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制作技艺传承
2020-03-30王婷李倩吴敏娜
王婷 李倩 吴敏娜
基诺族传统织锦的特点与文化内涵
基诺族的女子天生热爱织布,并且主要由妇女完成此项工作。女孩从小就向妈妈或姐妹们学习纺织技术,从6岁开始学习,进入16岁之后就可以掌握织布、缝制衣服和刺绣的技术了。基诺族的织锦技艺是已婚妇女必须具备的能力。
然而,目前基诺族的织锦方式还比较原始,即使用古老的腰织机,此机器的构造非常简单,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织布机一样,只需要一个人就可以操作。腰织机形状如同一个“工字型”,由分线板、压线板、梭子等组成。织布的时候,先用分线板对纱线进行分离,然后把分好的纱线一头系到木头桩子上,另一头则仍然通过分线板固定在另一个横木上,这个横木棍的两头都系着一条布带,穿过织布人的腰。织布人坐在地上,双手拿着木梭子来回穿梭,每来回穿梭一次, 便用砍刀式的木板将纬线左右推紧, 如此周而复始, 就成功地完成了“砍刀布”的纺织。
基诺族织的“砍刀布”的宽度比较窄,大约20到30厘米左右,颜色偏向于白色。因为基诺族认为在创世神话《女始祖尧白》中, 开天辟地的始祖母阿嫫尧白穿着白色的衣服来到世上。经过漫长的发展,白色的基诺服饰又逐渐加上了一些黑色、青色、黄色、红色等丰富多彩的颜色的粗细不均的条纹。
“砍刀布”的染色工艺很独特,如果要染成黑色,要用板蓝根的叶子泡到化之后,去除渣子,加入石灰水,充分搅拌之后,煮上一段时间,煮透之后,把布料放入水中搅拌多次。然后捞出来晾晒,晒干之后就可以了。煮得时间越长,泡得越透,则布料的颜色越深;如果要染成青色,则只需要浸泡一小会时间就可以了;如果要染成绿色,就要采摘一种藤子,叫做“阿纽克帕”和一种树叶子,叫做“资夺帕”,把他们与布料一起煮,加入少量的石灰水就可以了;如果要染成黄色,就要采摘一种叫做“合诗阿波”的花,加入鼠鞠草,把布料放进去一起煮;如果要染成红色,就要采摘一种叫做“阿纳切”的树根,和叫做“朴腊突”的树皮,再加入红高粱的壳,最后加入石灰水一起,和布料一起煮透。
基諾族的“砍刀布”上的条纹的颜色和数目不大相同。不同的村寨使用不同的颜色,颜色的深浅也各不相同;此外,男子和女子使用的颜色和数量也不相同,男子一般用九条线,女子用七条线。
此外,基诺族的织锦也伴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不断演变,融入更多的历史文化内涵。结婚的时候,女子在出嫁前要亲手织一卷“砍刀布”,如果结婚后发现丈夫出轨,则要把布剪断,表示婚姻一刀两断。“砍刀布”代表了妇女在现代家庭中与男子有平等的地位。这也是基诺族人民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的表现。
基诺织锦手艺人们熟练挑起成束经线、穿梭、拉线、“砍刀”等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凭的是经验和感觉。她们知道如何将线条、图案、颜色进行最好的搭配,其颜色禁忌、色彩搭配等都有其独特之处,每个村寨的色彩搭配各有不同,当地人一看便知其出处,这其中蕴藏着的是浓厚的基诺特色服饰文化。
基诺族崇尚万物有灵,他们的服饰图案来源于大自然的一切。基诺族将他们对自然的崇拜,对神灵的尊敬,对美的追求体现在服饰上,大自然中的许多可以看到的生物,都可以绣进基诺族的服饰图案中,并且融合了基诺族的民间传说,具有显著的特征。
女装-----上衣穿的是圆领,没有扣子的短衬衣,镶着七色纹饰,内衬紧身衣或带菱形刺绣胸兜。下着前面开合式的短裙,裹绑腿,头戴披风形的尖顶帽。男装——白色底圆领无扣的对襟上衣,筒裤比较宽,裹着一堆绑腿。儿童服装多与成人相仿,女孩----腰间扎围裙,男孩----头戴“瓜子帽”。配饰品----多由自织自染的棉布棉线编制而成,并且多数绣有山川、日月、花草等图案,融合了基诺族的传说和风俗,具有浓厚的基诺文化特色。
图1 基诺服饰上的“孔明印”
基诺族砍刀布男子上衣衣背中间有一块方形的黑色的布, 上面绣着一朵彩色的太阳形状的花, 就好像太阳的光芒向四周展开。基诺族称这块绣花的黑色部分为太阳花或月亮花,也称“孔明印”,是基诺男子成年的标志,具有族徽的功能。基诺族的服饰与织锦, 寄托着基诺族人深厚的感情和对过往历史的追忆。经过历代的不断的继承、发展、融合和创新,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基诺族服饰文化。
基诺族服饰制作技艺的传承现状
传统基诺族服饰制作以手工为主,不仅原料使用的是天然染料染色的“砍刀布”,而且织布耗时长,完成一件手工服饰品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服饰制作不仅耗时耗力,产品的价格与价值也不匹配,经济效益较差。
基诺族手工艺发达,但未形成规模化生产,而是以自给自足的方式存在。基诺族服饰在当地没有形成规模市场,且销售渠道单一,目前,在市场上,除了景洪市基诺山乡巴朵手工艺合作社外(目前仅有15个社员),尚未成立一家专门制作、销售砍刀布和基诺族服饰的实体店,电商领域也属空白状态。
