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南充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之一
——乘政策春风 播撒新型农业种子
2020-03-30彭昌家汪洪琼李峰元吴永常张敏罗军高英卢宁杜佳蔚滕明鹏杨仕彦张鹏杨梁翔宇徐鹏
彭昌家 汪洪琼 李峰元 吴永常张敏 罗军 高英 卢宁 杜佳蔚滕明鹏 杨仕彦 张鹏 杨梁 翔宇 徐鹏
1.南充市植保植检站,四川南充
2.南充市果树技术指导站,四川南充
3.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四川南充
4.南充市农业信息服务站,四川南充
5.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6.四川农业大学,四川雅安
7.南充市蚕业总站,四川南充
8.南充市农业农村局,四川南充
9.南充市农业机械科学研究所,四川南充
南充市作为首批51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唯一以地级市统筹、跨县区联建的示范区,通过创新与实践,赢得多项第一或唯一,开启中外合作先河,找到了易操作、易推广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新机制和新模式,形成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现代农业发展“南充模式”,建成了全国前列、西部第一、四川首位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的示范区。
南充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实行地级市统筹、跨县区联建,建设层级实现全域化,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覆盖全市9个县(市、区)方式。示范区在全国率先提出了“1规划、4打造、1改革、1构建和1搭建”的“14111”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创新了现代农业“12大”发展新机制和“365”高效推广新模式,示范引领了全省和全国现代农业发展,具有理论、实用、推广价值和可借鉴、可复制、可操作、易推广等特点。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发展现代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现实选择。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对此,农业部发出了《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关于认定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通知》,南充列入其中,2013年农业部、财政部等六部委将南充纳入21个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
南充是传统农业大市,农业发展条件和基础较好,生物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可直接报关封签、出口。启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南充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课题,推动南充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和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四川省实施“一干多支”和“三大发展”战略,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实现“两个”跨越,精准脱贫,做出南充贡献,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创新积累经验,意义重大。
1 硕果累累
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经过8年探索实践,成效显著。在2013~2015年农业部组织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试点绩效评价活动中,连续3年位列全国第七、蝉联中西部第一。2011~2018年,南充市、南部与营山等县多次荣获全国及全省粮食生产大市和粮食生产先进县(或产粮大县)表彰,2014年“蔬菜保护性栽培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测土配方精准化施肥技术研究与应用”,均获南充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年“柑橘产业提升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获南充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2017连续两年位列四川省脱贫攻坚综合考核第一方阵。2018年,南部县荣获全省唯一的“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2018年,在南充市实施的5大千亿产业集群中,现代农业集群产值达到1 020亿元,率先突破千亿元大关,基本迈入农业现代化阶段。为南充GDP达到2 006亿元,首次迈入全省2 000亿俱乐部,列全省第五,川东北首位,做出突出贡献。开启了中外【中法(法国)、中新(新西兰)、中荷(荷兰)、中加(加拿大)】合作先河,2015年11月,中法农业科技园项目成为了第21届法国巴黎“世界气候大会”峰会展示项目,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四川省委、省政府组团参会,该项目是中国唯一在该会展示的重点项目,中法农业科技园已建成开园。
在全国率先提出了“14111”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创新了“12大”现代农业发展新机制和“365”现代农业高效推广新模式,对全省和全国现代农业发展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2019年5月,四川比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对示范项目进行成果评价,该成果居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2011~2018年累计新建和巩固提升粮油、果蔬、蚕桑产业基地245.16万hm2,累计新增出栏生猪1 367.9万头、出栏家禽1.38亿羽,新增总产量1 047.55万t、总产值548.22亿元、新增经济效益415.28亿元。带动12.69万户、36.82万人脱贫奔康。
