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文化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20-03-30王建华彭浩
王建华 彭浩
摘要:将瑶族文化应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景观建设,为设计者提供了广泛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来源。分析了瑶族文化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内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意义,采取直接采用原则、提取融合原则和民俗再现原则对安置区内景观进行设计。增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景观民族属性和文化韵意。提升搬迁后瑶族大众的文化归属感,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供条件。
关键词:瑶族文化 易地扶贫搬迁 安置区 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0)02-0150-02
引言
华夏五千年中国文化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洗礼显得分外璀璨。在这个强盛的大国由五十六个分支组成,每一个分支都孕育着绚丽多彩的画卷。每一张画卷都酝酿着民族风清和文化底蕴。其中瑶族文化悠久有三个“之一”得称,瑶族是中国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是中国华南地域涉及范围最广的民族之一,也是泱泱华夏最长寿民族之一。瑶族文化蕴含极深,主要有石器文化、服饰文化、图腾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节气文化、生活文化、社会文化等。在经过漫长的朝代变更和文化的延续以及后人的发展中,瑶族剑七不仅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并且彰显出深厚底蕴、气节和内涵寓意,依托于子孙后代期盼吉祥、幸福、长寿以及兴旺的美好愿望。
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的发展,瑶族文化财富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注视和认可。尤其是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景观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开启了新的篇章[1],涌起了弘扬瑶族文化的浪潮。日益增长的设计师开始重视对瑶族文化元素底蕴的传承,在提取瑶族所蕴含的浓厚文化内涵、风俗情义以及围绕浓厚氛围的审美情趣中对搬迁安置区景观设计创新设计的运用,在现阶段的设计中提供越来越多的创新设计想法和建设空间,创造出更高、更好的艺术建筑。以安置区景观设计为例,探索瑶族文化元素在安置区景观设计的应用和创新。
一、瑶族文化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在华夏几千年来的文化剪影中,瑶族文化是少数民族群众之一的智慧结晶体现,每一个少数民族文化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符号,是一种象征,一种文明的弘扬。在易地搬迁安置区景观的创新设计中应用有着重大意义。
(一)帮助搬迁后的瑶族人民适应新环境
在异地搬迁安置区景观的设计中,设计者的创新设计想法围绕瑶族传统文化的文明享受,从空无不见的瑶族文化运用到實际具象的建筑景观的设计,通俗易懂。通过瑶族石器、服饰、图腾、宗教、饮食、节气、生活、社会的组合元素运用到安置区景观的创新设计中,形式体现多样性、灵动性以及常规性,既能给搬迁后瑶族人们带来生活上的适应,也能在精神上带来满足和民族文化上的温馨[2]。如在栏杆或围墙设计中采用竹木材料,还原瑶族人民原居住地的清秀特色;整个居住区规划,山水相间,错落有致,尽可能地以瑶族的居住地域文化为出发点。
(二)安置区景观展现内容多元化
在当代建设发展过程中,将文化和建筑景观恰当地结合起来,能产生独特的审美价值。传统的瑶族文化元素是瑶族人民历代以来传延的智慧结晶,酝酿着独特的思想创新和文化见解,这些创新性设计对现代少数民族安置区景观设计有着巨大的借鉴作用。虽然现代安置区景观的设计灵感有着一定程度的限制性,但是在如今的安置区景观设计中,如果站在瑶族文化进行现代化的创作建设,赋予新的含义,能够丰富安置区景观设计的内容,有着不同的设计视角感受[3]。另外,结合安置区景观的环境设计来表现瑶族文化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进程,符合不同区域、不同习俗,以及不同生活方式形成的多元化、多形式、多方面安置区景观艺术形式。将瑶族文化元素体现在安置区景观设计中,能催化出更多新形式设计方式,大力展现出瑶族文化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景观建筑设计紧密联系的独特艺术魅力。
