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孔子“命运观”

2020-03-30陈学柳

大众科学·上旬 2020年2期
关键词:孔子

陈学柳

摘 要:孔子的“命运观”分为天命观和个体命运观两个层次,天命观内在地包含知晓天命和敬畏天命两个方面的内容,命运观承认人前定命运的存在,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来面对个人的命运。对孔子“命运观”的考察,对于我们重新解读孔子的天人关系,把握和挖掘其深刻的哲学意蕴和人文关怀,构建支撑人生的强大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孔子;天命观;命运观

命运者,抽象神秘,这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之一,是对人类终极问题的思考。命运是凌驾于个体之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内容,命运观即个体对于这种凌驾于个体之上的力量总的看法,体现着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孔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命”,这是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长期以来,学界存在着将“天命”与“命运”不加区别,混为一谈的情况,但实际上,儒家先师孔子的“命”的观点,可分为“天命”与“命运”两个层次。“天”是宇宙的主宰,是自然交替、朝代更替、以及个人生老病死、荣辱富贵的决定力量,“天命”即上天的意志,在孔子看来,“天命”是道德的终极依据,是自然界运行法则的主宰,是一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最高决定力量。单个人的“命运”是从“天命”这一概念中分化出来的,“命运”反映着个体的有限性,这种有限性超越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加诸于主体的某种外在的客观必然性。在《论语》中,有21处提到了“命”,在这些论述中,有多处表示“天命”含义,共有10处表示个体的“命运”含义,这些论述基本包含了孔子对“命”这一终极哲学命题的基本看法。

一、天命观

根据《论语》中孔子对“天命”的论述,其天命观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知晓天命,第二个层次为敬畏天命。儒家的君子要先知晓天命,其次要敬畏天命。

(一)知晓天命

在孔子的言辞体系中“天命”更多地反映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反映着终极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知“天命”是士之君子所追求的品格,子曰 :“ 不知命 , 无以为君子 。”(《尧曰》),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下,君子都应该是知晓天命的人,即知晓上天赋予自己的特殊道德职责。此处有一个反例,即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子曰 :“ 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 子曰:“小人哉, 樊须也! 上好礼, 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 ,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焉用稼!”(《子路》)。樊迟向孔子请教种庄稼以及种菜,孔子承认自己这方面不如老农民与老菜民,但同时也斥责樊迟目光短浅、格局狭小,不懂得上天赋予自己的使命是在全社会传递与推广礼与信义。有一次,宋国大夫桓魋要杀孔子,他逃走后说: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孔子认为上天赋予了他仁德,赋予了他使命,桓魋不能将他怎么样,这是孔子对“天命”怀有的一种强烈的认同之情。由此可见在孔子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中,知晓“天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所有士之君子的毕生追求。同时,孔子也说明,知晓“天命”是一个为之付出持续努力的过程。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论语·为政》)。孔子用自身经历说明这一过程的复杂性,君子应该用一生来追求理解上天赋予自己的特殊使命。

(二)敬畏天命

孔子“天命”观的第二个层次即要求敬畏天命。在孔子的思想中,敬畏天命即对上天存在着崇敬与畏惧两种感情色彩。其一是将上天看作一个人格意义上的神,不仅是人世间自然规律和历史规律的创造者、主宰者,还是一个具有高于人间所有崇高精神品格的人格意义上的宗教神,在对天有着无限崇拜。孔子有着这样的观点,“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人世间的所有四季变换、万事万物生长、交替的自然规律都是由宇宙、上天所掌管的;“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 唯天唯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论语·泰伯》),孔子通过盛赞尧君的恩惠、功绩及所制定的礼仪制度来表明自己对上天的无上的崇敬与敬佩之情。其二,是将上天作为一个赏罚分明、是非分明,具有个人感情色彩的神秘者。“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在孔子看来,君子一定要有所畏惧,首先就是要畏惧“天命”,孙贾问曰: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 “不然;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如果在祭祀方面,得罪了上天,那么无论怎么祷告也是没用的。可见在孔子看來,上天是具有人格意义的至上神,应该对上天秉承着畏惧的心理状态,普通人在上天面前应该是崇敬与谨小慎微的。

二、命运观

在个体的命运问题上,孔子首先是承认了外在命运的存在,即在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外,有一个客观必然性,这一客观必然性制约着人终其一生的生老病死与荣辱富贵。孔子的“命运观”从“天命观”这一命题分化演绎出来,在孔子看来人一生的命运是由上天这种外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决定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上天决定人的生老病死、荣辱富贵;“道之将行也与, 命也 ;道之将废也与, 命也。”(《论语·宪问》),孔子认为,自己的主张实现是由命运决定的,自己的主张不能实现也是由命运决定的,人自身不能左右。然而,先师孔子虽然承认命运的存在,人受制于命运,但人在命运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孔子晚年提出,“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人应该“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所以孔子认为人在不可抗拒的命运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既然能不能做到,就是个人的命运问题了。可见,孔子的命运观并不是一种消极等待与被动接受命运安排的顺命观,而是在乐天知命基础上一种达观的命运思想。

参考文献

[1]宋海燕.中国民间命运观的文化反思及其启示[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2:174.

[2]杨庆中.知命与知己 ——孔子命运观的新指向[J].齐鲁学刊,2010,4:5.

[3]徐难于.天命信仰嬗变视野中的孔子天命思想[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6.

[4]陈代波.儒家命运观是消极宿命论吗[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9.

[5]张英.略论传统儒家命运观[J].学术交流,2011,3:29.

[6]常森.孔子天命意识综论[J].孔子研究,1999,3:36.

猜你喜欢

孔子
孔子如何管人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与小孩
孔子师项橐
孔子在哪儿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