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探究
2020-03-30张慧芝
张慧芝
摘 要:本文立足于高校思政工作开展现状,挖掘其体制定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党史国史的思想价值,力求在习近平先进思想的指导下,将党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工作中,通过党史文化与思政课程相结合、提高学生党史文化学习热情、促进党史文化与资源转化等方式,使高校思政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高校;思政工作
引言
新时期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思政教育。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修课。”中国共产党拥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内含丰富的思想宝藏,能够为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高校思政工作开展现状
(一)体制定位不明确
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应有健全的体制为保障,但目前许多高校的思政体制定位不明確,没有设置专门的部门负责思政工作,导致许多教育工作无法及时开展,特别是各个学院所负责的教育工作在分配到基层时无法贯彻落实,一些领导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中,思政教育被排在最末端,甚至开始走形式化道路,难以满足时代需求,无法达到预计的教学效果。
(二)队伍建设弱化
国家教育部门明确规定,高校思政工作人员和学生的比例应达到1:200的标准,但目前许多高校思政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特别是在高校扩招之后,学生与思政教师比例严重失衡,在无形中增加了思政教育难度,影响教学效果。一些高校面对思政教育的压力,逐渐降低思政工作的标准,认为只要保障教学秩序、保护学生安全即可,忽视其他思政工作的开展,工作重点不突出,成效自然不够显著[1]。
(三)思政人才短缺
思政教育千头万绪,工作组织复杂,难度较大,这些对人才队伍的建设产生直接影响,一些教师兼职从事思政教育工作,导致人才队伍不稳定,专业化程度不高。思政工作者应与学生坚持长期高效的联系,才能够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制订教育计划,但由于大部分思政教师为兼职,无法长期从事该项工作,影响工作效率。此外,部分新思政教师缺乏工作经验,年长教师又存在教育思维老化的问题,这些都对思政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二、党史国史思想下加强高校思政工作的措施
在开展高校思政工作中,党史文化的融入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习总书记的党史国史思想是思政工作开展的指路明灯,并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中提出应从施教者、受教者与党史文化自身出发,从三个层面着手加强和改进思政工作,具体措施如下。
(一)党史文化与思政课程相结合
新时期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者应积极探索思政工作改革新路径,将党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年龄,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思政理论课的趣味性与实践性。党史文化拥有丰富的内涵,包括党的思想理论、政治诉求等,可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以真实生动的案例将思政知识与党史文化传递给学生。党史文化拥有丰富的历史,涵盖党的发展全过程,通过革命旧址、纪念馆等文化载体体现出来,可组织学生参观了解文化载体,在实践活动中增加师生互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在党史文化教育背景下,应积极开展辅导员与思政教师融合机制,思政教师拥有充实的党史文化知识,应在课外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成为学生的人生向导;辅导员拥有丰富的日常思政教育经验,应与思政教师的理论教学内容结合,两支队伍形成合力,使思政教育效果得到更大的提升。
(二)提高学生党史文化学习热情
在思政工作中,大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状态,而非被动状态。习总书记指出:“从本质来看,思政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关爱服务于学生。”这将要求思政教育在工作开展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党史文化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思政学习之中。
1.科学制订教学内容。思政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党史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内容的制订方面应做到与时俱进,结合学生的兴趣与需求科学选择内容,改变以往思政教育给人的“空中楼阁”形象,变得更加亲民具体,富有针对性。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党团活动、社团活动等多种方式开展思政教育,并潜移默化地将党史文化融入其中;教育部门每年印发通知和意见,为思政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高校党团活动的开展应与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开展多样化教育活动,据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报告中的相应数据显示,有79.6%的学生表示对校园文化活动感兴趣,90.6%的学生表示对社会实践活动拥有浓厚兴趣。在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将党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能动性,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促进党史文化与资源转化
党史文化是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应注重文化与资源的转化,使其从文化资源转变为教育资源。习总书记曾言:“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应与时俱进、因时而异。”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应勇于挖掘新的教育素材,充分发挥党史文化这一物质文化资源的教育作用,把握其历史性与时代性,为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增添更大的助力。党史文化是从历史中诞生,并由历史遗产体现出来。无论在任何历史时期、革命背景下,社会建设目标与文化均有所区别。站在党史立场来看,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延安是革命圣地,深圳是改革开放前沿,可见不同城市、区域都有党史文化的代表符号。由于党史文化具有历史特点,高校在党史国史基础上开展思政工作时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历史遗产与文化符号,将党史区域特点与思政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做不但可使思政课程增添许多新素材,还可为学生带来更加形象直观的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党史文化的诞生使该领域的学术研究空间得以拓展,与新时期的文化自信相符合。但是,目前学术界对此方面的研究是从政党文化、文化现象、文化建设等角度出发,没有对党史文化的内涵与范围进行明确界定。在研究角度方面,高校拥有健全的科研体系与雄厚的科研实力,应从整体上对党史文化进行研究,强化文化体系建设,为文化育人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对党的理想信念、优良作风进行挖掘和宣扬,加强对党史文化载体教育资源的利用,例如革命旧址、纪念馆、文学、影视等。通过对上述党史文化的挖掘,可有效促进党史文化与资源的转化,为高校思政工作开展提供有利抓手[2]。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应在党史国史思想的指导下开展,将党史文化融入思政理论教学中,并创新教学模式,使其与学生的需求与兴趣相符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更加深刻地领会党史国史思想内涵,提高思政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朱民.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治校办学水平[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02):3-6.
[2]顾海良.拓展新视野,创造新业绩——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