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及意义
2020-03-30钱亿
钱亿
摘要:我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博大精深,是历史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要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上把握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历史脉络,梳理思想演变规律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寻找本源,才能更好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思考。
关键词:古代;思想道德教育;新时代
十九大的召开宣布了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背景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也势必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深深的扎根于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经历了数千年的沉淀和传承形成了具有中华特色的理论思想,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其产生的基本条件之一。在5000年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经验,形成了带有民族特色的优良传统。我们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探究其发展軌迹,归纳其主要内容和特点,最后分析其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启示,来充实和完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新背景下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一,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发展轨迹
恩格斯说:“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要站在历史的角度,通过廓清古代各时期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轨迹来理清思想道德教育的形成发展的过程,为当今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找到历史借鉴。
1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转型:黄帝,尧舜禹到夏商时期
原始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起源于人类的原始社会文明时期,始终与原始宗教相伴随而发生,在当时的原始社会中起到对人的行为和思想的一种神权性制约。主要为原始性对大自然、祖先以及图腾的崇拜。其三大崇拜都是一种凭借神的意志来制约人民的行为,是在原始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而来。作为神的意志就必须通过一个中介来进行传播,随之就产生了原始的宗教和巫师。在原始社会到奴隶时期的社会得益于人与神化的事在民间的传播和扩散起,起到了思想道德的原始意识。
2封建社会初期的“礼乐教化”:商周时期
商周之际的箕子所做的《尚书.洪范》一书可谓是中国第一个思想道德的教育的纲领,是对当时社会政治文明的一种描绘,在思想道德教育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周朝时期把“敬德保民”转化为“礼乐教化”周朝是中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奠基时期,周公亲手缔造了以礼乐文化为特征的社会文明,礼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乐是一种内在的熏陶,凭此中国礼仪之邦的美名从周朝拉开了序幕。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百家异说”的思想氛围造就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多元化思想共生的社会环境。成就了思想道德教育史上的开放性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对世人及其思想尊重程度很高,没有政治阻力和权力干扰。在这样一个时期各种思想道德理论和观念都可以自由的在社会上传播和扩散。而且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道德家可以自由组织讲学并没有地域限制,尊重社会人民的自由选择,不强制性灌输,各思想门派之间彼此相融共生,思想家身份地位没有限制。就是这样一个社会历史时期涌现了以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为代表的多种思想道德教育的观点,是思想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期。
4思想道德教育的成熟期:秦汉隋唐
从秦统一中国到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期,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在这里走向成熟。秦之初以法为尊,汉之初以道为尊,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秦对政治上的大一统为汉的思想上的大一统提供了合理性,奠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华文化中的主导地位。秦汉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思想一元化维护政治上的一元化是很有效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的努力也是成功的,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以“儒”为主的思想道德教育观念。
从魏晋到隋唐时期,始终坚持儒家思想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是和汉初一样对除道家以外思想的冷落,而是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通过包容和吸收道、佛、法等其他学说思想丰富自己。使其思想更具有包容性和融合力,在这个时期思想道德教育体现出一种包容性和丰富性,是古代思想道德教育成熟的一种表现。
5思想道德教育落寞期:宋元明清时期
从宋朝开始,是古代思想道德教育走向落寞的起点,宋朝的思想道德体系虽然完整但思想保守。用思想道德教育来掩饰政治制度的劣势,企图对新的思想和观点进行压制和抗争,呈现出一种人心疏离的局面。明清开始,封建制度的劣势逐渐扩大。为了使人民对封建制度的认同,开始强制性用封建道德教育思想来加强对社会思想的控制。抑制新的思想新的观点的出现,同时排斥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从而影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速度,拉大了与各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
第二,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其上升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的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而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推动着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价值。对其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认识主要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来研究。
从德育目标来看中国传统封建社会推崇的是一种有利于维护帝王统治的主流学说。古人意识到“为政以德”有利于国家巩固和社会稳定。因此“政者,正也”是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我国历代君主都普遍非常重视道德与政治两者的关系,希望用道德教化的方式来改变政治的生命力。以“政清”来求“人和”,求“国安”,追求社会风气的淳朴则是古代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美教化,移风俗”古人认为只有通过道德教化来美化平民百姓思想才能达到一种社会和谐稳定的风气,正所谓“风俗美则天下安,风俗衰则叛乱作”。任人唯贤,则是古代思想道德教育追求的一大重要目标。古人清楚的知道人才能为一个国家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历代君主都很注重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古人将“贤”放在衡量一个人能力的第一位,往往是求贤若渴,希望通过思想道德教育达到人格的提升,完善人才发展。
