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毛泽东形象的社会属性与当代价值

2020-03-31赵湘学

艺海 2020年2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

赵湘学

〔摘 要〕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一起绘就了中国革命的图像史诗和领袖毛泽东的光辉形象。这些图像不仅弘扬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中国精神,而且凝聚了团结一心、奋发向上的中国力量。可以说,各个时期的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的毛泽东形象都具有典型的文化特征和价值导向,是社会正能量的集中体现,在引领时代的潮流和政治风向上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可以肯定, 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毛泽东形象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毛泽东形象;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社会属性;当代价值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图像的社会功能,并把它当作教化的工具。早在南朝时期就有“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记载。[1]唐代更是视之为国之重器,不仅认识到图画“鉴戒贤愚”的作用以及“成教化、助人伦”的政教功能,而且有“国之鸿宝,理乱之纪纲”的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美术工作者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革命历史题材优秀美术作品。值得注意的是,不管在哪个时期,哪次组织的历史主题创作活动,哪个革命主题美术展览,有毛泽东形象的美术作品总是占了相当比例的数量和相当重要的位置。这么多优秀作品的诞生,一是体现出毛泽东形象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国家的意志和人民的心声;二是体现出毛泽东形象的当代价值,反映了民族的自觉和图像的文化。

一、毛泽东形象的社会属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首先是一种社会事物和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属性是它的本质属性。艺术不仅反映社会生活,而且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优秀的作品对人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与鼓舞作用。[2]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就为中国的革命、建设事业推波助澜、增光添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艺术领域也发生着巨大变化。有人以“为艺术而艺术”来模糊和混淆艺术的社会本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思想开始侵蚀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低俗、媚俗、庸俗的图像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愤慨。曾几何时,一些人打着“艺术自由”的旗号,以艺术之名,歪曲历史、丑化毛泽东的图像出现在公共场馆、互联网以及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上,引发社会的争议和人民群众的谴责。长此以往,任其生长,不但会影响社会大众的认知、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而且可能把文艺引向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让我们欣慰并引以自豪的是,人民群众自觉抵制这种不良现象和影响,很多艺术家主动创作了正面描绘毛泽东形象的美术作品,特别是国家启动了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高度评价和肯定了毛泽东。可以说以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为代表的图像艺术既是一种激励斗志、鼓舞人心的现代文化創新,也是一种塑造经典、彰显精神的民族文化传承。

20世纪90年代开始当代艺术在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环境,市场化的包装炒作和各种形式的赞助资本的大量参与,毛泽东的形象被随意滥用与肆意丑化。应该强调的是,艺术作品中的毛泽东形象不仅要符合中国历史的情境,而且要具有积极的价值观念。因为毛泽东既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袖,还是人民的领袖。他的一生都贡献给了党、国家和人民,并始终不渝地坚持共产主义道路和理想,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对于这样一个伟人,在艺术创作上应该保有对他的尊重和敬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代艺术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的现象和本质,这其中就包含大量调侃、扭曲、丑化毛泽东形象的当代艺术作品。[3]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只有通过政治的中介才能联系经济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能没有“国父”式的灵魂人物,只有维护毛泽东的正面形象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所以,新时代必须坚决反对一切歪曲、丑化毛泽东形象的图像艺术,绝不容许以学术自由、艺术自由为名否定毛泽东、诋毁毛泽东。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艺术与非艺术已经彼此交融与共生。学科原是指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美国加州大学传播学教授米切尔·舒德森认为图像艺术可能成为一种“去学科性”的实践,“我们需要抛除那种认为视觉文化是为艺术史、美学与媒体研究的材料所包围的观念。”[4]毛泽东图像艺术涵盖了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历史学、传播学、心理学等诸多知识和领域,可以在政治、历史、文化、社会、思想、经济等领域深刻影响中国乃至世界,谁也不能准确预测它的边界到底在哪。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毛泽东形象的存在不是为了成为独立的艺术品,而是要展现出一种与社会无限的结合与延伸。这就避免美学对象的狭隘化和美学标准的僵化,使艺术和社会之间相互融合。20世纪初的艺术大师杜尚说过“艺术正在被拿来作为一种符号的形式,如果你愿意这么认为的话,不可以再把它降低到装饰的功能上去。”[5]西方一些后现代主义批评家更进一步地强调美学和社会的综合,图像决不是用来美化和点缀环境的,历史的见证和社会的发展反而使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在当代艺术中大放异彩。毛泽东形象当然不是一件装饰墙壁的艺术品,而是能够深刻影响社会的催化剂和强心针。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的艺术史学家琳达·瑞奇林就曾有过这样的论述:“艺术发生在社会情境中,是一种社会结构的重要构成因素,并由特定的和可界定的社会机构所调试和决定。”[6] 如吕澎在《中国当代艺术史1990-1999》写道:“这是将近一个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导致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历史在毛泽东身上的体现,这个历史的人物形象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综合的特征。”[7]毛泽东形象冲破学科框架和美学限制,它作为狭隘的审美经验,充分拓展了艺术的包容性和综合性。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变得异常的开放和包容。21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与国际间的步调日趋一致,并开始引领世界的潮流。毛泽东形象也有了新的建构和叙述,在开放的时代融入了新的信息和观念。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既不会是陈列的古董,也不会是新瓶装的旧酒,更不可能成为摆着好看的花瓶。事实证明,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没有被新的时代遗弃,而是经受住历史的考验,被人民群众继续热爱,表现出它坚强的生命力。

