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西藏高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实现路径
2020-03-31赵海静
【摘 要】 本文阐述了西藏高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分析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难点,提出了实现路径。要坚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多元一体性质和格局;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内容,重点传播“德”文化;在全区范围内整合现有教师资源,开展传统文化通识课教育;营造浓郁的校园氛围,多形式多渠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 西藏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意义;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共同创造和延续下来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高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又是先进文化积淀、发展和传承的重要阵地,2018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西藏民族大学建校六十周年贺信中强调,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维护民族团结”,[1]勉励西藏高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护民族团结,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一、西藏高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1、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十八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三个倡导”, 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借鉴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天下为公”、“隆礼重法”思想,宣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公平公正、相助相扶精神;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有“自强不息”、“和而不同”、“君子喻于义”的处世之道。
西藏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伦理观念等独特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历史上的诸多大事和贤者、英雄都展示出藏民族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精神;西藏人民自古以来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一以贯之地表现出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勤俭朴素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精神品质,这种传统和精神发展到近代西藏和平解放后,集中表现为“老西藏精神”,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为主要特征;西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尊崇自然、敬畏自然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习俗和禁忌,是西藏人民对这一特殊地理单元环境的理解和掌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藏民族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这广泛渗透在大量的宗教哲学、经典著作、戏剧传说中。
2、建立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繁荣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是文化自觉,文化自觉则首先源自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起源、演变、特征以及发展走向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以取得加强自身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就在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2]因此,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帮助大学生建立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繁荣的必然之举。
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繁荣,必然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创新的思路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历史上,中华民族创造了足以令世界瞩目的中华文化,在与他文化的碰撞中,中华文化展现了强大的包容性,并最终塑造了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西藏文明发展史表现出强烈的方向性和东向发展趋势,在与中原文化的不断碰撞和交融下,西藏文化主要特征逐渐形成。20世纪以后,伴随着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西藏文化跨入新纪元,与中华文化一道向前开拓进一步发展。
文化从来都不是固步自封的,高校作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阵地,更应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底气,理性对待其他先进文化,创造性地发展本民族传统文化,进而促进中华文化的大繁荣,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完成自身的使命担当。
3、促进民族团结,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把中华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文化纽带。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既有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下的大一统,也有政权林立、此起彼伏的乱世,但始终都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那就是“问鼎中原”、继承正统。“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优长之处,是在歷史上对形成和维护我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的平衡,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3]
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西藏地方也得到了有力体现。吐蕃时期,与中原唐王朝建立了甥舅关系,汉藏合同为一家,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交流频繁。吐蕃政权分解以后,藏区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元朝建立后,中央设立宣政院,掌西藏军政事务,自此,西藏地方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统辖。此后,中原王朝政权更迭,西藏地方作为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始终处于中央政权的有效管辖之下。
到了近代,面对西方列强的侵扰,各族优秀儿女团结起来,抵御外辱,保家卫国,爱国主义成为近代中国最闪亮的光环。在西藏,以藏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英雄儿女英勇无畏地反抗英日俄等帝国主义的侵略,维护了国家统一、领土完整。正是这种坚定而有力的民族信仰,让中华民族在千年的风云变幻中始终紧紧地凝聚在一起,荣辱与共,砥砺前行。
二、西藏高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难点
1、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障碍问题
西藏是以藏族为主体、多民族长期聚居的民族自治区域,藏语是藏族的母语,也是其日常生活中主要使用的语言。尽管西藏在基础教育阶段坚持双语教学,但汉语普通话的使用依然有限。据一项调查报告显示,[4]西藏地区中小学教师中,藏族教师占76.6%,汉族教师仅约为20.6%,且基本集中在城区学校,农牧区的教师绝大多数为藏族教师。课堂上,汉语背景教师的课堂语言基本全是普通话,而藏语背景教师在课堂多使用藏语,使用普通话的时间不超过课堂时间的30%,在一些用语比较深奥、少见的情况下,如讲解课堂难点、日常管理工作中,基本使用藏语。语言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对于低龄段的学生来讲,影响更为深刻。根据实际效果显示,中小学学生能够较为准确的用普通话朗读课文,能使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但应付比较复杂的表达有困难。一些基础教育相对薄弱地区的农牧区,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更是不理想。