2 科学规划
南充市立足打造“国内一流、西部领先”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按照“全域统筹、科学布局、共融发展”理念,精心策划,高起点、高规格、高标准、全方位、全流域,率先在全国编制了一套“打破区域界限——农户、村社、乡镇、县(市、区)界限;打破产业界限——种养配套、循环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打破学科界限——生产、教学、科研深度融合;延长产业链条,补齐发展短板——农林牧渔,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休闲旅游,金融服务等一二三产业链条完整;因地制宜,科学布局产业——根据地理地势高差,分别在平坝浅丘、中丘低山、深丘山顶布局相应产业;政府统筹、部门配合——农业、扶贫、国土、交通、金融等部门在各级党政统筹协调下,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确保规划落地落实”的“3打破、1延长、1布局、1统筹”的联动发展、规模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规划。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院校编制了6个总体规划、发展规划、实施规划;课题组代市委、市政府和市农业农村局编制了15个专项规划、实施方案,明确农业发展及支持保护总体定位,精准构建以财政投入、耕地保护、金融服务、农业保险为重点的支持保护体系,规划出了持续稳定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3 精心打造
1)打造绿色发展种养循环现代立体农业新模式。根据地形地貌特点,打造不同产业、不同规模基地,配套建设基础设施、畜禽+有机肥厂(沼气)+特色产业,可实现种养循环、循环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通过8年实施,成功打造出城郊专业蔬菜保障基地、平坝与浅丘粮经复合产业带和集中发展区、中丘低山以柑橘为主的特色果业和优质蚕茧基地、深丘山顶林木及中药材产业集中发展区四大类型的特色产业集群,同时,在各产业基地均配套建好了基础设施和畜禽+有机肥厂(沼气),全面形成了“畜禽+有机肥厂(沼气)+特色产业”的种养循环、循环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现代立体农业模式,实现了种养循环、循环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显著提高了现代农业种养殖规模化和节约化程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畜禽粪便处理率、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率、森林覆盖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科技贡献率,构筑起了嘉陵江和西河等大小河流生态绿色屏障,保住了绿水青山,实现了金山银山。2011~2012年全省现代农业基地建设、2013年农业部南方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南充模式”在全国和全省进行推广了应用。
打造城郊专业蔬菜保障基地。建成了城郊专业蔬菜基地和蔬菜加工原料基地1.09万hm2。
打造平坝与浅丘粮经复合产业带和集中发展区。重点打造了6大生态粮油产业规模基地。到2018年底,全市建成6大生态粮油产业规模基地8.87万hm2。
打造中丘低山以柑橘为主的特色果业和优质蚕茧基地。以嘉陵江流域为主轴,打造了以柑橘为主的特色果业基地9.53万hm2。以南部、西充等6个省级蚕桑基地县为重点的标准化果桑基地和桑茶基地2 666.67 hm2。
打造深丘山顶林木及中药材产业集中发展区。打造珍稀林木示范基地和嘉陵江沿岸及南部、阆中、高坪、营山“一江四县”速丰林核心产业带,“万亩核桃产业示范基地”和油橄榄、油用牡丹、花椒等特色木本油料基地,以及仪陇、南部、阆中三县(市)为重点的“省级中药材基地”,共计6.37万hm2。
打造畜禽+有机肥厂(沼气)+特色产业生态循环绿色发展模式。壮大8个“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建设阆中、南部、仪陇、营山4个“肉牛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实施重大畜禽项目,建设“畜禽+有机肥厂(沼气)+特色产业”,是打造生态循环绿色发展模式的重要举措。打造规模化家禽养殖基地。建成顺庆100万羽蛋鸡养殖基地1个,顺庆、嘉陵、高坪等10万羽蛋鸡规模养殖场6个,高坪20万羽肉鸭规模养殖基地1个,南部10万只鹅生态养殖基地1个,养殖规模达730万羽。配套养殖基地建设有机肥厂或沼气,促进循环发展。建设的种养循环基地,畜禽粪便处理率达98%,畜禽粪便不再直排,全部作有机肥施入了种植基地;种植业废弃的蔬菜等秸秆残留物100%作为畜禽青储饲料。到2018年底,共新(扩)建有机肥加工厂13个,增产有机肥38.91万t,共建大型沼气工程47处,新村集中供气工程121处,总发酵容积约76 000m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基础。通过项目整合,不断加大投入,鼓励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承担项目建设,集中力量建设路网、田网、电网、水网,基本实现“四网”配套,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
2)打造高质量发展有机农业强市。出台《南充市有机农业强市建设方案》,编印《南充市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有机农业知识手册》《南充市有机农产品地方标准》。市、县两级配齐配强质量安全监管、农业行政执法力量,确保农产品质量的监管。在现代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和现代农业高效节水示范园装备农业物流网络系统、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坚持企业自愿申报、有机工作机构初审推荐、认证机构审验颁证制度,组织企业开展有机认证。配合认证机构搞好认证监管。