传统基诺族服饰款式较为单一,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不强。村寨里的男女青年喜欢穿轻便新潮的现代服饰,而传统基诺族服饰目前仅用于民族节日、活动、文艺表演以及基诺山乡政府公务员着装等特殊场合。
产品自给自足,未创建自主品牌。村寨中大多数妇女都能制作砍刀布和基诺服饰,祖辈传授是基诺族服饰的主要传承方式。但是,课题组从实地调查和访谈中得知,大部分的服饰都只是满足自己家用,拿出来销售的几乎没有。基诺族服饰制作的传承方式以家庭手工作坊为主,都未创建自己的品牌。
缺少服装设计制作的高层次人才。一是制作基诺族服饰的群体都是村寨妇女,年龄为31-71岁之间,学历水平非常低,以小学居多。目前仍有很多基诺族妇女未接受过专业培训,主要依靠在村寨里祖辈的教授和自学摸索,产品的款式和质量都远远达不到市场的需求。二是对基诺服饰蕴含的文化价值的认识不到位。
基诺族服饰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途径
机器生产满足规模化的市场需求,手工生产走高端定制的路线。在保留有传统技艺的基础上,采用机械化生产,即:从种植棉花到做成砍刀布的过程,保留传统技艺,传承基诺文化;缝制服饰可以用机械化批量生产,提高劳动效率,初步满足市场需求,并在保留部分基诺元素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元素进行创新,改良成现代版新式基诺服装。
高端定制,在不计时间成本及原材料成本的前提下,高端定制要求纯天然染料染色、纯手工制作,满足高品质的个性化需求,融入了民族文化的内涵,体现机器无法取代的灵性及精致,增强文化附加值,在保存手工制作技艺与机械化产业开发之间寻求良性互动。
为传承和保护基诺服饰制作技艺,带动村民致富,当地政府应给予税收、信贷方面的政策支持,帮助其融入市场。另外,可将零散的小作坊组建成基诺族服饰产业合作社,扩大融资渠道。此外,政府可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的服装品牌与之合作,提升品牌形象,拓宽销售渠道。
首先,由当地政府主导,提供相关的政策补助,建立基诺族的服饰制作技艺的传习所,调动基诺族妇女的积极性;其次,与当地教育机构加强合作,扩大培训群体,丰富培训内容,提升培训质量,可作为非遗文化传承教育融入大学教育或职业教育中,为培养非遗人才、推动产学研融合提供更为完善的平台。
政府可建立官方宣传平台,通过非遗展览会、博览会、民族节日(特呢朵)、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直播带货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此外,积极拓宽销售渠道,主推电商销售,利用抖音、B站、拼多多等网站进行销售,传承和发扬基诺族的服饰文化。
政府主导,大力投入资金,积极引入国内外的各类美术类和服装设计类大中专院校和职业学院的合作,使其发挥特色学科专业优势,深入挖掘基诺族服饰的内涵,打造一只专业的由师生组成的优秀服装设计团队,推动“产-学-研-销”一体化,把传统的基诺文化融入基诺服饰制作之中,融入现代创新元素,进行文创设计和创新,激发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例如:制作成现代披肩、手工小挎包、民族钱包、抱枕、手机套等民族与现代相结合的适用场景比较广泛的文创产品。
2019年6月,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2016级公共事业管理班基诺族男生包杰,在王婷副教授的精心指导下,带领大学生创业团队成员对基诺族服饰手工艺品进行传承与开发,并帮扶基诺族人民脱贫致富,振兴乡村。此项目定位为争取政府资助的半公益性质的民族文化传承和精准扶贫项目,同时作为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的青年红色筑梦项目,参加2019年云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创意组“铜奖”,并作为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三全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实践育人项目在大学生中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云南师范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项目编号:2019SQYR01。
作者單位: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