在新时代,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坚定信念,是人民文艺的心声。新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仍然需要树立毛泽东的领袖形象,这是毋容置疑的。因此,毛泽东形象的传承与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任由一些人抹杀毛泽东的历史功绩和扭曲毛泽东的正面形象,那么只会造成价值观的消解、人心的涣散、精神的弱化,迟早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崇尚英雄、传承经典的国度,历朝历代也非常重视图像艺术的教化作用。“相较于历史教科书,国家崇高庄严、不容侵犯的形象在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中不仅表现得更加突出,其出现的时间也更为久远。”[8]放眼世界,爱国题材的历史画,特别是关于建构开国领袖形象的美术创作与宣传从未中止过。各国的例子举不胜数,如美国的华盛顿、苏联的列宁、英国的威廉等等,比比皆是。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既是艺术永恒的主题,又是民族自信的表现,也是爱国教育的载体,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历史传统。毛泽东既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又是新中国的开国领袖,也是中华历史的民族英雄,已经成为新的中国文化符号。维护和宣传毛泽东的正面形象,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涉及中国共产党执政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态。在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新时代,毛泽东形象必将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创新。

二、毛泽东形象的当代价值

毛泽东形象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毛泽东形象的艺术表达形式和内容。毛泽东形象在艺术中的表达,其推广度和影响力是绝无仅有的,而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就是用艺术的方式来表现毛泽东形象的最好形式和载体。艺术形象与历史情境的交汇融合,才能激发思想和精神的现实灵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中西合璧,才能造就世界和中国的领袖形象。毛泽东形象在艺术创作中的广泛运用,在艺术发展以及现代美学观念上既具有独特性又具有普遍性。中国历史上还从未有过哪个人能如此荣光,这既是国家的意志和人民的心声,也是政治的智慧与艺术的结晶。现实主义艺术手法是马克思美学的基本原理,而中国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和英雄情结也赋予了毛泽东形象的理想光环与内在张力。毛泽东的艺术形象是民族的,应该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标准。中国是大国,毛泽东又是国际上极具影响力的领袖。所以,毛泽东形象也是世界的,成为世界人民瞩目的对象。进入当代,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的毛泽东形象增加了新的形式和内容,继续发挥出强大的向心力作用,传递出社会的正能量。这些图像是在新的历史背景和形势下产生的,它温暖人心、激励斗志。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成为一种民族自觉的行为,它不仅仅作为历史的集体记忆,也是中华民族文明进程中新的传统。特别是不同主题的描绘与不同语言的尝试不仅丰富了毛泽东形象的表達形式,也使毛泽东的形象更加立体化。同时,国家赞助的力度越来越大,作品尺寸越来越大,毛泽东在革命历史中的地位越来越被认同。可以说,毛泽东形象就像一颗定心丸,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它旗帜鲜明地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属性和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现实世界的演变过程就是历史,在思想或精神活动中产生的意义,史实与意义结合在一起才构成一个历史判断,判断就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思想产生了历史,历史与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当代并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更多的是一个概念。正如克罗齐说的,当代是对历史做出的思考状态。当代就是对历史的继承与批判,也可以说是对历史的创新。当代美学就是对历史的反思与超越。当代美学继承传统又反对传统,它既是历史的镜像,也是历史的继续。纵观中西方艺术发展历史,传统艺术人性化,现代艺术非人性化,后现代艺术大众化。这里的“人性”是少数人的人性,是上层社会精英的人性,也是特权文化教育下的人性。现代艺术是对传统艺术的否定与反抗,也是艺术对自身语言形式独立性的思考,实质上脱离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必然走向死亡。加塞特认为现代艺术远离现实生活,与人民大众没有关系。他认为现代艺术无法通俗,是非人性化的,甚至嘲笑现代艺术是资产阶级自欺欺人的把戏。他说:“资产阶级,只是一群无力创作艺术精品,对纯粹的美也毫无感受能力的可怜虫。”[9]所以,现代艺术是极少数人(资产阶级)的艺术,绝大部分人(人民)却不能理解它。艺术发展的趋势是个性化的现代艺术转向大众化的后现代艺术,艺术与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必然日趋紧密。毛泽东时代的艺术就是对大众化的后现代艺术的一种发展与思考。20世纪的中国正好是从精英化的文人艺术转向大众化的人民艺术的,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的毛泽东形象恰好体现了后现代艺术的特点,开创了世界艺术发展的新潮流。毛泽东形象的当代性也体现在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内容的转变和革新上,传统艺术描绘心境而避谈政治,艺术是抚慰心灵,超脱现实的理想状态,而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则体现艺术的现实性,改变了传统文人画的核心地位,艺术不再是权贵们的私享品和调味剂,而成为穷人鼓舞人心和革命的动力。毛泽东形象的当代性也体现在艺术题材创新和改革上,传统艺术关注“景”和“物”,毛泽东时代的艺术改变了美学的对象,对“人”的大力表现颠覆了几千年来的审美标准,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正是这一变化的经典产物。毛泽东形象不仅是历史的一部分,也是当代的一部分。毛泽东时代是中国承前启后的历史时期,毛泽东是联系历史与未来的桥梁。他的形象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和人物,有着最长的时间跨度和最广的空间广度。在世界范围内能与之媲美的,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屈指可数。今天毛泽东图像的广泛存在,反映了毛泽东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力。所以,毛泽东图像既是历史的现象,也是当代的美学。毛泽东形象在当代呈现出多元的开放性,它潜在的价值和可读性正展现出无限魅力。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低迷后,毛泽东图像热潮再一次出现。“当人们把马克思哲学文本看作‘现实的实体之时,马克思哲学就总是处于低迷状态;反之,当人们把它视为开放的‘潜在性之时,马克思哲学往往能得到丰富和发展。这一点,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10]毛泽东形象体现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创新思维,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的毛泽东形象则诠释出一种主流美学价值的大美概念。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
河南民俗体育“狮子爬天桥”的当代价值初探
让长征精神照亮“新长征”征程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