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胜县红瑶婚礼仪式的双重属性:文化与传播
2020-03-31郑带利
摘 要:本文从传播的仪式观视角,对龙胜县红瑶婚礼仪式进行分析。在凯瑞的仪式观的理论视域下,龙胜县红瑶婚礼作为仪式的文化传播,具有仪式功能方面的特点;红瑶婚礼是一个符号互动的仪式场景,通过场景符号与视觉符号,达到意义共享与文化传播;红瑶婚礼仪式通过新闻报道、直播、新媒介等方式实现了红瑶婚礼民俗文化的仪式与传播的双重功能。
关键词:仪式传播观;红瑶婚礼仪式;文化与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4-00-02
瑶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和江西等地,其中以广西为最多。广西居住着瑶族的各个支系,如河池南丹的白裤瑶、百色凌云的背篓瑶、桂平的盘瑶等等。在桂北的龙胜县的红瑶,则是瑶族中的另一个支系,因穿红色服装而得名,主要居住在龙胜县的泗水、和平乡一带的山区里,被誉为“桃花林中的民族”。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龙胜县龙脊梯田景区都会举办“晒衣节”,而在“晒衣节”活动中一个极具特色、全村参与的活动便是红瑶民俗集体婚礼。本文以该集体婚礼为研究对象,将红瑶民俗婚礼置于传播仪式观视域下进行仪式与传播的双重考量。
一、红瑶婚礼:作为文化传播的仪式
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认为传播就是分享共同的价值或观念,共享某种神圣的宗教仪式。格尔茨认为仪式是传统规定的文化行为,并注重这种行为所产生的经济效应[1]。龙胜县红瑶婚礼作为仪式的文化传播,具有仪式功能方面的特点。
社会控制功能。中国古代通过祭祀仪式形成了等级森严的阶级制度,各种社会力量也在泾渭分明的祭祀仪式中得到整合。龙胜县红瑶婚礼仪式的社会控制功能,通过举办龙胜县龙脊梯田景区的民众共同认可红瑶民俗婚礼仪式,构建其产生认同的价值观、情感意识,并通过共同参与的方式,将仪式的社会控制力量有效地转化为各方的行动和指挥中,从而实现社会群体力量的整合。在龙胜县红瑶婚礼当中,仪式的社会控制功能更多地表现为群体性的表演(当地居民共同参与到婚礼中),通过共同的表演性行为,强化当地瑶族社会力量的规范和准则,从而起到维持社会秩序的作用。
文化功能。文化的作用在于教育与传承。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少数民族村寨商业化开发的进程,人员频繁流动,少数民族自身特有的特色民俗文化正在慢慢地消解、同化。少数民族村寨的年轻人,不再尊崇本民族的风俗,对民族传统的特色仪式也不再敬畏。龙胜县红瑶民俗婚礼,反其道而行之,集全村寨之力共同举办红瑶民族特色的婚礼仪式,村民们尤其中村里的年轻人积极参加,使红瑶的婚礼习俗得以通过仪式的展演而代代相传,使龙脊梯田景区的少数民族特色在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存续,从而使该景区保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经济功能。仪式的经济功能,指该仪式的举行能够为仪式的举办者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仪式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实践,带有一定的经济利益目的性,因此在任何社会阶段,仪式都具有经济功能。2019年1月28日,是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梯田景区大寨村村民领取年终分红的日子,2008年首次分红14.7万元,2009年分红15.6万元,2010年分红28万元……到2018年分红670.6万元,逐年上升的数字,激励着大寨村的村民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优势,传承民族传统文化[2]。古時,人们通过举行各种各样的神灵祭祀仪式来祈求好的收成,而龙脊梯田的村民在感受到传统文化、特色仪式带来的直观的经济收入之后,更有参与仪式、传承仪式、传播仪式的动力。
二、红瑶婚礼:文化符号互动的仪式空间
红瑶婚礼是一个符号互动的仪式场景,通过场景符号与视觉符号,达到意义共享与文化传播。从仪式视角看传播,实际上就是符号互动的过程,仪式借助场景符号、视觉符号、听觉符号进行文化的输出与传播,符号的形成与象征又与文化的建构和形成息息相关。
相对稳定的仪式场景符号。红瑶婚礼仪式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场景传播,在红瑶民族世代相传,其仪式流程、视觉符号、听觉元素等趋于稳定。场景的稳定性是仪式性活动的重要表现之一。红瑶民俗婚礼经由新人、红瑶居民、游客、媒体人多维互动参与该仪式场景,该婚礼仪式最重要的仪式环节是送亲。千人送亲是红瑶民俗婚礼的重头戏,抬舅公、挑嫁妆、红伞、唢呐等该婚俗仪式的重要场景符号,区别于“晒衣节”其他民俗活动的重要特征。龙胜龙脊梯田景区的红瑶居民聚居区、红瑶居民的集体参与、红瑶婚服、首饰、红瑶婚礼礼仪等等这些重要的仪式场景均是红瑶婚礼的相对稳定的因素,年复一年,世代相传,累积下来的仪式符号,其本身就传递着一种红瑶居民共享的民族信仰,通过这种仪式符号对外传播着红瑶独特的婚俗文化。
