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掘及博物馆文物的保护管理
2020-03-30张亚晓
张亚晓
考古发掘是文物发现的重要途径,但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会因受到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使考古工作很难顺利开展。对于未出土的文物来说,相对处于一个稳定的空间环境中,經过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存放,已经与所处环境融为一体。文物在最初存放于对应的地理环境中时,会为了与环境相适应而发生一定的腐蚀和变化,但是这种腐蚀随着时间的变化会逐渐慢下来,最终在历经20-30年的变化后最终与所处环境达成“和解”,此后的上百年、上千年中文物都不会再发生较大的腐化等现象。但是,随着文物的出土,文物所处环境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这使得其相对稳定的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如果不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文物出土后会发生腐蚀、腐化、褪色、断裂,甚至损毁等现象。地理环境变化因素有很多,温湿度的变化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例如,某些器物类文物在出土后会造成内部水分流失,从而发生开裂、褪色等变化。此外,便是光照、空气因素,很多文物出土前没有被自然光照射,也没有与空气中的氧气相遇,当文物出后,首当其冲要面对的便是紫外线照射以及氧化问题。同样,当文物进入博物馆后,如果没有采取适当的、科学的保护措施,文物依然面临温湿度、光照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问题都属于地理环境变化给考古发掘和博物馆保管中文物保护带来的严重影响。
很多文物出土后会发生变色、褪色、掉漆等现象,引起这种变化的因素除了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微生物引起的病虫害所致。文物在出土后,不可避免地要与空气进行接触,在与空气接触的过程中,空气中的真菌、细菌等各类微生物会附着于文物上。由于出土文物中含有大量为害虫提供足够生长养分的有机质,而害虫在幼虫时期会对文物造成严重蛀蚀,因此文物保护工作者要特别重视防治虫害的问题。
考古发掘现场
在考古发掘现场,微生物极易与文物在第一时间接触,因此,考古发掘现场文物的病虫害是考古发掘面临的一个重点问题。此外,在博物馆保存中,文物所处环境如果没有做好相应的设置和保护,造成文物存放环境的温湿度等条件与出土前文物所处环境变化较大,也会导致各类真菌、细菌等微生物的滋生,从而在博物馆保管中造成对文物的损害。例如,丝织品类文物更容易受到病虫害影响,因为丝织品文物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这为各类真菌、细菌提供了丰富的生长的养分。同理,漆器类文物也极易受到病虫害影响,造成脱漆、褪色等现象。
文物发掘实验室也可称为临时实验室,即在考古发掘现场设立的临时的文物研究、保护与管理的实验室。发掘实验室并非开展文物细致研究的实验空间,而是为了对出土文物进行第一时间的、简单的保护与管理的临时实验室。在临时实验室,配备一些必需的测量仪器,如温度计、湿度计以及一些避光、抗氧化材料等。文物在出土后第一时间面临的是温湿度的变化、光照条件的变化,同时还会遭受空气中真菌、细菌带来的病虫害影响,在考古发掘现场建立临时实验室,第一时间对出土文物进行保护。例如,当文物出土时,可以采用抗氧化材料对文物进行遮蔽,使其在出土后依然处于封闭状态,不致遭受与空气接触后发生的氧化等现象。当然,在考古发掘现场选用的保护材料也是需要进行考量的,因为这些材料如果选择不好的话,与文物接触后,也会使文物发生二次伤害。材料的选择要满足简单安全、无色透明、可再处理以及与文物相容性好这些要求。常用材料有石膏、环十二烷、聚氨酯泡沫等。
文物随着温湿度等地理环境的变化,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氧化。氧化也是文物发掘现场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之一,文物氧化后不仅会造成文物颜色的变化,严重者会直接造成对文物的腐蚀,从而使文物失去价值,造成损失,同时也给考古研究造成困难。这种影响和变化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必须要重视和加强对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防氧化保护工作。一方面保证文物能够“原汁原味”,另一方面也使考古研究具有更加准确的依据。防氧化保护的措施有很多,首先可以利用缺氧保护的方法,为出土文物配备真空存放空间,这种保护措施的好处是直接有效,避免文物与空气长时间接触。例如,对于较小的文物,可以使用真空保护盒,将文物置于盒子后,抽空盒内的空气,避免氧化反应。另一个有效的办法便是采用氮气保护。目前,市面上已有很多制氮设备,在考古现场将文物进行充氮保护,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原有的色泽、光度等状态。
