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化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效能、生活方式及肺功能的影响

2020-03-31马玉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19期
关键词:阻塞性效能研究组

马玉

(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 桂林)

0 引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以肺功能持续破坏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肺疾病,具有反复加重性发作特点,持续发展具有较高的致残性[1-2]。现阶段,临床尚未明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仅可确认个体易感因素、环境及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危险因素,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增强疾病控制效果、改善肺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3]。多元化护理干预是一种全面的护理干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临床护理质量,满足患者多元化需求[4]。本研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实施多元化护理干预,旨在探讨其对患者自我效能、生活方式及肺功能的影响。现将结果示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4例。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组女16例,男28例;年龄52-78岁,平均年龄(66.02±6.45)岁;病程 4-17年,平均病程(10.62±2.19)年;文化程度为小学或以下14例,初高中21例,高中以上9例。对照组女17例,男27例;年龄50-77岁,平均年龄(65.97±6.48)岁;病程 3-17年,平均病程(10.58±2.24)年;文化程度为小学或以下14例,初高中20例,高中以上1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5]诊断标准;②精神正常,可自主交流;③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相似症状的其他类型疾病者;②合并其他脏腑器官器质性病变者;③合并结核病、恶性肿瘤或感染性疾病者;④合并精神疾病或智力、听力、语言障碍者。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基础症状护理,为患者介绍规律用药的重要性,用药方法,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出院后电话常规随访及门诊教育,为期3个月。研究组采用多元性护理措施:(1)心理干预。积极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情绪状态,引导患者进行情绪疏导,并通过放松训练、构建良好住院环境缓解患者不良情绪。(2)健康指导。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原因、危险因素与生活方式相关性等进行健康宣教,据此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管理,帮助患者纠正不良生活方式。(3)呼吸训练指导。在患者机械通气治疗后引导患者正确呼吸,并持续进行坐式呼吸、腹式阻力呼吸、膈肌呼吸、缩唇呼吸等训练,2-4次,每次20min。(4)体质锻炼护理指导。指导患者在开阔、通风良好处进行走步、有氧操、太极拳等有氧活动,确保每天训练1次,每次40-60min,并坚持冷水洗脸。(5)营养干预。定期测定患者糖脂代谢、血压、营养指标水平,并据此进行膳食结构调整,规范患者每日饮食摄入种类及摄入比重,以保障均衡营养吸收。(6)远程护理。患者出院前全面纠正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并制定规范居家管理计划,患者出院后利用微信定时随访,对患者居家管理情况进行实时了解、指导。

1.4 评价标准

(1)应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6],根据患者面对突发事件、各类难题时应对态度量化评估自我效能感,总计10个项目,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计分,最高评分40分,评分高则自我效能感好;(2)采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Ⅱ)[7]量化评估患者生活方式健康程度,共计52个条目,应用Likert 4级评分法计分,评分高则代表生活方式更加健康;(3)采用肺功能测试仪器检测患者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肺活量(VC)。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自我效能

两组护理后GSES量表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自我效能评分比较(,分)

组别 护理前 护理后 t P对照组(n=44) 22.91±1.45 27.82±2.06 12.929 0.000研究组(n=44) 22.87±1.38 32.06±2.20 23.473 0.000 t 0.133 9.332 - -P 0.895 0.000 - -

2.2 生活方式

两组护理后HPLPⅡ量表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活方式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生活方式评分比较(,分)

组别 护理前 护理后 t P对照组(n=44) 113.39±16.33 136.85±12.47 7.574 0.000研究组(n=44) 112.62±16.94 153.06±14.18 12.143 0.000 t 0.217 5.694 - -P 0.829 0.000 - -

2.3 肺功能

两组护理后FEV1/FVC、VC水平均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肺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表3 两组肺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VC(L)护理前 护理后 t P 护理前 护理后 t P对照组(n=44) 47.29±5.63 60.91±6.04 10.942 0.000 1.73±0.24 2.07±0.29 5.991 0.000研究组(n=44) 47.15±5.77 68.25±6.73 15.788 0.000 1.71±0.25 2.35±0.33 10.254 0.000 t 0.115 5.384 - - 0.383 4.228 - -P 0.909 0.000 - - 0.703 0.000 - -组别 FEV1/FVC(%)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长,临床多通过长期药物治疗控制疾病发展,但患者因反复遭受疾病侵扰、住院治疗等,自我效能感差,对疾病治疗信心不足,不利于疾病的控制[8]。同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疾病治疗受患者生活方式的影响,吸烟、饮食不节、活动不当等不良生活方式均会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或症状加重,进而加重肺功能损害,需加以干预。

常规护理对于慢阻肺患者而言,多侧重于对临床治疗及疾病症状的对症护理,在保障治疗效果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对患者心理健康、日常生活等方面护理干预不足,致使护理效果参差不齐。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后自我效能评分、生活方式评分与FEV1/FVC、V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多元化护理干预在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效能,改善患者生活方式及肺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张冬艳[9]等研究结果显示,在患者中采用多元化健康教育能够增强疾病控制效果,改善患者肺功能。此结果与本研究相似,进一步证明多元化护理干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多元化护理是一种集合综合护理、个性化护理优点的护理模式,主要根据患者文化程度、健康需求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以满足患者在治疗、身心、生活活动等多方面的具体需求为目标[10]。本研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实施多元化护理干预,根据患者认知程度、疾病情况及护理需求实施心理健康干预、疾病认知干预,促使患者充分认识并掌握疾病形成原因和日常控制管理措施,积极面对疾病治疗,改善患者自我效能。同时,本研究还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危险因素进行呼吸训练指导、体质锻炼指导、膳食管理指导等一系列护理措施,从而有效改善患者体质,加快临床症状缓解,增强患者肺功能。此外,本研究还全面帮助患者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并通过微信进行远程持续干预,从而有效控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危险因素,减轻疾病持续、反复发作对肺功能造成的损害,有利于疾病的远期控制,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实施多元化护理干预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改善患者生活方式及肺功能,有利于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阻塞性效能研究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肺功能检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提升水域救援装备应用效能的思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基于排队论的信息系统装备维修保障效能分析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期中考试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