制订完善农业生产标准。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支持加强地方标准集成转化,制定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配套的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要求规模生产主体制定质量安全内控制度,实施严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到2018年底,南充市共制订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地方标准42个,发布26个,填补了省内空白;制定发布了主要粮油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水稻、小麦、油菜、玉米、柑橘、桃树和梨树等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按照绿色、有机农产品要求,构建“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标准化格局。
塑造农产品品牌集群。聘请品牌策划团队,精心设计注册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通过广告、电视、展会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推介;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用区域公用品牌,建立品牌使用退出机制。加快“三品一标”创建,到2018年底,全市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333个认证比重达62%,形成了以区域品牌为主导、地域品牌为补充、企业品牌为支撑的南充名优农产品品牌集群。西充县成为“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南充市成为四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农产品品质形象更趋高端,品牌溢价能力稳步提升。
3)打造精准产业脱贫新模式。南充市是四川省脱贫攻坚任务最为繁重的市州之一。全市9县(市、区)中,有4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嘉陵、阆中、南部、仪陇)、1个国家级秦巴片区县(仪陇)和6个省级秦巴片区县(高坪、嘉陵、阆中、南部、营山、蓬安)。2014年精准识别贫困村1 290个,超过全省10.0%;贫困人口19.1万户、57.8万人,居全省第3位,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10.0%、占全市农业人口总数的10.0%。全市424个乡镇中,有贫困人口的411个,其中贫困发生率超过10%的达到208个。
面对艰巨繁重的脱贫摘帽任务,南充市紧紧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脱贫攻坚等涉农项目,助推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到2018年底,全市共退出贫困村1 217个、脱贫56.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0.0%下降为0.2%。南部、蓬安、仪陇、高坪、嘉陵5个贫困县成功退出,阆中、营山顺利完成省级摘帽验收,南充将在全省率先实现所有贫困县摘帽。在2016~2017连续两年四川省脱贫攻坚综合考核中,南充位列全省第一方阵。2018年,南部县荣获全省唯一的“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南部县纯阳山村作为全国6个、四川唯一典型入选“决胜2020全国脱贫攻坚展”。2016~2018连续3年,赢得四川省产业扶贫推进会、贫困县摘帽和产业扶贫推进会,省政协“我为扶贫攻坚做件事”工作推进会,以及就业扶贫、文化扶贫、教育扶贫、农村电商+精准扶贫等多种现场会在南充召开,省委、省政府和省政协领导要求全省大力推广南充产业扶贫经验。
强化基础支撑,确保脱贫保障更实更牢。按照“一路二水三网”的思路,全力抓好村社道路、安全饮水、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市村通硬化路和村安全饮水达标均为100%,建县级电商综合服务中心12个,乡镇电商服务站332个,村级电商服务点742个。
强化产业培育,确保群众增收更快更稳。始终把产业培育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长短兼顾、种养结合、三产联动,实现“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全覆盖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研究表明,在所有贫困村市场化运作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通过返租倒包、劳务承包、入股分红、入园务工等方式让每个贫困户入园,是稳定增加贫困户收入,实现脱贫后防止返贫最佳模式。到2018年底,全市建成脱贫产业奔康园1 023个、扶贫示范村257个,新建基地9.06万hm2,覆盖256个乡镇865个村2.46万户贫困户。在贫困村培育专合社863个、家庭农场623家,带动贫困群众12.69万户36.82万人,户均年增收1.2万元以上,有效阻止了脱贫后返贫。高标准建设脱贫产业带。采取连线扩面、集中成片、规模发展方式,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特色产业、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乡风文明,建成了“西充-南部-阆中-仪陇、嘉陵-高坪-蓬安-营山”脱贫产业带,覆盖168个乡镇982个村,其中,贫困村345个,带动贫困户1.59户。大力度发展短平快增收项目。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到户方式,有针对性地实施“四小工程”短平快增收项目,实现当年见效、当年增收、当年脱贫。到2018年底,全市新发展小庭院、小养殖、小买卖、小作坊2.1万户,每户贫困户都有1~2个增收项目。
4)打造现代农业千亿产业集群。按照南充市委提出的“南充新未来,成渝第二城”和“155发展战略”,课题组于2017年研究设计现代农业千亿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方案模式。到2018年底,全市现代农业集群产值达1 020亿元,在“五大千亿产业集群”中率先突破千亿大关。《南充日报》2019年1月对南充现代农业提前两年在“五大千亿产业集群”中率先实现千亿目标的成功经验作了报道,南充市政府网、四川新闻网南充频道、四川在线南充等媒体纷纷转载。
“三百示范工程”引领发展。大力实施“三百示范工程”,计划到2020年全市建成现代循环农业园区100个,培育产值过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100个,打造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主的新业态示范样板100个。
