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探究

2020-03-30姜艳华

神州·上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对策

姜艳华

摘要:教育和教学是相互统一的,教师应该在教学的时候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历史教学是保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初中的历史课本中有很多关于世界和我国的历史文化,老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对策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以学科认识技能为基础,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结合,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综合品质和相关能力。历史核心素养是对学生学习历史之后所形成的独特的,具有学科特点的结果,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具有历史学科特征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学生必备的一种素养就是历史的核心素养,这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可以对学生的自身发展和进入社会后的适应能力提供一个好的基础,所以学生需要形成一定的道德修养与核心能力。

一、时空观念素养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时空观念包括自然时空和历史社会时空两方面,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因为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历史进程的展现也是以时间和空间为纵横坐标的,历史的发展、变化、延续等状况均可以从时间上和空间上体现出来。所以,时空观念是学生历史学习的基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只有放在特定的时空架构下进行审视,才能显示出其意义和价值。

一是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通史、断代史、编年史、阶段史都属于时间序列的历史呈现,如以《史记》《资治通鉴》为代表,区分通史和编年史。对历史上一些重要階段进行研究,形成具有时间特征的某个具体时段的历史叙事,如古希腊时期、大航海时代、“五四运动”时期、抗日战争时期。

二是能够将特定的史事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并加以表述,如结合《第一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讲述相关历史史事;结合《三大战役示意图》讲述三大战役经过;讲述红军长征经过,能动手画出红军长征的路线等。

三是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当今世界和过去的“时空观念”已大不相同。必须以国际的视野对待各国的历史和文化,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以包容的心态理解各国文化,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二、史料实证素养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认识。为此,教师应发挥史料实证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运用恰当的史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从而深入地理解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事件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多媒体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建立全面的认识,正确地看待历史事件,把握史实,从而形成良好的史料实证素养。以教学“甲午中日战争”一课为例,笔者利用实证史料辅助教学,让学生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个观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课堂上,笔者结合闻一多先生的诗句引导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紧接着笔者又借助多媒体展示了“旅顺大屠杀”的视频资料及文字资料,让学生能直观地分析当时的情况,促进学生全面地认识历史事件。可见,通过史料补充,学生在思考及分析的过程中理解了本节课的内容,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了提高。

三、关于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历史研究在史料实证之后,就是解释和评价,要对历史事物进行价值判断。历史解释要以史料为依据。李大钊在《史学要论》结尾处写到:“我们研究历史的任务是(一)整理事实,寻找它的真确的证据;(二)理解事实,寻找它的进步的真理。”历史解释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史料的梳理和解释,属于历史思维的过程,初中生的思维正在形成阶段,应当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教学中首先给学生呈现出真实完整的历史,使其对史事形成自己的理解,再引导学生认识史学家本身受到时代、经验、理念、材料来源等的限制,往往会有“以史家为中心”的各种不同的解释,以防止学生对历史解释的简单化、教条化、绝对化。

同时要认识到任何历史解释都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的解释,必须用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唯物史观来看待社会与生活问题。例如将罗斯福新政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对比,得出国家政策的制定要立足本国国情,实事求是,只有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才会找到适合自己发展道路的启示。同样,我国的土地政策几次调整、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都涉及到运用历史唯物史观进行历史解释的问题。

四、关于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习和历史认识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是以“人”的发展为追求,以构建学生积极的价值体系为终极目标。

在教学中教会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我国国情(农村包围城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国两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河南乡土教学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四大文明古国、文明的交流与冲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核心素养是学生立足社会的必备技能。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提升自身的思想水平以及教学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渗透核心素养的相关因素,帮助学生提升自身能力和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王黑铁.历史理解——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核心”[J].中学历史教学,2017 (1):25-27

[2]黄云龙.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2017 (2).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