(三)瑶族文化弘扬与传承
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发展独具匠心的民俗风格是迈向现代化设计发展的根本契机,安置区的景区设计也不排除在外。作为安置区景观设计者,没有将民族特色文化元素提取利用与当代创新性运用相结合,不能将少数民族中的文化表达并发展,那就不能脱离西方设计文化的束缚,树立本族文化的民族自信,设计出来的安置区景观设计就失去了其内在的文化内涵[4]。在安置区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们开始寻觅瑶族文化与安置区景观设计的契机点,在升华创新设计文化语言的同时,屹立和追求瑶族文化自身独特而鲜为人知的艺术风俗。在这一实际过程中,其中瑶族文化在国际文化的冲撞下形成互动发展的局面,并在这一形式下创造出独具民族特色的建设,能触发人心的安置区景观设计,推动着民族化安置区景观建设的弘扬与传承[5]。
二、瑶族文化在异地搬迁安置区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原则
(一)直接采用原则
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有着明显的民族差异性和地域范围性,无论是风俗还是内涵都是民族劳动者智慧的结晶。在关注安置区各类景观外形与外形之间、文化相互贯穿和镶嵌之间,突出瑶族文化元素在安置区景观设计中的实体化与装饰化融合,所呈现的景观设计多是遵循传统排布、对应工整、相互兼容、形式得体的一种客观视觉冲击[6]。在这些景观中,会与一些其他元素融合,符合居住者的审美观需求,很简单地让居住者认可接受。
1.依靠拼凑、组合等景观设计方式。直接利用瑶族图腾文化或服装色彩搭配设计元素,进行景观设计,确保安置区景观蕴含瑶族文化并且负有原始风景面貌;在景观外观、材料以及组成的成分中采取变化、错位、融合等技术,不同手法产生不同的景观视觉艺术效果。例如,在安置区附近的广场上,可采用大家熟知的瑶族铜铸长鼓作为公共景观设计,鼓身以图腾中的金龙腾飞纹理进行装饰,为增强画面的动态感和空间感,在金龙腾飞的四周采用龙犬图腾纹理围绕,整个寓意瑶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尤其是移民搬迁到新的居住环境中。瑶族的图腾文化多来自古老传说,其神秘感和优美意境为设计师带来不同程度的灵感创新,这也是设计师们常采用民族文化进行创新设计的缘由。
2.依靠排列、镂空等景观设计方式。将瑶族装饰纹样或宗教信仰图腾以排列或镂空的形式融入景观设计,提升安置区的景观文化内涵。这样的设计中瑶族文化虽然频繁使用,体现不出沉重、立体的景观效果,但是其文化内涵并不需要太多的复杂装饰和改造,因为这是孕育干年而流传下来的经典文化,无论是从视角、手法、材料、颜色以及排列数量等细节都通过依靠排列、镂空建设等工艺手法赋予风景园林景观美感、历史悠远感。如图1所示,安置区的休闲场所设计,以镂空的外观造型和回字纹样结构重组为休闲区的地面装饰,休闲凉亭改变以往的单层模式,以瑶族的通鼓楼建筑为模型进行设计,凉亭下面采用人造流水瀑布,营造出景观的层次感;将湖边的安全护栏与灯塔连接起来,犹如风雨桥的再现,整个局部空间错落有致,配合植物景觀给沐尸种登高望远的感觉。
(二)提取融合原则
为给异地搬迁的瑶乡民众提供优雅的居住环境,减轻居民对原居住地的怀念,以及原居住地村落文化的传承保护。将瑶族文化常规化的运用到安置区景观设计上,手法简约,效果显著,但是从现实中看,直接以瑶族文化元素进行景观设计大面积展现显然单调;部分瑶族文化元素不能具象呈现出来,而是要借助具体景观来反映出文化内涵。
直接采用或是消除不用,瑶乡的老一辈村民可能会产生,种缺失不全的感觉,也无法满足当前多元化的景观设计理念,运用不当会给人们带来不伦不类的z自理失落感。为了更好地将瑶族文化元素运用到易地搬迁安置区景观设计中,要对瑶族文化进入深入研究,掌握文化内涵,在景观运用中才会有柔和的形式美感,应合州门视觉审美的需求和敬畏的满足感。
1.分类划分。瑶族文化包含了大量而复杂的分支,且蕴含意境各不相同,并不是所有的文化元素都适应直接运用到安置区景观中去,可以按照当地瑶民的习俗和文化寓意进行归类,如吉祥如意、子孙满堂、自然崇拜、祖先祭祀以及民俗风清等。然后再进行深化加工处理运用,选取其中最有意义价值的元素,运用在景观的主体布局和景观本体的神韵精华上,同时做好细微结构对接,突出瑶族文化元素特点。如瑶族独具-格的盘王殿、吊脚楼长廊、图腾、铜铸长鼓等一批富有民族特色剑七遗产,根据安置区的功能划分,合理选取景观设计,注意功能交接区域的景观过渡,不可风格突转,显出突兀;在主功能区尽可能地选取瑶族文化代表性元素进行运用,保留最核心的瑶族文化,使文化形态特征与韵意结合,增添现代化美感。