高校阶段,由于教师队伍的普通话水平普遍较高,大多数学科使用汉语教学,学生生源地相比中小学而言复杂很多等原因,日常生活中,普通话交流的频率要远远高于中小学阶段。但是藏族学生在日常交流中,仍倾向于使用藏语。同时,受民族文化背景和习俗影响,不同民族学生交往的频率远远低于同一民族学生交往的频率,因此藏族大学生对于汉语普通话的熟练度远远比不上本民族语言。西藏高校传统文化教学基本采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藏族学生会出现理解相对困难、表达相对不清的状况。尤其部分以文言文、诗句、谚语等形式呈现的优秀传统文化读本,阅读都很困难,理解起来更是难上加难。
2、西藏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薄弱
西藏地方的现代教育面向西藏地方社会主义建设,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加速富裕劳动力的转化,因此,高校很多专业几乎接触不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主要来源于家庭。原生家庭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难以分辨何为优秀何为糟粕,学校教育在这方面如果缺失,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极为不利。尽管近年来,随着文化软实力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日益重视,但传统文化教育在西藏现代教育体系中仍在边缘地带徘徊,难以发挥立德树人的效用。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乏顶层的宏观设计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涵盖内容之广泛、形式之多样,那么在西藏高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传授哪些内容?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或效果?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接受的教育是否应该一致等问题,在宏观上,并没有相关的规章定制。
部分关于民族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调查问卷中,类似于“四书五经、四大名著是否有阅读或了解”这类的问题,其答案可想而知,即使是汉语背景的学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都不一定有兴趣、有能力去阅读和理解这类文献,更何况是少数民族的异母语学生?中华传统文化历时数千年,地域上跨五湖四海,通盘教授给学生根本就是不现实的。西藏地方是传统文化保留相对较好的区域,有良好的传统文化传承基础,高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从宏观上对教育内容科学筛选,使高校的传统文化通识课教育有章可循。
三、西藏高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现路径
1、坚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多元一体性质和格局
如前文所述,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形成特征相一致,具有多元性和一体性特征。民族地区高校和及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相对集中,文化的多元性比一般院校更为突出。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其教育离不开历史史实的梳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西藏是历史上的中国的一部分,与中原王朝和其他民族进行了长期的交流和融合,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西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高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放在多元一体格局的大框架下,肯定文化的多元性,强调文化的一体性。
2、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内容,重点传播“德”文化
立德树人、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品格是高校办学育人的重要任务。中华传统文化中,德育也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儒家文化、西藏传统文化中涉及“德”文化的典籍、传说、格言等形式多样,内容浩瀚,对于塑造人的优秀的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西藏高校在设计和实践传统文化教学的过程中,需充分考量西藏传统文化中优秀成分,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本民族文化的融入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对语言上的理解障碍做有效补充,以西藏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实例解释较难理解的古文言文,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此外,可以将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并树立远大的理想,立志成为一名品德高尚的优秀人才。
3、在全区范围内整合现有教师资源,开展传统文化通识课教育
开展传统文化通识课教育,是大学生系统了解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也是高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战场。教师作为文化传播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有决定性作用。受多种原因影响,虽然目前西藏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整体素质已经大大提高,但能从事专职传统文化课的教师严重缺乏,也没有一部权威的教材可以加以参考,究其原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间跨度、地域跨度、文化领域跨度巨大不无关系。而在全区范围内整合现有教师资源、统一开展传统文化课设计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西藏高校教师长期工作在教育一线,虽然术有专攻,但都具有较为深厚的西藏文化底蕴,在全区范围内,分领域、分时段整合相关专家学者,编写符合西藏实际的教材或教案;开展线上线下传统文化课知识讲座,定期对各高校传统文化课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拓宽其知识领域。同时,宏观领域的资源整合,也有利于课程内容系统化、合理化,从而使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达到预期目标。
4、营造浓郁的校园氛围,多形式多渠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有句俗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马克思也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生活环境对人的塑造有潜移默化的决定作用。校园是远离家乡的大学生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校园文化的倾向性对大学生有直接的引导效果。西藏高校比较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已采取了一些措施,如设立“文化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览、竞赛等等,但并没有形成常态化,学生參与度也有限。鉴于此,高校的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氛围营造,应充分利用校园现有媒介,如文化墙、校园广播、多媒体等,以时节、传统节日为节点,从历史、传说、习俗、饮食、服装等方面,常态化展示;充分发挥高校社团的作用,组织覆盖全体学生的传统文化项目实践练习;开办传统技艺兴趣小组或选修课程等,以多种形式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注 释】
[1] 习近平致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的贺信[N].西藏日报,2018-10-16.
[2] 高长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定位[EB/OL].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905/c49157-28690688.html.
[3] 中华传统文化 符合这几个标准才值得传承弘扬[EB/OL].搜狐:http://www.sohu.com/a/2089 61201 _812070.
[4] 周炜.西藏自治区小学藏语文教育调查报告——以拉萨市6所小学为例.中国藏学,2011(2).
【作者简介】
赵海静(1984—)女,河北邯郸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
本文为陕西省科技厅专项项目《新时期西藏地方民族工作问题研究》(项目号:19JK0886);西藏民族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研究中心2019年度(下半年;学贺信专项)招标课题《新时代西藏高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项目号:XYJ-Y190205)之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