道具与工具互动呈现的视觉符号。在仪式的进行中,媒介是表达意义的重要工具,是形成意义共同体不可或缺的道具[3]。婚礼仪式中,红瑶婚服、发髻、头帕、银饰等仪式媒介其本身就是仪式进行所需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尤其的红瑶婚服,在女孩子出生起,其母亲就开始为其准备,是婚礼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红瑶民俗婚礼中的新娘服饰,红瑶传统的红色上衣、色彩斑斓的彩色百褶裙、长短不一的花腰带、红色绣花鞋,在婚礼仪式中既是婚礼仪式必不可少的工具,同时也是向游客、媒体等展示红瑶文化的重要道具,通过这些道具让游客和受众直观的感受红瑶民俗风情。在婚礼的仪式传播过程中,这些仪式媒介模糊了工具与道具之间的概念,共同完成仪式传播过程所需要展现的文化意义和仪式象征。
富有象征意义的动作符号。红瑶民俗婚礼仪式中,有抬舅公、挑嫁妆、送新娘、撑红伞、背新娘等系列动作,具有丰富的民俗含义。舅公在红瑶社会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制及父系氏族制早期存在于舅甥之间的一种权利和义务。在送嫁队伍中,舅公是坐轿的,要四个青年抬着走的,代表对女家的尊重。挑嫁妆、送新娘是娘家对新娘的祝福和为婚后生活所做的准备。撑红伞,其仪式类似于我们常见的红盖头,防止婚礼过程中,路人对新娘的外貌进行评价。背新娘是男方迎接新娘的一种方式。抬、挑、送、撑、背等动作不仅具有文化符号的意义,在婚礼仪式的现场,也因这些动作使仪式传播更具有趣味性。
三、红瑶婚礼仪式的双重属性:文化与传播
红瑶婚礼作为红瑶民俗文化的重要部分,其文化的第一属性是仪式,婚礼仪式是红瑶民族文化传承的方式。随着游客进入龙脊各村落,村民的不断外出,红瑶传统文化在慢慢地消失和同化。婚礼仪式作为人生基本礼仪,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仪式,其内含的文化特征虽分散、零碎、散落于婚礼的各个阶段,但其传播性并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反而在与外界的接触中不断地发展变化。因此,如何通过红瑶民俗婚礼的展演保留并传承红瑶民族文化,便成为了红瑶婚礼仪式的文化传承功能。由于瑶族分布广泛,支系众多,为了保持红瑶族群的向心力,红瑶民俗婚礼仪式,在视觉上首先呈现的便是因“红色衣服”而得名的红色婚服,突出红瑶的民俗特色,通过对红色衣服的世代传承来形成本民族的凝聚功能,在民族内部起到维系族群共同情感,增强族群认同感和文化向心力的作用。
文化分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婚礼仪式,作为民俗文化的一种,包含了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双重特征。红瑶婚礼仪式中,外化在物质上的婚服、银饰、嫁妆、饮食、住宅等物质文化,也承载着许多无形的红瑶人民的纺织、刺绣、人生礼仪、民间信仰等诸多精神文化的因子。
红瑶婚礼的文化属性在仪式上,通过物质的外在媒介展现着文化的传承功能,通过文化向心力增强了族群的认同感,维系了族群的共同情感。同時,红瑶婚礼仪式通过新闻报道、直播、新媒介等方式也实践着文化的传播功能。
威尔伯·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一书中,将传播功能定为:雷达功能、控制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传播是一项必须履行一定功能的社会活动。不管是个人的人际传播,还是借助媒介进行的大众传播,其传播活动都具有一种或几种功能,否则就没有进行的必要。
雷达功能是对传播的环境监控功能的形象比喻,帮助人类在感知周围环境变化提供重要作用。红瑶民俗婚礼仪式受到各方媒体的报道,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赶来参与这个极具红瑶民族特色的婚礼仪式,强化了红瑶居民对周围环境的感知:红瑶特色是吸引游客与媒体的关键因素,为了龙脊景区的发展和居民的个人收入,他们需要保持其特有的民俗风情。红瑶婚礼仪式传播的控制与教育功能。传播的控制功能是通过激发创造居民经济收入的直接动机,引导红瑶居民进行其婚礼仪式特色文化传播的社会行为。教育功能则通过仪式的世代相传,实现红瑶民俗文化的代际教育,并通过媒介的传播,使其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悉知和认同。红瑶民俗婚礼仪式的新人、游客、摄影爱好者、甚至媒体人,在仪式过程中,通过参与、体验、感受、分享等方式,从该仪式中获得了传播的娱乐功能。
