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圾”行事,亦需刚柔并济
2020-03-31李欣
李欣
早有居委会大妈“你是什么垃圾?”的灵魂拷问,晚有垃圾桶旁即时搜索分类的表情包,近段时间来,“垃圾强制分类”一词迅速在各大媒体走红。当广大居民开始见“圾”行事时,我们应当思考的是,如何让垃圾“强制分类”真正朝着自发自觉的方向转变,成为一种环保的流行文化,而不是沦为一时的政策配合。对此,我认为建立多方联动的长效机制,实现刚柔并济,是必不可少的解答方案。
从大方面来看,国家的精准政策无疑是实现垃圾分类的前提。在国人环保意识尚不完善的时期,国家制度化的实施方案能最快地实现表面全覆盖,使垃圾分类由一道选答题变为一道必答题。俗话说“猛药去重疴”,“垃圾强制分类”的规定,看似给居民们带来了一时不适,甚至招致抵触,但不可否认,这样一剂猛药,已经以最快速度带动了居民的环保行动,也牵引着居民环保意识的升级。
同时,“垃圾强制分类”的推进程度亦是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表现。物质的富足只是我们美好生活向往的一方面,国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是实现社会美好繁荣的深层动力。许多国家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磨合,在垃圾分类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大大推动了可持续发展。反观中国,多年前制定相关垃圾分类规则却进展缓慢,很大程度就是因为缺乏可行的强制性措施。所幸如今我们已经认识到这一“软肋”,上海“垃圾强制分类”时代的来临,也开创了提升国民素质、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纪元。
但是,一味的刚性约束永远无法达到最终目的,在规定趋于落实完善的同时,柔性的配套措施也应跟上节奏。政府应该包容居民在遭受生活困扰时的正当诉求,力求建立实现垃圾分类的长效机制,增进居民对这一措施的理解。如今上海也不乏一些人性化的垃圾处理措施:年轻人上班时间与处理垃圾时间冲突,部分小区便增设了延时投放点以缓解这一矛盾;老年人投放垃圾不便,有物业帮忙托底。大政策下需要的正是诸如此类的精细化施行,如此方能体现制度的温度,也有助于垃圾分类成为个人自觉,进而凝聚为社会自觉。
再则,垃圾分类绝不仅仅限于居民手工挑拣一环,真正减少资源浪费,并将垃圾进行资源转化,还需要上下游企业的联动配合。从源头看,减量包装势在必行,商家为满足消费者的虛荣心理而采取的远远超过商品价值的包装,实际上是产生资源浪费的罪魁祸首。而从垃圾分类的后续处理看,使垃圾变废为宝的技术普及目前也仍在完善阶段。因而要使垃圾分类实现良性循环,还需要推动居民消费理念升级,并促进垃圾处理与智能技术深入融合。
于长远而言,要使垃圾分类从试点推行转变为全国响应,最终是要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环保意识。让对城市的爱升华为行动上的守护,用正面的引导换取公民的价值认同,这是规范居民行为、破解资源浪费问题的治本之策。
在“垃圾强制分类”这场持久战中,需要公民见“圾”行事,亦需刚柔并济的方法指引,如此我们方能坚定久久为功的信念,还城市清洁大道,还祖国绿水青山。
【教师评点】文章以见“圾”行事为题,巧妙契合了当下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现状。而照应题目“刚柔并济”,文章则从刚性政策入手,点明大背景下垃圾分类采取强制措施的必要性,也阐述了垃圾分类对于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而后又明确指出需要疏堵结合,提出了柔性的配套措施在实现垃圾分类长久推行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深入推行垃圾分类和资源转化过程中,需要多个环节联动才能打造良性循环。文章最后指出垃圾分类,其最终指向是要唤醒国民的环保意识,如此我们方能打赢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攻坚战,守护祖国绿水青山。(指导教师/唐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