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03-30朱虎范结红
朱虎 范结红
摘要 本文分析了林业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发展机遇,指出了林业作为基础性产业,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区域和发展实际,提出了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发挥林业作用的对策,主要包括抓好植树护林、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推动林业产业发展和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等,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 林业;乡村振兴战略;作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03-0143-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森林(湿地)资源是乡村振兴的自然资本,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成果可知,我国目前森林保有量为2.2亿hm2,森林蓄积量为175.6亿m3,森林覆盖率为22.96%,森林资源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增加,森林质量和结构进一步得到改善,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作为基础性产业,发展林业是促进农民增收、推动生态扶贫、实现乡村振兴、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及不充分矛盾的有效途径[1]。
1 机遇分析
1.1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将乡村特色经济发展起来,从而提升乡村经济的增长率,加快乡村的全面发展[2]。一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是助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联系紧密。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以有效缩小城乡之间在发展面貌、发展基础、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存在的差距,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实现城乡融合、均衡发展,有效化解当今社会主要矛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社会共同富裕。
1.2 林业在乡村振兴中的突出地位
林业是国家生态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林区面积广阔,体量巨大,林草部门管辖的林地、草原、沙地、湿地面积占乡村总面积的55%以上,推动林业发展对乡村经济的发展十分有利。林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突出地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村产业兴旺需要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二是乡村生态宜居需要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三是乡村乡风文明需要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四是乡村有效治理需要深化林业改革和建立完善的林长制体系;五是乡村生活富裕需要开拓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和构建林业公共服务体系[3]。
2 存在的问题
林业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作为基础性产业,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林业产业的富民作用仍不强,效应不明显,占比不高,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还不够,森林旅游、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森林人家等建设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二是林业生态建设仍不平衡,设计标准不高,林业发展缺少空间规划,设计与实施不够精准,造林用地随意性大,管护机制不健全,部分乡村的绿化水平还有待提升;三是创新动力不足,引领作用不强,林业生态文化建设仍比较薄弱,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配套改革进程缓慢[4];四是群众参与的主体意愿不强,缺乏护林员队伍,難以做到护林全覆盖和有效监管,森林康养、森林旅游等专业技术人员十分匮乏;五是林业生态精准扶贫力度还不够大,有些扶贫项目还存在主力分散等现象。
3 对策
3.1 合理规划,抓好植树护林工作
应树立规划先行的理念,明确规划出国土绿化的用地空间和营造林工程的方法。以安徽省为例,近年来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森林质量提升行动、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林业增绿增效行动等一系列林业重点建设工程,森林面积和质量显著提高。目前,国土绿化空间越来越有限,因而要做到科学合理规划,提高营造林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体到提升乡村绿化,即利用道路、河流等“四旁四边”地带,拓展国土绿化空间。利用新农村建设和村庄绿化工程,建设郊野片林、环(围)村林带、城乡生态廊道、农田林网等,并在村庄空隙地和房前屋后,建设小片林,确保不留死角,做到见缝插绿,实现生态宜居。同时,要加强森林资源的管护,积极开展现有林培育、封山育林、森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等森林可持续经营活动,从传统的营造管护向综合生态修复转移。加强林业资源安全巡视,严格做到“两防”(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严格控制使用林地的审核、审批,强化林业行政执法,严厉打击非法占用林地和毁林开垦行为。
3.2 因地制宜,推进林业生态建设
乡村振兴最大的优势是生态,应主动依托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禁止毁林、强化营造林等林业生态工程,改善乡村风貌[5]。以安徽省望江县为例,根据区域地方特色,将县域内划分为香茗山水源涵养区、南山泊湖湿地保护区、太阳山湿地保护区、沿江防护林功能区和环武昌湖湿地保护区等五大生态功能区,统筹推进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在丘岗地逐步推进芭茅山和低产低效林改造,发展油茶、油用牡丹等;沿江防护林区结合血防林提升改造,发展薄壳山核桃等;在环武昌湖区域积极发展湿地旅游和生态休闲产业,打造“湿地+”品牌。望江县太慈镇慈湖村坚持生态立村理念,积极建设旅游乡村和森林村庄,做好“森林+”文章,将林业经济与乡村振兴、环境治理相结合,村集体流转荒山逾66.67 hm2,经改造后,种植油茶(与牡丹、薄壳山核桃套种)、茶叶等,实现了荒山复绿和经济增长。此外,还要抓好林业生态文化建设,结合美丽乡村、森林村庄创建,积极做好义务植树、种质资源保护、古树名木保护、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森林抚育经营、森林防火、林权制度改革、自然保护地保护等林业特色项目的宣传,凸显林业生态体系对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引领乡风文明建设。
3.3 加大力度,推动林业产业发展
一是创建“四林乡村”,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依托林木资源、工业基础和地域特色,创建以林产品加工为代表的林业工业类乡村、以林果、林苗和林下种养殖等林下经济为代表的资源产业类乡村、以森林旅游和乡村旅游为代表的资源景观类乡村、以文化传承和森林康养为代表的人文休闲类乡村[6]。二是坚持“一村一品”,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深化林业改革,重视打造特色森林小镇。扶持和培育各类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推行“产业+新型主体+农户”的经营模式,如组建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林下产业专业合作社等;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战略综合治理机制,将生态护林员制度做深、做实,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三是构建完善的产业服务体系,补齐林业及相关延伸产业发展短板,提高生产效率。如推进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金融产业支持林业发展、森林综合保险、森林资产评估、林地流转服务等。
3.4 发挥特色,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
全面推行林长制改革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建设生態文明和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安徽省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提出的“一林一档、一林一策、一林一技、一林一警、一林一员”等“五个一”工程的最终落脚点在村一级,在具体的山场林地。从加强对林长制改革的组织领导和对林业工作的技术指导、重视林业项目规划设计和资金投入、强化监督管理和宣传力度等方面,深挖林长制改革成果,发展壮大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4 参考文献
[1] 庞岩.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产业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8.
[2] 王海琴.推进林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以民勤县为例[J].绿色科技,2019(9):146-147.
[3] 程正辉,毕军卫.浅谈林业与乡村振兴[J].安徽林业科技,2019,45(1):34-36.
[4] 周安云.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发挥林业作用探讨:以合肥市为例[J].绿色科技,2019(9):207-209.
[5] 郑甬龙.浅析林业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J].中国发展,2018,18(3):1-4.
[6] 王文初.完善林业体系建设 助推乡村振兴战略[N].浙江日报,2018-09-1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