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大构成”教学内容与专业设计的有机衔接

2020-03-31张曼华

艺海 2020年2期
关键词:衔接教学内容

〔摘 要〕作为设计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内容与后续专业设计的有机衔接很有必要。为此,我们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尝试将“三大构成”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即在后续课程中应用、在综合练习中深化以及在设计竞赛中检验,从而使“三大构成”与后续专业设计密切联系,真正提高学生的构成应用能力。

〔关键词〕“三大构成”;教学内容;衔接;后续课程;综合练习;设计竞赛

由于对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的特点及局限性缺乏深入认识,当前国内诸多设计院校在教学中将基础课程“三大构成”当成终极目标,教学内容停留在相关原理本身,缺乏与后续设计课程及设计活动的有机衔接,从而导致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不强,为他们进入社会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埋下一定隐患。显然,“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实则陷入与后续课程相脱离的误区。实际上,“三大构成”是为后续设计课程及设计活动的顺利开展服务的,应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起到基础性作用。因此,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内容与后续专业设计的衔接有其必要性。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这种与后续专业设计相脱离的教学误区进行大胆改革,将“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内容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即在后续课程中应用、在综合练习中深化以及在设计竞赛中检验,从而实现“三大构成”课程与专业设计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实现基础课程为专业设计服务的目的,有效提高学生的构成应用能力。

一、在后续课程中应用

在以往传统的“三大构成”课程教学中,教师讲解完基本概念及形式法则后,讲课内容就意味着结束。实际上,这种讲解停留在构成形式本身,没有进行适当延展,教学效果不太理想。而作为基础课程的“三大构成”教学是为后续专业课程服务的,同时出于对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考虑,我们应重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衔接。也就是说,教师在讲授完构成基本概念及形式规律后,应在此基础上讲解这些形式规律在后续主要专业设计课程中的具体应用,以此实现“三大构成”的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构成应用能力。

例如,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来说,“三大构成”课程任课教师应清楚其在整体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及其与后续相关课程的联系,在讲授完重复、渐变、特异、聚散等形式法则的概念及骨骼后,应紧密结合标志、海报等主干课程,在课堂上讲述这些构成形式在具体设计案例中的实际运用,以启发式方式引导学生将其与相关课程知识点有机联系起来。值得一提的是,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适当选择靳埭强设计奖、白金创意以及学科竞赛等当前权威的大学生平面设计竞赛中一些较好地运用了构成形式的获奖作品进行深入解读,提高学生学习构成的兴趣及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也就是说,将构成普遍原理运用于后续具体专业课程之中,使得基础课程“三大构成”与专业设计课程有机联系起来,实现了基础课程深度的拓展。因此,通过这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与后续课程有机衔接的教学尝试,学生也就从思想层面明晰了这些构成形式在后续专业课程中的具体运用,从而为学生后续的综合练习及参与设计竞赛打下基础,避免简单地模仿与复制。

二、在综合练习中深化

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基础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要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综合练习环节尤为重要。也就是说,在学习了构成知识后,学生要实现从理论上到实践上与后续专业课程及设计实务活动的真正衔接,综合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将理性认识转变为现实设计的关键所在。例如,王雪青、郑美京的《二维设计基础》中就提到,在收集到的各种报纸、杂志中,合理的剪裁与选取不同大小、色彩的图片与文字,从点、线、面的意义上去看待这些图片,通过图文剪贴、组合的方式,接触与理解版式中的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在既定空间中去摆布与协调它们,从而营造出特殊的版面氛围与节奏。显然,与传统的练习明显不同,他们没有停留在为作业而作业的层面上,而是涉及对“设计”的编排与表达。可见,这是从设计的角度出发对构成课程练习环节所做的突破,注重与设计活动的联系,将构成基础中所学习的形式与贴近设计活动的过程及目的进行结合,有效地避免了学生无法将构成知识学以致用的遗憾,真正实现基础课程为专业设计服务的教学目标。

