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顺利:“希望自己成为雪域高原的那抹晨光”
2020-03-31
大学毕业后孤身一人来到拉萨定居,一心一意地做公益,每天穿梭在泥泞路、无人区中……这是一位90后女孩的别样人生选择,她叫王顺利。
整理各地爱心人士寄来的物资是王顺利每天的主要工作,她需要不停地重复蹲下、站起、抬胳膊、装包的动作几万次,再把物资一箱箱装车,冒着严寒酷暑分发到每个村民手里。从最早珠峰脚下的一个小村落,到现在散落在高原上的230多个村子,“近的可能两三天到,远一点的要十几天”。去那些村子经常会经过无人区,没有手机信号,没有吃的、喝的。渴了,有时就吃山上的雪;饿了,就吃自己带的压缩饼干。
王顺利的家人和朋友都不理解她为什么要为那些原本素不相识的人付出这么多。“之前也有同学想过来和我一起干,但很多人半路就折返了,他们觉得太苦。”王顺利说,“自己做这些的想法很简单,与西藏结缘于一句孩子的承诺。”
那是王顺利13岁上初中时,偶然结识了一个打工的藏族男孩格桑。格桑家里有11個孩子,他出来打工是为了供弟弟妹妹们上学。那时的王顺利,不知道怎么从甘肃通渭的大山走到珠穆朗玛峰,但她知道不能上学的滋味儿。她跟13岁的格桑说:“你回家去吧,以后我供你上学。”当时,学校没有宿舍,王顺利和同学在校外租房子住。每晚9点半结束晚自习后,王顺利就拿着手电筒去外面捡饮料瓶卖。两个瓶子能卖1分钱,每当攒够50元100元,她就给格桑汇过去,就这样汇了11次。2013年,王顺利考上了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是全村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女孩。那几年,王顺利勤工俭学去工地搬砖、街头发传单、推销商品挣到的钱,加上成绩优异拿到的奖学金,攒起来有7万多元,基本上都用在了格桑的家乡。
大二一开学,她竟然在校园里遇到了格桑。原来格桑两次高考失利后,最终考取了和王顺利同一所学校。格桑毕业后选择回到珠峰脚下的那个小村子当老师,他说:“姐姐,你尚且能为我的家乡做到如此,我生在那里长在那里,没有理由做得比你更少。”
2016年4月,王顺利决定到早已和自己结下深深不解之缘的这个村子去看看,靠着一双腿走了13天,才到了那个海拔5100米的村子。“当时说出自己的名字,没想到村里人都知道,他们的热情出乎我的意料。”王顺利还去了村里的学校,“第一次给孩子们梳头发,一个女孩问我梳子是什么,她没见过,我一下子眼泪就出来了。14岁的姑娘从来没梳过头发。”她在那个村子待了4天,世界以低倍速展现在王顺利眼前,她看到了比雪水还纯净的纯朴,除了纯净,还带着一分温情。她觉得这4天烙进了自己的一辈子,她觉得应该有人为这些淳朴的村民们做些什么。就这样,王顺利放弃了被录用为公务员的内地的稳定工作,选择去了雪域高原,把拉萨作为爱心中转站,把珠峰脚下的村子作为爱心终点站。王顺利最初在拉萨找了一份工作,但“后来投入公益的时间越来越多”,她辞职后通过在网上卖藏区特产,或者在假期做家教获得收入,“每天太忙了,几乎没有凌晨两点前睡过觉,但觉得充实又快乐”。她来到西藏后开了微信公众号,记录她做公益的一点一滴,命名为“雪域微晨”。她说:“希望自己成为雪域高原的那抹晨光。”
或许是精诚所至,王顺利只用4个月时间就学会了藏语。刚去时村子里没有路,就在那石头上走。王顺利有一次扭了脚,一位村民走在她前面,把一块块石头捡起来扔到两边,一直给王顺利捡出一条路。村里没有公厕,上厕所是王顺利每次送物资最头疼的问题。后来,村民用泥石流从山上冲下来的石头,给她建了一间专属于她一个人的厕所。有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拄着拐棍,200多公里走了一个多月,平生第一次到拉萨,就是为了给她送7个藏鸡蛋。“我照顾了她一年多,每个月给她送药送吃的。”王顺利说,“这就是他们这些最淳朴的农民表达感激的方式。”王顺利有些哽咽,她说自己在公益路上收获的远远比给予的多。
“像这样让人感动的事情特别特别多,这个理由足够让我坚持下去。”王顺利说,“小小的梦想,和西藏一起成长,逆风的方向最适合飞翔!”她这样总结自己在西藏的收获和成长。当得知自己当选2018年度“正能量志愿者”时,王顺利说:“听到这个消息其实还是蛮激动的,因为做公益这么多年终于被认可了。”对于得到的一万元奖金,她有着继续帮助有需要的人的计划,但她想做的第一件事,是给自己买身新衣服——这个26岁风华正茂的女孩,已经很多年没有买过新衣服了。
热议锐评:王顺利说:“和西藏的结缘,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让我意识到在生命有限的时间内去完成想要完成的心愿,个人的能力虽然有限,但也有改变世界的可能,我坚信,梦想和成长是我们值得坚守的东西。”诚哉斯言。
素材运用:闯荡的青春;90后女孩的非常选择;公益,从一个到很多;不变的承诺;给予和收获;梦想与成长;改变与推动……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新华网客户端、人民政协网、中国西藏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