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问题出发,到生成落脚

2020-03-30张志明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初中数学教学理解能力

张志明

摘 要:初中数学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组成。从长远发展视角看,初中数学教学应更加强调教学模式的优化升级。同时,在数学教学中引入问题导学法是创新教学模式的有益尝试。当前而言,这种教学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已经初具成效。不过其中也不乏很多问题存在,正基于此,研究展开对当前初中教学现状的分析,深度探讨问题导学法的可行性及实施路径,以期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 问题导学法 理解能力

问题导学法,即教师通过设置教学情境的方式提出切合课程主题、体现教学重点内容的问题,并以此来吸引学生求知欲、达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效果。当然,问题导学法的实施前提是问题的设计,问题设计必须要在课程目标框架下,考量学生的理解能力及素质基础,结合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点,也唯其如此,问题的设置才能科学合理,问题导学法的实施才能顺利有效,教学效果才能得以保证。

一、问题导学法的运用前提

如上所述,问题导学法中,提出问题是前提,问题是该教学法实施的关键所在。但问题导学法还需考虑到问题设置的合理性。在初中数学课堂开展教学活动,就是为了能够在导引的前提下,让师生共同完成既定的课堂目標。倘若提出问题不够紧密,与教学内容及目标离题万里,那么问题导学效率值会大打折扣,犹如走错方向的取经人,徒费时间与精力。

故而,问题导学法在问题设置上必须满足3个条件,即①要遵照《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相关要求,重视问题设计的专业性;②要与教科书的内容相结合,符合教学内容,是教学重点或难点所在;③要充分考量不同素质的学生,其素质往往决定了提出问题的难度。如果提出的问题较为复杂,学生无法理解,自然无法得出答案,不仅难以完成课堂目标,还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削弱。如果太过简单,问题回答就会成为毫无导引价值的行为。唯有三项因素结合,方能实现问题设置层面的科学化、高效化。

如在学习“等边三角形”内容时,教师可以先提问“等腰三角形的特点是什么?如果等腰三角形两腰与底边长度相同,那么会变成什么图形?”让学生总结等腰三角形的特点,并进行根据要求进行图形演变。最终由等腰三角形引出等边三角形。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自主理解、自主归纳,加深了对等边三角形的特点理解,之后让学生自己画出等边三角形则会非常容易。以问题导学法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最终让学生亲自得出并验证答案,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1]

二、问题导学法的运用要求

一般地,问题导学设计问题根据学生素质差异是存在层次化的。故而问题导学法的运用过程需要重视前与后的连接,即问题设计与对应学生的连接,学生必须按符合自己的问题展开学习讨论。同时,教师还可在问题执行过程中进行二次问题的设计,即根据学习发生的问题进行再次提问。如在学习“两数的和乘以两数的差”这一节内容时,可以先尝试解答教科书中提出的问题内容:

花园有一块边长为a的方形草坪,在对草坪进行重新设计后,草坪的东西方向需缩短两米,而东西方向需延长两米,求重新规划后的草坪面积?

解答过程有两步,首先想要解答本题,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何快速求出该积,最终学生们可按照题设列出来的算式(a+2)(a-2);其次可先分析以上算式,以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来求解该公式,之后再以多项式加法法则对同类型进行合并,最后可得出(a+b)(a-b)=a2-b2;最后应用题计算算式的答案为:(a+2)(a-2)=a2-22。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如果能够利用平方差公式来计算,那么就可以不费周折直接完成题设。但是倘若部分学生对于平方差公式还是掌握不到位,那么就需要教师进行如上指导。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可采用问题设置的方式,也能借此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在教学期间采取逐步解答法来完成应用题的解答,虽然过程周折,对于学生公式学习是又一次巩固练习,也是从问题提出开始到问题解决结束的科学推理过程。有些教师遇到这个题后会坚决用直接套用公式的方法解决,但是殊不知一旦学生忘记公式或对公式记忆不深不准,那么很可能解答陷入停滞。故而,问题导学法应用的要求是问题设置的科学性、问题应用的针对性、问题解决的连贯性,着重强调难易程度、知识深浅的循序渐进。如果课堂前期提出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那么问题导学法失去了应用价值[2]

三、问题导学法的运用关键

回看整个问题导学法实施过程,教师要紧抓其关键环节所在。研究认为,问题导学法采取的教学模式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导学法要尤其重视导学,导学即如何引导学生投入高效学习。前期设置问题让整个教学有了一个突破口、牵引线,不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则需要大量的时间。故而,问题导学法运用的关键就在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都以设计问题为前提,而关键在于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与解决过程。对问题彻底、全面地分析与解决后,教师问题所导引的知识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被学生所掌握,学生得以积累更多的数学知识。教师要尤其关注在学生解决问题中的巡回指导、即问即答,看看问题解决的需求是什么?学生解决的难点是什么?问题解决是否存在差异性,哪种方法更简便?故而教师在问题导学法运用的过程中,关键必须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得到能力培养的过程。教师要更加机动地走进学生学习世界,有效应急各类学习问题的发生,最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知识储备与学科素养[3]

结语

如上所述,问题导学法是基于新课改要求旨在帮助学生提高知识储备与能力的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的实质步骤是,教师基于教学内容设置问题,通过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来解决问题,进而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当前问题导学法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尝试性应用。在应用该教学方法时,教师应当综合考虑,合理提出问题,有效地和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进而高质量完成课堂目标任务。

参考文献

[1]李伟,高勇.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华少年,2018,78(5):67-68.

[2]赵彩霞.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中),2019,23(5):34-35.

[3]陈海明.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J].中国校外教育,2014(4):34,37.

猜你喜欢

问题导学法初中数学教学理解能力
高二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探讨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问题导学法用于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究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
探究初中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方法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大学生公民国际理解能力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运用纸质地图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上)
初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