抓好农业招商,集聚产业项目。出台激励政策、提供保姆式服务,走出去、请进来,坚持“招大引强、招强引优”,采取专题招商、展会招商、赴外招商、网络招商等方式,集聚产业项目。共招引一大批示范性好、带动力强的大集团、大企业45个,引进种、养、加重大项目358个,完成投资484亿元。
延伸产业链条,补齐发展短板。围绕农业投入品、农业机械生产加工、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四大板块,延伸农业产业链条,补齐发展短板,取得实效。培育延伸产业链条过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34家、产值过10亿元的农业企业集团6家。发展农业投入品和农业机械产业。到2018年底,全市共新(扩)建有机肥加工厂13个,新(扩)建饲料加工厂17个,增产有机肥38.91万t,增产饲料28.95万t,壮大天兆、温氏生猪育种场等育种企业12家,扩大养殖规模75.06万头;研发、申报、推广了国家级农牧新品种5个。大量引进和推广应用适宜本地农业生产条件的新型农业机械,极大地提升了耕种收农业机械化水平。到2018年底,示范区与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65.3%和57.6%。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从做大农产品粗加工产业集群入手,加快粮食现代物流仓储设施、一线收纳库、农产品分拣包装场建设,实现产地分级、保鲜、包装;蓬安健民、高坪汇龙等畜禽加工企业成功技改扩能,屠宰加工能力提升。瞄准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方向,建设以有机食品为主的西充县川东北农产品精深加工园,以肉食品为主的阆中、蓬安、高坪三县(市、区)畜产品加工园,以板材生产、家具制造、森林食品和木本药材为主的南部县林业综合加工园,以酒饮茶为主的嘉陵区食品加工园和以调味品为主的仪陇县食品工业园等“农产品加工园区9个”,推动了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快速发展。到2018年底,全市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138家,加工农产品1 082.6万t,加工产值达368.5亿元,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达到2.1∶1,超过2010年1倍以上。
发展农产品流通产业。通过南充国家现代物流园、川北农产品批发中心、产地批发市场、放心农产品直营店、高端农产品体验店和冷链物流网络建设,开展电商、直供、文化、体验和会展等营销手段,完善了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全方位促进了农产品流通。到2018年底,建物流园2个、15 km2,产地批发市场98个,放心农产品直销店和体验店105家,冷链物流网络46个,电商销售平台189个,销售农产品158.26万t,有效解决了农产品滞销问题。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打造出以“慢生活”理念和“神仙居”品牌为引领,以农业产业园区和乡村旅游组团等为支撑,联动沿线城镇和村落,引导旅游要素向优势农业产业带集聚,形成了西充有机第一村-百科园、高坪中法农业科技园-顺庆锦绣田园-七坪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依托嘉陵江和国道318沿线丰富的山水风光和人文资源,以南部县八尔湖、阆中市五龙山庄农业休闲主题园区、营山县耕读原乡景区景点建设为支撑,构建了山水生态旅游廊道,建成了全国最美丘陵景观带和集观光、体验、生态游于一体的“西部中国后花园”。到2018年底,全市发展以生态有机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基地34个,有机产业和生态乡村旅游年收入超过100亿元。赢得2015年四川省乡村旅游节和2017年四川省农民艺术节在南充召开,会议号召全省各地认真推广南充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成功做法和经验。
集成现代农业技术。培育优新良种、集成和引进高产优质种养和贮藏保鲜技术,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现代农业科技水平的主要支撑。到2018年底,引进推广了高产、优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427个(项),目前全市良种覆盖率达100%,科技贡献率达60%。培育优新良种。南充市农科院通过杂交、系统选育等培育粮食新品种23个,市农业农村系统和企业共引进优新粮油、果蔬和畜禽良种87个。集成高产优质种养殖技术。集成了水稻、小麦、玉米、油菜、花生、柑橘、桃树、蚕桑等高产优质栽培、贮藏保鲜技术和病虫综合、绿色防控技术28项,生猪、牛、羊、鸡、鸭、鹅、鱼等高产优质养殖技术18项。集成的多项种养殖和病虫绿色防控技术位居全省、全国前列。抓好技术引进。引进各国先进技术,在高坪区建成了“中法农业科技园”;在顺庆和蓬安建起了猕猴桃产业园;在顺庆绿科禽业建起了100万羽蛋鸡产业园;建成了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建成了良种生猪综合繁育养殖场和30万头生猪养殖场;在西充建成台湾农业创业园和蓬安农产品加工园;向科技部争取在西充县建起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并通过科技部验收。
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设立“南充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市、县(市、区)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浙江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知名农业科研院(校、所)签订了院地、校地合作协议,长期、稳定引进其新成果、新技术,在全市推广应用。
支持鼓励发明创造和创新。为打造全国一流、西部领先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千方百计支持鼓励市农科院、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等进行发明创新,积极争取新品种产权保护、发明专利和实用技术专利。2011~2018年,全市有14个农作物新品种获得保护权、获得各类专利106项;发行了68万字的《农业实践与应用文集》;在中外刊物发表论文120多篇,其中水稻稻瘟病发生规律一文被用作教学,为实施该课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