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第二语言的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2020-03-30董珍旦正才让华文梅多杰拉旦晁福芳王天燕
董珍 旦正才让 华文梅 多杰拉旦 晁福芳 王天燕
摘要:学习第二语言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无论是人们的日常认知还是平时的工作生活,第二语言的学习和使用都非常重要。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改革不断深入,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广泛;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相关信息在各民族之间的传播主要依靠汉语,同时,我国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国家,汉语又作为中华民族的通用语,因而汉语成为了少数民族学习第二语言的首选。本次项目针对青海省兴海地区不同社会群体对第二语言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联系相关社会因素分类研究讨论他们对待第二语言的态度及想法,分析藏区双语教育的发展现状,以此,对藏族同胞学习汉语有着一个很好的宣传作用,并提出一些针对性意见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藏区;第二语言;使用情况
汉语作为我国的国语已然走向世界,世界各国同胞学习并广泛使用汉语,我国少数民族除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之外,汉语也是他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语言。而此次调查所针对的兴海地区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地区,以藏民族为主,还有汉、回、蒙古、东乡、土家、满等民族。相较于周边其他藏族地区,接触更多的民族,语言环境较为复杂,更具有代表性。其次,运用社会学及社会语言学等一些理论知识从性别、年龄等社会因素来浅析第二语言的学习及使用情况,以此为藏区第二语言教育贡献出一份薄力。
一、性别差异
《社会学概论》一书中提到:社会学家认为,“性”和“性别”是两个易于混淆的概念。“性”代表了人的自然属性,是生理上的;而“性别”的重点不是其生理意义,更多的是一个文化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和文化因素决定的,是男女之间在心理和文化方面的差异。因此,性别差异导致的自然、心理等差异是社会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产物。经我们调查发现,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下,大多数男性都外出务工,在他们日常交际、工作谈事、日常生活中汉语是尤为重要的,比如: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外出吃饭,买东西,找卫生间等都要用到汉语。因此,他们都认为学习汉语是非常有必要的,也希望自己和自己的子女们在学好母语的同时学好第二语言并很好地掌握;但是由于性别差异,大多数女性认为自己应该在家农作、进行牧业生产,所以,她们觉得自己没有必要去学习第二语言,也没有多余的空闲时间去学习,但希望自己的子女们学好本民族语言和第二语言。性别差异给他们带来的社会地位及社会影响很难一日就改变,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文化跟教育,他们是以牧业为主的,长期在牧区生活,居住零散,交通较为闭塞,经济发展跟不上,文化和教育的各方面发展就相对落后,很少接触除了母语以外的第二语言,学习外语的途径跟机会也很少。
二、年龄差异
一般而言,个体生命历程包括幼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五个阶段。幼年处于启蒙阶段,对很多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现代的教育方式大都是双语教育,为的是孩子以后可以熟练掌握双语,没有坏处只有好处;本文主要讨论的是青少年、中年及老人对学习第二语言的态度和看法。老人因为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因素,对外界新鲜事物接受程度较低,他们喜欢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最本质的事物,属于保守派。因此,他们对于学习第二语言持无关紧要的态度,为什么这么说呢,他们考虑到自身的年龄、生理等原因,认为自己已经没有机会也没有必要去学习第二语言,同时他们讲到: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不能丢,子子辈辈都要学习,为的是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发扬本民族特色;中年人心理成熟与知识、经验,以及社会实践各方面都日益成熟,能够很轻松地熟悉不同环境场合,所以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态度是择优选取,在交际中他们会接触不同的社会群体,除了自己的母语,掌握第二语言很有必要,而且他们学习的途径较为广泛,如:多媒体、报刊、工作单位不定期培训、与人交谈等;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在接受义务教育时就已经接触了汉语,《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文课程标准》已将藏族地区中小学汉语定为其学习的第二语言,改变了早期的教学体系,其中有一条改革体系是“由过去采用母语辅助教学,改变为现在积极使用所学语言教学”,这一条可以充分说明民族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学习同等重要,学习好汉语,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语言能力去学习更具全面性、综合性、时代性的文化知识,以此来发展藏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并易于接受,在多媒体时代的背景下,他们的学习途径更为广泛,也可以流畅的用汉语与他人交流。
三、针对青海藏区的双语教育研究现状
