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痛针刺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25例

2020-03-31

中医外治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胃肠功能性动力

徐 霞

(天津市河东区向阳楼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天津 300000)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以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为主要临床表现,经各种客观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的一种常见胃肠系统疾病[1]。西医学认为,本病可能因胃肠动力障碍、内脏高敏感性、脑肠轴系统异常等所致,目前主要以促进胃肠动力、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对症治疗为主[2]。临床儿童症状主要表现为腹胀、易产生饱腹感、厌食、恶心呕吐,或者伴有排便异常等。本次研究选取50例确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进行分组治疗,对照组予以复方胃蛋白酶颗粒治疗,研究组予以无痛针刺(简称为“微刺”)治疗,观察和对比不同临床方案的效果和作用,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择取本院在2018年6月~2019年6月期间,已经外院确诊的,来我门诊治疗的5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7岁及7岁以内的患儿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表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最大7岁,最小2岁,平均(4.28±1.49)岁。在研究组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最大7岁,最小2岁,平均(3.48±1.58)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西医参照罗马标准Ⅳ[3]中FD的诊断标准;②患儿年龄≥2岁且≤7岁;③患儿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无法配合治疗者;②合并内分泌、造血系统及心、肾、肺、肝等功能障碍者;③近2周使用过促胃肠动力药物者。

2 治疗方法

2.1 研究组

予以小儿微刺治疗。其具体措施为:采用0.12 mm×15 mm的针灸针,在患儿腹部选取老十针(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侧天枢)穴位点刺,后背部督脉和膀胱经一线,隔2个~3个椎体点刺,从大椎和风门到骶尾部,小腿和前臂部选择阳明经和太阴经循行部位,从下肢的足三里和阴陵泉到解溪、商丘,从上肢部的曲池和尺泽穴到三间和少商穴,各肢段分为三段各点刺一下,采用刺皮部的毛刺法,浅刺不留针,仅针尖碰触皮肤的深度。每天1次,6 d为1疗程。

2.2 对照组

给予多复方胃蛋白酶颗粒治疗,5岁以下1袋/次,3次/d;5岁及以上2袋/次,3次/d。疗程与研究组一致。

3 疗效分析

3.1 疗效标准

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1]判定。痊愈:患儿症状评分改善90 %以上,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显效:患儿症状评分改善70 %以上,临床症状显著好转;有效:患儿症状评分改善30 %以上,临床症状有所缓解;无效:患儿临床症状无改善。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比较两组食欲不振、腹痛腹胀、呕吐恶心及反酸嗳气等症状消失时间。

3.2 统计学方法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显效14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00 %;对照组中,显效10例,有效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6.00 %。两组比较,研究组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3.2 两组治疗后各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研究组各症状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4 讨 论

目前,临床上认为FD的发病与人体内的胃酸分泌异常、胃炎以及胃肠运动障碍与内脏感觉异常等方面情况相关[4]。临床西医通常选用促进胃肠动力药为多潘立酮或复方胃蛋白酶,此药可以促进胃肠内容物往下推送,促进食管蠕动,并改善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使患儿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得以减轻。但是相关研究表示,FD患儿发病因素诸多,故单一给药的效果通常所获效果欠佳[5]。

《素问·皮部论》中岐伯对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王冰注曰[6]:“循经脉止所主,则皮部可知,‘诸经’,谓十二经脉也,十二经脉皆同。”《内经》把皮放在了同筋、脉、骨等相并列的位置,说明了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7]。刺皮部同样可以治疗经络的问题。又如《灵枢·逆顺肥瘦》提出“刺婴儿奈何?……刺此者,以毫刺,浅刺而疾拔针,日再可也。”笔者对于皮肤稚嫩的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用一种轻浅无痛的针刺方式,用细针去刺激皮部,既无痛又有疗效。结合中医经络循行治疗原理,临床采用刺激婴幼儿上肢和下肢部的阳明经和太阴经,通过经络的双向良性调节作用,改善患儿的胃肠道功能,同时也刺激任督二脉及膀胱经,以期提升患儿整体素质,防止症状反复发作。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儿童胃动力障碍症临床治疗的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6.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0 %(P<0.05)。同时,治疗后的研究组各症状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微刺应用于胃动力障碍症治疗中,可以有效缓解胃胀纳呆恶呕等胃动力紊乱症状,有助于消化道功能的改善。同时,因小儿针刺操作采用毛刺法刺激皮部,故患儿无痛苦感觉且不留针,施术时间短,临床可操作性强,起到轻柔无痛愈疾之疗效。

猜你喜欢

胃肠功能性动力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胃肠外科患者临床效果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差异化功能性纤维研究进展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动力船
空腹
胃肠病糊上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