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仃(零丁)洋礼赞
2020-03-30蔡巧玲
蔡巧玲
基金项目:2018年度漳州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学一般课题“探寻政治认同与理性精神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落实”(课题编号:ZPKTY18077)。
政治认同是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素养是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认同是一种理解,是一种认可,是一种接受,更是一种追随。政治认同指的是人们对一定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落实政治认同关乎学生的成长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确立。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坚信走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认同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落实通过政治学科的特点,结合合理的教学设计,由小见大、由微见著,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达到由表及里、由外至内、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实现一种自然的升华效果。下面就通过一节公开课“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谈政治认同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落实。
一、层层叠加,同鸣共感
这节公开课“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以重大时政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作为素材贯穿始终,突破重难点。但在教学时却以伶仃洋的故事作为起始点和承接点,把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也作为伶仃洋的故事的一个部分。为什么要这么设计?
一是以史引入,构建氛围。其实在伶仃洋里发生的故事很多,具有历史的承接性,有宋代文天祥的故事,还有清代林则徐的故事,这些都是学生熟知的内容。课件一打出“伶仃洋的故事”的字样,学生马上说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尤其是最后两句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课堂气氛马上被调动起来了。接下来展现地图,介绍伶仃洋的范围,“北起虎门,口宽约4千米,达香港、澳门,宽约65千米,水域面积约2100平方千米。一看到“虎门”字样,学生马上脱口而出“林则徐”“虎门销烟”,课堂气氛继续升温。接下来展现港珠澳大桥的照片,尤其是两个人工岛和海底隧道这张,宛若“断桥”一般,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紧接着截选一小段约58秒的简介视频,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这座被称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大桥的兴趣,借鲁迅的“民魂”名言引入课题。
二是映射原理,感中顿悟。开头引入“伶仃洋的故事”中三个时间段的三个故事,对于知识点“民族精神历久弥新、永不泯灭” 和“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的理解最为形象生动。“伶仃洋的故事”里的南宋文天祥的故事、清代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当代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正好与“民族精神形成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 熔炼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 更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一一映射,使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更直观生动。三个故事虽然发生的时代不同、人物不同、事件不同,但里面都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都是爱国主义的生动展现,也更好论证了爱国主义的作用即“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教学的引入,以学生熟知的史实层层叠加,在潜移默化中自发地构建起了课堂氛围,为教学的进一步开展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精选细节,叩动心门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一课里“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重难点。教材根据两会精神加以修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权威定位,由原有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提法,修正为“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更符合时代的特点和现代中国人的气质。政治学科是一门时代感很强的学科,经常使用时事作为材料。而时政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当中,尽量使用当前正在进行或刚发生过的时事作材料是很多政治老师的选择。一方面是因为新鲜性,使学生了解当前时事也是政治学科的一项教学要求;另一方面是互动性,现在学生信息的来源具有多样性,对一些重大事件多多少少都会有所了解,能增强上课效果的共鸣性。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以重大时政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作为素材贯穿始终。那如何通过这一素材的体现来很好地突破重难点呢?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历程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充分体现,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造了400多项新专利和7项世界之最,如世界最长跨海大桥(全长55千米)、世界最长钢铁大桥(15千米全钢结构钢箱梁)、世界最大断面公路隧道(2741米拱北隧道,双向六车道)、世界最长海底隧道(6.7千米)、最大沉管隧道(排水量超过75000吨)、最深海底隧道(海底深处45米)、最精准的深海之吻(沉管深海无人对接精度不超过2厘米)。这些数据展现时很惊人,也很震撼,但数据是冷峻的,细节才是最有温度、最叩动心门的利器,高中生的年龄段往往最感性,直观的细节往往让人印象最深刻。这些细节在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让学生在感性的沉浸中进行理性的探索与思考。哪些细节学生记忆最深刻呢?归纳起来就是3、2、1和1/2四个数,这四个细节即“三限”“二拒”“一赞”“半性”。
“三限”指的是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受到三个方面的限制,一个是航空,一个是航运,一个是环保,正是有多方的限定性,才激发了建设者的创造之力、奋斗之力,建设出这座举世瞩目的大桥,被业界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随后播放一段约1分钟的短视频,是港珠澳大桥的主设计师林鸣谈为什么要建这么复杂的桥岛隧工程,学生在看这段视频时深感建设者的不易,为他们的创造力和奋斗力深深折服。
“二拒”指的是两次遭拒绝。一个是我们建设者提出想较近距离看韩国釜山沉管隧道工程遭拒,只能在300米远的地方坐船一闪而过;一个是我们建设者提出3亿元人民币换取风险最大部分的技术支持遭拒,对方说只能给我们唱一首祈祷歌。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底气,学生在看这段视频时深切地感受到那种冰冷,感觉到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之艰难,也为建设者从零开始、摸索前行、朝着梦想进军而暗暗打气。
“一赞”指的是沉管隧道完工时,香港桥王的由衷点赞:“沉管隧道没有不漏水的,没想到你们的沉管隧道滴水不漏。”一句“滴水不漏”道出建设团队的技术过硬,这些离不开所有建设者的团结奋进和攻坚克难,学生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半性”指的是半刚性沉管结构,这是中国工程师们的一个新发明,介于刚性和柔性结构之间,正是这一发明解决了沉管隧道漏水的问题,学生不禁为中国工程师喝彩。
精选细节,让细节说话,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外知到内化,从而达成叩动心门的效果。伶仃洋礼赞,礼赞的是港珠澳大桥这一奇迹,礼赞的是港珠澳大桥建设者的不朽功绩,礼赞的是祖国的伟大成就,更礼赞的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
教育既包括教书,也包括育人,教书与育人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教中育,在育中教。高中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强,并与时政联系密切的学科,高中思想政治课历史沿革的经验告诉我们,把握课程的学科本质有三个视角: 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 从基本功能来看,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的课程; 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养的课程。因而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更要为培养有信仰的中国公民、有思想的中国公民、有尊严的中国公民、有担当的中国公民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