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研究
2020-03-30李月陈锡玲
李月 陈锡玲
摘要:传统村落承载着人们的乡愁情感,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村落面临着史无前例的“乡愁”危机。就此展开对传统村落传承与更新的研究。镇江市丁角村在环境变迁与红色文化遗存方面极具研究价值,通过对其物质空间中公共空间、传统风貌建筑、道路交通、自然生态景观、历史文化特色的延续五方面分析并评估现存问题,结合地域文化提出可行性保护与更新策略,贯彻好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文化保护与延续,保护好乡愁物质及文化载体。
关键词:乡愁;传统村落;保护更新;丁角村
1 引言
在村落建设过程中,村落发展缺失历史文脉传承,同质化现象严重,乡愁的提出旨在维系个别与场所情感,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是在发展同时注重对民俗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镇江市丁角村经过数百年历史变迁,东吴文化仍然鲜明,依旧良好的自然文化基质将成为该村保护更新的基石,因地制宜,保留村庄原有的风貌,对村落规划和发展、乡愁的保存和传承等具有重大意义。
2“乡愁”解析
鄉愁是一种集体情感,是异乡人对故土的眷恋和回归故土最为炽热与深厚的迫切渴望,居民对家乡的记忆是产生乡愁情感的重要因素,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乡风、民俗及场所记忆弱化,因此,新时代背景下乡愁更多是对家乡美好事物的记忆引入,归家、归乡、乡情与乡愁是最鲜活的体现。从乡愁视角出发,探讨丁角村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现存问题,从规划设计角度提出可行性策略,发展的同时承传历史,从而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为将来在传统村落的规划和景观设计方面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3 镇江市宝堰镇丁角村概况
丁角村现在是南宫村辖区,位于宝堰镇北1.5公里,镇宝公路两侧,街道整齐,条石铺路,村落内部及周边有大面积湖塘水系丰富,20世纪末丁角村建立银杏基地,面积53.33公顷,现有耕地面积2200亩,村民以从事农业、建筑业及豆腐加工业为主。历来有“先有丁角后有宝堰”的说法,据《宝堰镇志》等史料记载,丁角村从北宋到南宋年间,水陆路交通兴盛,明末清初,通济河逐步枯竭,丧失水运条件,商埠就逐渐移向下游,丁角渐渐没落。
4 丁角村空间信息分析
4.1丁角村物质空间信息
(1)公共空间——村内用地以居住、道路用地为主,仅有少量宅间绿地,周边以农业用地为主,没有综合性的文化休闲场地,居住人口以中老年为主,无法满足村民需求。(2)建筑空间——民居建筑主要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新建住宅,第二类是历史民居,第三类是待修缮民居,一类建筑多为小洋房,二三类建筑拥有地方历史特色,总体看建筑修建年代不一,以一二层混凝土建筑为主并混合历史建筑,纵向界面适中,建筑外立面材质种类多以个人风格为主。(3)道路交通——该村有两处入口,基本的主环路约为3.5米宽,主干道基本成型,水泥路面满铺,宽度约为2.5米左右,宽窄不一,局部有断头路,次要干道约1.5米宽,部分路面破损,老街石板路面多有水泥覆盖,景观度不佳。(4)自然生态景观——村内建筑密度大,绿化率低,植物多为人工种植,无乔木灌木,多为草地。河道两岸是垂直硬质和自然坡岸两种坡岸,河道渠化严重,雨期会对沿岸造成影响,村内有大片独立水域,水质差,景观连续性低。
4.2丁角村非物质信息
据南宋《镇江府志》记载:丁角村有盐栈、码头、石桥、万园门、茅山门、万年台、条石路面等历史遗迹,是地区历史文化遗存主要集中地,古桥遗址和古村落的格局有幸保存下来,现存的部分古建筑也岌岌可危,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及价值,也是保护与发展问题最为突出的范围,人们对历史遗迹古河道、古村落、古桥梁等保护意识也在进一步增强。
4.3丁角村空间问题分析
村落内部结构的改变强化了乡愁情感,文化内含物质载体的破坏、传统土地情感的弱化加深了乡愁窘境。丁角村建筑密度过大,公共活动空间受到限制,导致公共活动空间缺少,车辆无法进入村内,应在入口出设置停车场;村民盲目自建引起建筑规划布局缺乏规范;道路存在问题,没有形成环线,路面破损,水泥路面和老式石头路面不统一;景观节点较少,缺少完整的旅游导览系统;文化底蕴不足,原创设计欠缺。
5 丁角村保护与更新策略
(1)增强村内场地公共设施的应用,对于周围的服务性的空间场景进行处理,增设导向设施、活动场地及设施等公共场所,重修原篮球场及新设跑道。(2)明确住宅功能、重塑古镇景观、降低开发容量、加强建筑控制。保留古村传统建筑特色风貌,建设新村,顺势理脉、科学布局,以保留老式建筑特点为目标,整理各建筑外立面,形成统一风格,提升人居环境。(3)进行道路优化,形成合理的路网,青石路面进行保护性更新,村内主干道铺青砖路,更能表现老镇江的风格,重点打造老式街道。(4)建立景观的序列,加强古河道的节点,保护和发展的建设,增设亲水岸线、丰富滨水空间、优化岸线,在河道上游设立自然水质净化地域,改善水质,增加水生植物数量。(5)延续地域文脉、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活化民俗,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及民俗文化体验区。
6 结语
从乡愁视角结合镇江市丁角村的实际案例,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提出研究策略,乡愁受诸多社会、经济、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同时由于地理风貌、历史文脉、民俗习俗的不同,村落之间的情形截然不同,目前传统村落更新中,既要理论结合实践又要传承历史人文,与当代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时代变迁中延续与发展,更有助于对地方性特色文化可持续地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心语.基于乡愁文化的旅游型传统村落景观活化策略研究——以信阳市“西河村”为例[J].智库时代,2019 (20):286-287.
[2]张璐.文化复兴视角下的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
[3]冯丹.城镇化建设中的乡愁问题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6.
[4]陈觐恺.乡愁视角下闽中村庄“记忆场所”特征研究[D].长安大学,2015.
作者简介:李月(1995-)女,汉族,河北唐山人,江苏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与公共艺术设计;
陈锡玲(1995-)女,汉族,广东茂名人,江苏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与公共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