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渗入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2020-03-30李想韵田时平
李想韵 田时平
一、教学分析设计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人教版《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5章第2节的内容。对生态系统的研究对于解决目前人类所面临的许多全球性资源与环境问题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在本章第一节着重探讨《生态系统的结构》,但学生并不清楚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所以第2节内容中,着重让学生从某一具体食物链入手分析能量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流动过程。
(二)学生分析
高二的学生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正在逐渐发展,他们已经学习了生物必修1和必修2的基础知识,对于生物学科已经有了一定的生物相关知识储备量相关问题的分析经验,所以可以更多的让学生自主完成相关内容,但是学生对于生态系统这个宏观概念相关知识的理解还不够到位,需要教师逐步进行引导。
(三)目标分析
1.方法与技能:
科学思维:分析生态系统能量的變化,发展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科学探究:通过推算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来解决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综合的思维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生命观念:
(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概述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社会责任:
(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
(2)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探讨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形成合理利用资源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活动分析---如何渗透德育于学科教学课堂
围绕“环境保护”这个使命,用活动贯穿课堂引领教学,渗透社会责任感!
活动一: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推算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活动二:分小组分别研究每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解决实际生产应用问题,提升理性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活动三:尝试建构一个较直观的能量流动模型,形成合理利用资源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活动四:结合书中图解资料,总结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充分意识到保护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教学过程设计
(见表1)
三、评价反思
本节课我们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通过本节课的活动渗透德育,同学们都高度赞同习主席的名言:“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
每一位教师都是学生的德育导师,高中阶段正是学生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更要身体力行之。
就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德育而言,其内容被那个没有现成的文字材料,它的理科特性,往往很容易使我们较多地关注其严密的知识结构,而忽略德育内容的渗透。这就需要教师深挖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贯穿于平日的教学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