文物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还体现在对文物的完整性、稳定性检测方面。文物出土前后除了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在温湿度、光照条件等方面发生改变外,最大的改变便是地理位移,即文物从地下环境中被移动到地上环境中。在这一过程中,文物有可能会遭受发掘过程中的物理损坏。当然,文物在长时间的地下埋藏中,也有可能因为地壳运动等因素引发文物固有的损毁。无论何种原因,在出土后可以第一时间对文物进行完整性、整体性的检测,一方面可以能够确认文物是否完好,另一方面也可确认文物损伤是何种原因造成。文物发掘现场对文物进行的无损检测是基于临时实验室进行的,也就是说在建立临时实验室时,就要考虑做文物无损检测的仪器设备的配置。当前,文物保护无损分析的手段或技术主要有声波CT和XRD技术。声波CT技术的强项就是能够通过声波扫描将文物本身的3D图像勾勒出来,并且能够对文物局部加以细致地呈现。声波CT技术无论文物大小都可以进行扫描,因此此项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壁画、石刻等大型现场文物的呈现。声波CT技术对文物缺陷部位的三维描绘有利于文物修复。XRD技术是针对文物遭受病虫害的检测技术,文物病虫害在发掘现场难以用肉眼观察,借助XRD技术进行分析检测,能够清晰直观地展现文物遭受病虫害的状况。文物在完成考古发掘后,会存放于博物馆进行保护与管理,考古发掘中对文物所做的保护是文物保护与管理的第一步,而博物馆中文物保护与管理才是文物保护的重中之重,因为文物出土后将长期存放于博物馆环境中。博物馆如果没有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那么文物必然会遭受进一步的创伤。例如,如果博物馆在文物保护中没有配置与文物相适应的温湿度环境,那么文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继续发生腐化、褪色等现象,严重者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博物馆要加强文物保护与管理,首先应考虑专业保护设备的配置,因为专业的文物保护设备可以根据文物性质的不同为其调控相应的温湿度、光照等条件,使文物处于稳定的环境中。专业设备一方面是文物存放的设备,当文物在博物馆库房存放时要配置专业设备,以免文物因温湿度、光照、空气等因素产生褪色、腐化等现象。另一方面,专业设备也要配置于文物展示方面。博物馆中有很多文物都是陈列于展示柜中供人民群众进行观赏,专业的展示柜等设备可为文物提供相对科学稳定的环境,避免文物遭受损害。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博物馆已成为当前重要的文物展览和文化宣介载体。数字博物馆也为文物保护与管理带来极大的好处。首先,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对有损伤的文物、难以复原的文物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修复,使人们看到文物的原貌。这极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其次,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对文物进行数字化扫描、建模,形成数字模型,对无法进行展示的重点文物可以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展呈。此外,还可以利用VR/AR技术,建设数字展馆,使人们足不出户,便能实现博物馆之旅,近距离观看文物。当然,利用数字技术还可以为所有文物建立数字档案,以便形成全国范围的文物大数据库。在以上基础上,建设数字博物馆,使人们对文物的认识、了解,以及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的研究都可以通过数字博物馆的方式获取,避免了亲自去博物馆进行研究,也避免了由此给文物在无形中造成损害。
建设数字博物馆需要开展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文物数字资源数据库的建设,这是建设数字博物馆的基础。另一方面是建设文物数字资源管理平台,这是对文物数字资源进行标准化管理、展呈的关键。可以对博物馆中的文物进行数字扫描、建模,形成标准化的文物档案,数字资源建设的标准和目标是能够实现在更广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如可以随时随地实现文物的异地数字化展示。文物的数字资源管理平台分为管理端和用户端,管理端是针对博物馆开发设计,用户端是针对观赏研究用户的设计。管理端要实现博物馆对文物的标准化管理,如建立文物分类体系、文物科研体系、数字建模体系等。用户端便是数字博物馆的基本形态,即普通用户通过用户端实现对文物的观赏、研究以及对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最终实现基于数字展呈的历史文化的传承、传播。
作者单位:通渭县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