红瑶民俗婚礼仪式,其通过仪式所展现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是其文化属性,其通过对仪式的报道、直播等所展现的雷达、控制、教育、娱乐功能是其传播属性的体现,可见红瑶婚礼仪式具有文化与传播的双重属性。
四、仪式文化的盛宴:婚礼仪式与文化传播
仪式是最能体现人类行为方式的行为之一。“仪式”是集体生活价值的体现,是将个人融入集体共同体的重要机制,也是区分某个社会、某个民族、某个族群的重要手段。在全球化语境下,通过“仪式文化”,构筑民族身份、提高文化认同、传播族群文化,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特有的传统和仪式,而婚礼仪式是每个民族都有的人生仪式之一,因其普遍性、广泛参与性、喜庆性,更易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婚礼仪式是社会整合的一种常见仪式,作为重复举行的、神圣化的社会活动,婚礼仪式的基本功能是通过仪式的严肃性、参与性、见证性、传播性给予新人世俗的身份肯定。从某种意义上说,婚礼仪式强烈的覆盖并影响着社会上的绝大多数群体,只要社会关系没有消失,婚礼仪式就具有世俗的宗教意义,并承担着文化共享、身份认同的仪式功能。
五、结语
仪式、传播、文化密不可分,可以说仪式传播就是文化传播,因为仪式不仅仅一种行为方式,仪式更多的是承载着该仪式内涵的各种文化信息。通过各种场景符号、视觉符号构建的相对稳定、相对普遍的婚礼仪式,在创造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传播民族文化方面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传播学课题。
参考文献:
[1]廖小东,丰凤.仪式的功能与社会变迁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
[2]龙胜县龙脊梯田景区年终给村民分红[EB/OL].http://www.gx.xinhuanet.com/guilin/ls/2019-01/31/c_1124067963.htm.新华网,2019-01-31.
[3]郑带利.传播的仪式观视野下的红瑶婚俗传播——以龙胜红瑶集体婚礼为例[J].科教文汇,2019,11.
作者简介:郑带利,女,汉族,湖南永州人,讲师。研究方向:民俗文化传播。
基金项目:2017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传播仪式观视域下的龙胜县红瑶婚礼仪式变迁研究”,项目编号:2017KY0904。
Double Attributes of Hongyao Wedding Ceremony in Longsheng County: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Zheng Daili
(Guilin Tourism University,Guangxi Guilin 541006)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wedding ceremony of Hongyao in Longsheng Coun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pread of the concept of ceremon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airuis ritual theory, Hongyao wedding in Longsheng County, as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ritual,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itual function; Hongyao wedding is a symbolic interactive ritual scene, through the scene symbols and visual symbols, to achieve meaning sharing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Hongyao wedding ceremony realizes the folk culture of Hongyao wedding by means of news reports, live broadcast, new media, etc The dual functions of ritual and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The concept of ritual communication; Wedding ceremony of Hongyao;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