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味”之美
——刘承玮书法篆刻作品欣赏
2020-03-30
二十四节气篆刻+书法释文(春分)
在纸问世之前,古人多以甲骨、金石、竹木简牍作为记载文字的工具,其中金石沿用时间最久,受众也最多。自汉代以来,历代学者都很重视对古代金石器物和铭刻文字的研究,于是逐渐演变成一门独立的学问。
金石学著作中对书法也有很多关注,比如对金石铭刻文字书法的艺术品评赏析,不同时期金石字体的演变以及不同铭刻文字书写者的风格传承等等,这些都对书法史有着直接的影响。我们通常说“书存金石气”,意即书法作品中蕴涵古代金石文字的雄浑古朴气象。书法“金石气”的基本表现,其一是雄浑。雄浑由三种元素嬗变而成:刚健、敦厚、苍茫。
刚健即为力量,主要是以线条形成过程中的速度变化来实现。敦厚的产生是由线条内的一种凝聚力造成的。正如星球之所以能有自身的生命而长存于宇宙之中,在其有一种向心的力使其质体凝聚起来。金石则能得雄厚而不失流动、流动而不失凝涩,其境必高焉。金石文字由风化而成的苍茫使其飘然欲仙,把欣赏者带人—片幽玄的境地。若没有深厚的功夫,绝难臻至苍茫的境界。书之境以“老”为上,故有初学者刻意以苍茫显“老”态,殊不知苍茫乃功力之自然流露,不可任意为之。能得苍茫者,一定为大手笔。
书法“金石气”的基本表现之二是古朴。中国书画艺术表现的古朴,反映出艺术家们对自然美的追求。所谓“千年古松,万年枯藤”,金石文字历经沧桑,时间使其变得坚韧,掩饰了因人工雕琢而生的烟火气。
金石,除了具有文字学与艺术学的价值之外,还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价值。细观刘承玮先生的作品,雄浑与古朴兼而有之,许多出色作品的“金石气”既来自宏伟的质体,同时又显出优美的姿态,看似极刚,又极其柔润。
书法篆刻之所以能产生一种“金石味”的艺术美感,一方面与作品的材质有关,刀刻铸造,令它与毛笔写出来的那种“柔而松”的感觉不一样。两者相比较,金石书显得“质”“硬”一些,墨迹书显得“文”“柔”一些。另外,文字造型的遒劲有力,也赋予了这些作品独特的文人审美意识。柳宗元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金石味是文人与艺术家相结合所产生的“美的发现”。唯有审美的眼睛,才能感受到“金石味”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