从德育内容来看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会随着朝代的更替和帝王的意识为转移。其内容也有多种形式。就理论灌输来说,从《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到孔子的《礼》《乐》《诗》《书》《易》《春秋》的“六经”教育,宋朝朱熹则改组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四书”教育。早在周朝时期就缔造了“礼乐教化”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汉朝则被概括为“三纲五常”的教育,并用《孝经》来强化社会思想道德。唐宋时期,允许道家,佛家思想在社会思想道德教育中凸显。到了明清时期,为了突出政治统治则用圣谕(皇帝的诏令或语言)来进行道德教育。
从德育的方法来看古代思想道德教育一是用经典理论的灌输型教育。以各种学校教育为主要阵地,来对儒家经典理论“《六经》”“《四书》”进行灌输从而确立儒学在社会意识形态的领地。二是通过帝王的大诰、圣谕等在国家政治层面上进行君主意志的社会宣传式教育,不仅强化了君主思想指导地位,也提高了权力的政治威望。三是管和教结合的强制性道德教育。把道德和思想进行法制化,用赏罚来促进和制约人民的思想和道德行为。四是自我反省顿悟。通过自身的思考、感悟和反省来提升自我道德教育,是受教育者自我完善的一种能力。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特色,但都极其看重人的道德素质。开展教育以德育为先,追求一种国家政治清明、社会风气淳朴、人民思想高尚的局面,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第三,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理念
1教为政本的教育理念。古代思想道德教育者更多的是注重政的教育缺陷,提出了以教为政之本,以拒斥政的非道德性,反映的是对政的人性化追求。“教者,政之本也;道者,教之本也。有道然后教也,有教然后政治也,政治然后民劝之,然后国丰富也,故国丰富,然后君乐也”古人认为只有依靠“教育”才能使“政治”得到人心支撑。教育即政治。这不单单是思想家的认知,也是政治家的认定。他们普遍意识到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社会地位与很高的政治价值,所谓:“兼并易能也,惟坚凝之难也”凝聚人心比兼并土地更难,只有靠思想道德教育才能得以实现。
2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古代思想道德教育中有很深的人本思想的底蕴,明确提出了人为天地之心的价值定位。“人与物,不为物役;人与权,民贵君轻;人与国,民为邦本;人与天;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百姓为天”虽然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多强调权力本位、社会本位、但这都不是全部,其中关注民生放在教育之前的理念一直存在。古代道德家先养民后教民的思想比较明确。认为只有关注民生,才能争取民心,才能维护国家安定,达到统治清明的政治局面。
3正己为先的教育理念。教育别人首先要注重自我的教育,古代对具有教育话语权的人要求很是严格。正己为先包括了以正立身、以正教人、以正服人、教育动机要纯。作为思想道德教育者首先要自我正身、正心、才能具有教育魅力,从而以德服人。“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等都是强调成己才能成物,修己才能安人,安百姓,安天下。因此思想道德的责任需要教育者自身的道德教育来保证。
第四,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强调历史经验,促进优秀理念传承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当下和未来。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史对我们当今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我们只有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今天,才能寻绎出历史的发展走向。在历史的发展规律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混沌的清理中酿就新时达思想政治的创新蓝图。我们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来提升思想道德教育在创造未来的现实价值,要对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经验进行梳理总结吸取我们需要的精华,以此来寻找我们今后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通道。
欲通今必先知古。我国有着三千多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经验。就是因为有了这些丰富的经验,才能形成今天科学思想道德体系。世界不是即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我们不能割裂历史,应当对这些古代思想道德教育进行清晰的研究和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这对于我们今后指导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是有重要帮助的。历史研究是一种工具,目的就是为了更好为当今服务。
2注重道德实践,培养内在品质
古代思想道德教育不仅要落实到行动者的主体思想中去,更要求在实践中循序其思想道德的基本理念。让人们学会在实践中具有对思想道德的判断能力。古代思想道德倡导身体力行,躬行践履的基本准则。这要求我们在当代也要对所了解的基本道德素养内化于心并要外化于形,才能更好地在将思想道德真正的为我们自身乃至我们社会的发展凝聚精神力量,从而促进国家进步。我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历史中有着丰富的理论思想,需要我们系统的进行梳理和研究。从思想道德教育的历史中探究其思想道德教育实践的重要性,廓形其发展的脉络,汲取经验。
目前为止,我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中实践性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古代道德教育指出要将道德教育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就是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去,发挥在生活中隐形教育的重要作用。古代思想道德教育注重在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中行为举止以及为人处世方面下功夫。使其在生活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而如今的道德教育中过分注重理论灌输,而忽视行为实践的原因之一,就是对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重点的倾向不平衡,应当借鉴古代道德教育中对“行为实践”的经验,才能真正地使受教育者做到知行合一。
3健全当下思想政治学科教育体系
古代思想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从零开始的,都是由其独特的理论基础,都必须要利用学科历史的根基,吸取历史的贡献。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现代的创新也需要历史的说明。作为一个学科需要历史发展的支撑。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史的研究则有利于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的完善。我们应当对古代思想道德教育事实作出科学的揭示与准确的描述。历史并不是混乱的,而是有各自独特的逻辑结构。我们要在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历史长河中把握连贯,从历史纷繁中来把握本质。可以说,对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深度研究中,可以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进入一个更高的层面,以此来进一步去构建和完善具有我们独特民族特色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顾永仁.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2]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3]张世欣.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集团,2010.
[4]马忠,张晓玲.习论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及其现实意义[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8).
[5]王宇翔,陳建华.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当代启示.[J]沈阳大学学报,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