得知,人口统计学变量不能很好地解释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媒介素养则较好地解释了三种类型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
微博是大学生最喜欢的网络政治参与平台。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大学生对网络政治参与平台的喜爱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微博、时事论坛、大學论坛、贴吧、博客、聊天室、电子邮箱、其他。在问到大学生是否有必要关心政治、参与政治时,95.22%的人认为非常有必要,仅1.3%的大学生觉得没有必要,这说明在大学生的观念里,关心、参与政治对于他们来说是有非常必要的。
五、结论
(1) 目前大学生上网目的性不强,缺乏计划,只有少部分人使用网络来学习、获取知识。大学生的媒介接触行为较频繁,但由于对媒介缺乏具备基本的认知与理解,网络媒介的积极作用并未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因此如何以更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与利用媒介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性别、年级、教育、专业、出生地等人口学变量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没有显著影响,媒介素养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程度有着显著影响。具备良好的网络素养,进行网络政治参与,才能保证公共参与过程的效果,进而提高政治效能感。否则,大学生将会束手无策,导致自己迷失在浩瀚的信息海洋里,有些甚至被网络技术无形绑架而丧失自我。
(3) 在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性已经为大学生所认识到,并且在学校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是切实可行的。大学生有着较强烈的参与愿望,他们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只要正确引导就可以有效地开展网络政治工作。学校里面,更可能把网络政治参与相关的话题带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因此,媒介素养教育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匡文波著.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2]韦婷婷.基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智库时代,2019(01):61-63.
[3]张文萃.“微”时代视阈下大学生媒介素养引导和培育研究[J].高教学刊,2019(04):176-178.
[4]闫素霞,班秀萍,王金苗,李克宝.大数据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现状与对策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5(09):54-55.
[5]汪建兵.任莎莎.自媒体时代新疆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教育对策——以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为例[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
[6]任莎莎.自媒体时代下新疆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以新疆大学和石河子大学为例[D].石河子大学,2017.
[7]牛雅莉.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途径探析[J].艺术科技,2015.
[8]刘浩.张帆.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的路径探究[J].世纪桥,2018.
[9]杨铭.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9.
作者简介:周小单,女,汉族,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课题项目:广西财经学院2017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从适应到发展:自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提升机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SZB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