2.融入归纳。在尊重瑶族文化与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内在形态规律的揭破与融合,设计出全新的景观形态。为让景观在原有的形态上更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可以将其表达主题的文化元素进行强调,如改变长宽高或体积上的增减来形象的体现瑶族文化元素的鲜明性,表现强烈的动感[7];安置区内某些独特的文化景观设计制作时尽可能地采取具象化设计,保留元素的原味性。又如,利用简单的几何体和曲线对瑶族文化元素提取的成分进行结合,使其具有简单化概括性的审美视野;在简约品味独特的瑶族民俗风情。如图2所示,安置区区内的公园景观设计,采用现代建筑风格和瑶族文化的融合设计,使用木质材料的柱构排列,站立在喷泉的两侧;喷泉中间的通道设计采用瑶族建筑纹样为图案,通道上路灯的灯罩装饰也采用瑶族服饰纹样中的动物纹样,整个空间实现高度融合,营造出强烈的文化气息。
(三)民俗再现原则
淳朴是瑶乡民风的特色,传统的民俗文化都具有优美的寓意。在历史前进的长河中,将瑶族民俗文化元素提取加以运用而设计出景观作品置于移民安置区内,不但是因为文化韵意和欣赏价值,而且还在于文化背后鲜为人知的寓意。所以在安置区景观设计中选用瑶族民俗文化时,必须了解和认知民俗文化的内涵和寓意,再从现代景观设计的文化理念和精神实质,使瑶族民俗文化完美地展现在景观中,拉近深山瑶民与现代建筑的距离,增强亲近感。如图3所示,利用瑶族节日中的长鼓为元素,建立瑶鼓广场,广场中央采用通鼓楼建筑构建广场舞台,作为小区内文化娱乐场所,为广场增添瑶族文化气息缓解搬迁后瑶族人民的思乡之苦,尤其老年人搬迁后的情感归属问题;同时将瑶族的优秀民俗传承下来。
但是目前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多是以现代建筑风格为主,瑶乡大众搬迁后几乎慢慢遗忘了民俗文化,但作为设计师为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民族精华和瑰宝,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瑶族文化在如今的社会中的宣传意义和作用,尽可能地在安置区展现瑶乡民俗文化,实现“瑶族文化传承繁荣,异地搬迁与景观设计和谐发展”的共赢局面。
结语
居住者对公共环境的需求愈发强烈,同时对于精神文化需求和社会物质内涵价值提出了相对高的要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瑶族文化在安置区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不能停留在表面上的装饰模式,要在不断地萃取融入和尝试创新中赋予景观设计本身更好的民俗文化传承和现代精神。所以,作为设计者,尽可能地从居住者的生活角度和精神需求出发,立足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景观设计中瑶族文化的本质运用,归纳瑶族文化在安置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方法,演绎最富有人文情怀的民风文化、民俗要素、建筑风格以及图腾等,体现出创新性、民俗性和地域性,开辟瑶族人民异地搬迁安置区内景观设计的新篇章。
基金项目: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9YJC760105);2019年广西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19KY0282)。
参考文献
[1]王伯承.西南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的社区规划、服务与治理[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03):41-45.
[2]曹城源.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探析[J].建树与装饰,2018(18):54.
[3]任凯.城乡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体现[J].建材与装饰,2018(18):85-86.
[4]蒙良柱.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生态农业景观规划设计模式探究[J].现代园艺,2018(08):84.
[5]芮万培.地域文化视角下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研究[J].绿色科技,2018(07)46-47.
[6]叶湄,杨小军.现代社会情境卜景观设计审美观念的转变[J].设计,2018(05):44-46.
[7]于向华.地域性文化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02):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