《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中对双语教育给出一个定义:能在学校使用第二种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换言之,使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能代替或接近母语水平。藏族学生既能够用母语跟别人交流,也可以用汉语交流。藏区的学者和一线教师很关注藏汉双语教育,并且联系藏族教育实际发表了相关文章:才果《对青海藏汉双语教学的回顾与思考》、索南嘉《青海藏汉双语教学调研报告》、扎洛《藏区藏汉双语学生类型及学校类型研究》、索朗次旦《试论西藏的藏汉双语教育》等文章主要是研究民族地区中小学阶段的藏汉双语教学;索朗群培《藏区双语教育工作研究》、才果《试论青海藏区藏汉双语教育现状与思考》等文章是研究民族地区中学及高等教育阶段的双语教学。藏区的双语教育虽然很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起步晚,性质相对内地来说比较复杂,存在着很多有待改善的问题。青海省藏区双语学校主要实行两种教学模式,第一是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为主,单科加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第二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为主,单科加授本民族语言文字。王荣,尚马在《青海藏区藏汉双语教育发展现状与展望》中写,六州藏区采用藏汉双语一模式教学的中小学314所,其中小学有278所,初中27所,高中9所;占全省藏漢双语中小学学校的62.8%;采用二类模式教学的中小学校136所,其中小学有104所,初中23所,高中9所,占全省藏汉双语中小学学校的27.2%”。
四、对双语教育的发展提出个人建议
1.处理好民族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关系
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在调查中,被访者都提出要在学好母语的前提之下,学习第二语言。研究表明:“只有学好母语才能有效地学好第二语言。一般来说,掌握母语水平越高,接受第二语言的能力就越强。”因为母语是一出生就接触的语言,在受教育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所以我们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重视民族语言的发展和它的重要地位及作用。
2.加强民族地区双语学习的宣传
在交通不便的地区,很难快速准确的接收到新消息,政府应加强宣传力度,鼓励并引导群众学习第二语言,同时开设学习班,在农闲和牧业淡季,组织大家学习。
3.加强民族地区师资力量
加强教师培训力度,采取多方面培训,有效提升双语水平,提高教师待遇,让更多更优秀的双语老师来教学。
4.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在实施双语教育中选择或确定双语教学模式要考虑诸多因素,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民族教育规律,从藏区语言環境的实际出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根据藏族教育的特点,不同地区的学校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
5.增加各类双语专业和双语招生计划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藏区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对知识的需求不断提高,双语教育政策的不断完善,大量藏族学生学习双语,学习各类专业知识,培养双语高素质人才,为更好的发展藏区经济文化,就要满足其对职业的需求。
结语:
中国的不断崛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发展,而西部青藏高原地带的发展就成了重中之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藏区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因此藏区第二语言的培养在某种意义上成了稳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同时,藏区实施藏汉双语教育,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发展;遵循国家的民族语文政策,遵循教育规律,培养更多具备高科技素质的人才,为藏区的建设积蓄后备力量,从而全面推动藏区健康、持续、快速、高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毅.社会学概论[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2]索南嘉.青海藏汉双语教学调研报告[J].青海民族研究,2004(04).
[3]才果.对青海藏汉双语教学的回顾与思考[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03).
[4]扎洛.藏区藏汉双语学生类型及学校类型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06).
[5]索朗次旦.试论西藏的藏汉双语教育[J].西藏科技,2007(05).
[6]才果.试论青海藏区藏汉双语教育现状与思考[J].青海师范大学,2011,22(01).
[7]王荣,尚马.青海藏区藏汉双语教育发展现状与展望[J].青海师范大学,2014,36(04).
基金项目:西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资助2019年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藏区第二语言的使用情况调查研究——以青海省兴海地区为例”(项目编号:XBMU-BYL19164)(项目组成员:董珍 旦正才让 华文梅 多杰拉旦 晁福芳 王天燕)。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董珍(1997—),女,汉族,青海西宁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藏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