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方案
2020-03-30刘东刘翠霞
刘东 刘翠霞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学科特点相结合,实现高职计算机类课程教学过程信息化,找到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信息化课堂实施方案。主要选取大专计算机类课程,采用基于职教云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通过合理设计教学案例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结合学生需求来选取教学内容,保证教学的差异化与个性化,结合传统课堂和在线学习的特点,丰富教学情境,设计出适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不同授课类型的教学模式。
【关键字】高职计算机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基金项目】本文是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类别:一般课题,课题名称“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实践效果评价研究”,课题编号:1804368
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正式提出如何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随着“互联网+”思维不断渗入,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1. 高职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现状
1.1 学科特点
第一,计算机类课程的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例通常设定为1:1,理论知识的讲解需要结合软件界面操作,以边讲边練教学方式为主,因而对教学环境的要求包括:能连接互联网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室,人手一机,安装广播软件。第二,作业以数字化形式为主,需要通过网络下发上传。其三,编程类作业的逻辑性较强,课程的各个章节关联度较高,如果前期基础没打好,会影响后续学习效果。
1.2 存在问题
首先,随着高校的扩招,部分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完全满足教学要求,导致一部分计算机类课程只能安排到普通多媒体教室上课,教学效果不如在机房边讲边练效果好。其次,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实训室都已实现联网,可以利用广播软件进行课上的资源下发及作业回收。但是网速不稳定,或者内网资源不能在校外访问,导致学生课下学习或提交作业不方便。再次,资源或作业没有固定的存放位置。有些老师存放在ftp上,有些老师存放在云盘或邮箱,只有少部分老师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上传资源并回收作业。ftp、邮箱、云盘等,都不具备作业统计功能,还需要教师一个个下载并人工统计,效率不高。最后计算机类课程的数字化形式作业包含代码较多,学生将作业上传至ftp之后,每个人都具备访问权限,容易出现抄袭、误删除等现象。
2. 信息化教学改革方案
2.1 课程选取
针对上述情况,为了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类课程的学习兴趣,改变学习习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选取了《网页设计》课程、《矢量图形技术》课程作为改革试验课程。
2.2 理论课教学改革方案
理论课教学环境多为多媒体教室。高职学生本身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就不高,且容易在课堂上打瞌睡、玩手机。针对这些情况,教师需提前做好教学设计,将互动内容、资源库建设、作业布置提前做好规划。课上使用职教云app或其他教学app进行签到、复习小测、课中适时进行互动,互动方式有抢答、手机摇一摇、随机点名等多种方式,课后,可以查看教学资源,复习并上传作业。将学生的注意力从玩手机引导到用手机学习上来。
2.3 实训课教学改革方案
实训课上,实施改革的重点在于将线上线下活动合理结合,不能一味地强调使用计算机来互动。可以设置线上抢到答题机会,之后现场回答,有效锻炼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实训课互动时间不宜过长,在导入部分进行10分钟左右的互动,之后安排实训。实训结束后再安排10-15分钟的作品展示和点评时间。点评时既可以采用学生机广播的形式,也可以采用网上投票的形式。建议将学生作品以截图形式发送至教师机,教师经过编号,匿名上传至职教云平台,全体学生进行投票打分,这样既增强了课程的互动性,也直观体现了互评的结果,学生感受到了评分的客观公正性,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课后采用职教云平台可以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作业,并完成自动统计,教师的评语和评分都可以导出,节约了统计作业的时间。
以《网页设计》课程的一个教学单元——“盒子的定位”为例,具体教学设计方案如下:
3. 实践效果评价
作者采用了职教云平台进行教学改革,经过4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后,发布了三项问卷调查。共计15个班430名学生参加。
“学生信息化能力问卷调查”主要对学生的信息化基础进行摸底调查,回收问卷409份。
“学生应用信息化平台后信息化能力提升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效果的变化。回收402份。利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学之后,课前经常预习的学生人数从45.52%增长至57.46%。80%以上的学生表示:筛选评价信息的能力、主动处理及应用信息的能力、信息交流能力、信息创新能力均有较明显的提升。
“信息化教学效果问卷调查”,回收396份,结果表明,80%以上的学生认为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之后,教学内容的设计更符合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学习需求;采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更丰富,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提高学习的针对性、明确学习目的;信息化教学平台课中的各类互动活动,激发了学习兴趣,课后总结有助于反思学习效果;师生互动比例提高了,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反馈信息的渠道拓宽了,更乐于表达个人观点;对比传统的考核方式,信息化教学改革之后,考核维度更多,考核结果较为全面、客观、公正。
4. 总结
高职计算机类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成效明显,有利于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反思教学设计流程的合理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该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杨继武.大数据背景下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J].学周刊,2019(30):5-6.
[2]刘战雄.基于SPOC的高职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方法的调查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24):115-116.
[3]左卫刚.基于学生需求视角的高职计算机类课程教学评价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8(08):122-125.
[4]曲欣欣.“互联网+”下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22):183-184.
[5]董阁.基于云班课平台的高职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应用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17(07):241+283.
作者简介:刘东 广东兴宁人,讲师,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硕士,从事计算机教育及信息化教学研究;刘翠霞 河北邯郸人,讲师,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硕士,从事高职教育和软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