此外,郑美京、王雪青的《三维设计基础》中也提到,在课程过程中还可以穿插一些应用类小练习,通过有意识的安排,让学生去了解并思考基础与设计之间的深层关系,搭建一条从基础通往设计的桥梁。例如,练习十二“设计应用体验”的作业要求以“围合”为观念,将作为基本元素的材质转换成三维造型,完成一件概念上的如包、灯罩、拖鞋、服装等“设计”。显而易见,这些简单的小练习使“三大构成”得以深化,同时也避免了学生不理解基础课程学习目的的弊病。此外,为了培養设计学生的市场意识,“三大构成”课程综合作业还可以尝试与具体市场案例联系起来,与市场形成互动。市场中存在着丰富的鲜活案例,完全可以成为一部生动的教材。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对相关工艺、材料等有所接触,体会设计行业的发展与需求,以构成形式为设计手段来解决当下社会所存在的相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在设计竞赛中检验

作为设计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三大构成”应用范围广泛,在设计竞赛中通过构成形式表现创意来获得成功的案例也较多。笔者曾指导学生分别根据主题需要并巧妙运用特异、重复、聚散等构成形式创作参赛作品,且获得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湖南赛区一等奖、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湖南分赛区二等奖、靳埭强设计奖等竞赛奖励。例如,李鹏飞、孙晨凯创作的《随时随地去旅行》就是以爱华仕这一专注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旅行解决方案的箱包品牌为主题,箱包表面采用的是统一协调的竖条重复构成,作者将竖向中间位置与开车去旅行的景象相结合,正好形成特异的构成形式,形成画面的视觉焦点,达到引人注目的效果,体现出爱华仕箱包能带你去想去的地方这一设计概念。可见,从某种层面来说,“三大构成”课程中的构成形式是能转化为准确传递信息、表达设计诉求的视觉语言,在设计竞赛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引导大学生将各种构成形式灵活而巧妙运用于设计竞赛,拓展“三大构成”教学内容的广度。专业教师全程指导学生参与竞赛,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提升设计思维与专业视野,培养运用构成形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基础构成知识转化为设计创造力,也为他们未来的设计职业生涯打下基础。显而易见,竞赛是实现设计专业学生从构成基础能力转化为专业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加深学生对于构成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是检验“三大构成”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

结 语

作为国内设计院校的基础课程,由于对自身特点及局限性没有深入认识,当前“三大构成”教学内容存在着与后续设计课程相脱离的教学误区。而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内容与后续专业设计的衔接有其必要性。面对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这种教学误区,我们尝试将“三大构成”教学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即在后续课程中应用、在综合练习中深化以及在设计竞赛中检验,使“三大构成”课程对后续设计课程及专业实践起到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通过“三大构成”课程与后续专业设计从理论到实践三个环节的有机衔接,避免了构成教学的低效,学生对于“三大构成”课程的“学”与“用”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统一,从而缩短学习后续设计课程及从事设计活动的适应期。教学内容衔接是对“三大构成”与后续专业设计关系的深度把握,两者的有机衔接实现了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的系统设计思维,有效提高了设计专业学生的构成应用能力。可见,通过与专业设计的有机衔接,“三大构成”课程对专业课程及设计活动产生了实质性作用,从而真正成为设计专业的必要基础。 (责任编辑:翁婷皓)

参考文献:

[1]王雪青,郑美京.二维设计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110.

[2]郑美京,王雪青.三维设计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66.

[3]张曼华.部分院校三大构成教学误区浅谈[J].美术教育研究,2013(24):110.

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三大构成教学内容与后续设计课程有机衔接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湘教通〔2019〕291号第444号;系南华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重點项目“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衔接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2018XJG-GD15

猜你喜欢

衔接教学内容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高一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
关于出口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衔接
职业院校开展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建议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线性代数课程学—研—用教学内容及模式探索
精心设计教案 重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