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醚·咯·噻虫+丙环·嘧菌酯防治小麦条锈病及保产效果
2020-03-29白晓红丁秀峰李晓敏
白晓红,丁秀峰,李晓敏,刘 凯
(陕西省大荔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陕西大荔715100)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远程气流传播的流行性病害,具有流行速度快、危害损失大的特点。小麦条锈病菌专化性强,生理小种变异快,因而抗病品种在大面积推广后,常因抗源单一而较快丧失抗性,引起小麦条锈病的大流行[1]。在没有抗病品种的地区或者原有抗病品种已丧失抗锈性而又缺乏接班品种的地区,药剂防治就成为大面积控制锈病流行的主要手段[2]。目前市面上针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药剂种类颇多,防效参差不齐。
2020年小麦条锈病在陕西省暴发流行,大荔县病田率、病叶率和发病程度均为30年来最严重一年。乳熟期平均病田率77.94%,病株率37.1%,病叶率26.23%,严重度14.94%,病情指数10.8%,发生面积3万hm2。为验证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18.7%丙环·嘧菌酯悬乳剂防病保产效果,以群众常规用药为对照,在大荔县苏村镇洪善村开展了相关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9年10月—2020年6月在陕西省大荔县苏村镇洪善村小麦田进行。试验地地势平坦,水肥条件好,土壤类型为壤土。
1.2 供试材料
供试小麦品种为开麦18。供试药剂: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先正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8.7%丙环·嘧菌酯悬乳剂(先正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对照药剂(群众常规用药):24%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安徽丰乐农化有限责任公司),25%吡唑醚菌酯悬乳剂(济南一农化工有限公司),48%吡唑·戊唑醇(宁波三江益农化学有限公司)。
1.3 试验方法
试验共4个处理,即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37.5ml拌种12.5kg,返青期喷施18.7%丙环·嘧菌酯悬乳剂750ml/hm2、扬花期和灌浆初期各喷施1050ml/hm2;24%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75ml拌种12.5kg,扬花期和灌浆初期各喷施25%吡唑醚菌酯悬乳剂300ml/hm2;24%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75ml拌种12.5kg,扬花期和灌浆初期各喷施48%吡唑·戊唑醇悬乳剂450ml/hm2;喷施清水为对照。每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667m2。
2019年10月18日机械拌种,10月23日播种,播量187.5kg/hm2,施底肥二铵750kg/hm2,灌溉3次。叶面喷施器械为大药罐喷枪,返青期3月5日结合化学除草第一次施药,喷液量300kg/hm2。扬花期4月17日第二次施药,灌浆初期4月25日第三次施药,喷液量900kg/hm2。
1.4 调查与计算
小麦乳熟期5月12日进行条锈病病指调查,蜡熟期5月30日进行取样测产。
病指调查:每个处理5点取样,每个样点调查20株,每株调查3片功能叶,记载病株率、病叶率、严重度、病情指数。
测产调查:每个处理调查1m2,取100穗,单收单晒,脱粒晾干,记载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称重千粒重。
病叶率(%)=病叶片数/调查叶片数×100严重度(%)=∑各级发病数×相应级数/调查总数×最高级数×100
病情指数(%)=病叶率×严重度×100
相对防效(%)=(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100
理论产量(kg/hm2)=穗数(万穗/hm2)×穗粒数(粒)×千粒重(g)/100×85%
保产效率(增产率)(%)=(处理产量-对照产量)/对照产量×100
依据小麦条锈病测报技术规范,发生程度分为5级[3],即轻发生(1级)、偏轻发生(2级)、中等发生(3级)、偏重发生(4级)、大发生(5级)。
2 结果与分析
2.1 条锈病防效
从表1可以看出,供试药剂处理条锈病轻发生,较对照药剂处理病情指数分别降低7.81个百分点、8.71个百分点,相对防效提高16.37个百分点、18.26个百分点;较空白对照病情指数降低45.84个百分点。对照药剂处理条锈病偏轻至中等发生,空白对照条锈病大发生。表明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拌种+18.7%丙环·嘧菌酯悬乳剂叶面喷雾(预防+防治)在条锈病大发生田相对防效达96.10%,防效显著高于群众常用药剂。
2.2 保产效果
从表2可以看出,供试药剂处理小麦茎秆粗壮、颜色鲜亮、穗大粒饱,较对照药剂处理穗数分别增加15.9万穗/hm2、15万穗/hm2,穗粒数增加2.14粒、1.9粒,千粒重增加1.57g、1.8g,增产1144.8kg/hm2、1113.15kg/hm2。较空白对照穗数增加49.95万穗/hm2,穗粒数增加3.14粒,千粒重增加2.8g,增产2058kg/hm2,保产率达25.51%。空白对照处理小麦茎秆颜色暗沉,叶鞘和叶片(背面为主)上产生大量的黑色冬孢子堆,生物鲜重明显降低。
表1 不同药剂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效
表2 不同药剂对小麦的保产效果
表3 经济效益分析
2.3 经济效益
从表3可以看出,供试药剂处理增加投入1200元/hm2,增值4527.6元/hm2,增加效益3327.6元/hm2,投入产出比1∶2.77,经济效益较高。
3 结论与讨论
3个药剂处理均使用了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拌种,供试药剂处理在小麦返青期结合麦田化除喷施了18.7%丙环·嘧菌酯悬乳剂750ml/hm2,2个群众常规药剂处理均未喷施杀菌剂,扬花期和灌浆初期3个处理用药时间一致,说明小麦返青期结合麦田化除开展“一喷两控”预防小麦条锈病效果明显。在预测条锈病流行年份,不论是当地菌源为主的地区还是以外来菌源为主的地区都应推广应用。试验结果表明: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18.7%丙环·嘧菌酯悬乳剂,通过拌种+叶面喷施(预防+防治)在条锈病大发生年份相对防效达96.10%,明显优于群众常规用药,可有效控制小麦条锈病暴发流行。收获期小麦表现出茎秆粗壮,颜色鲜亮、穗大粒饱、抗病抗倒伏性强,增产2058kg/hm2,保产效率达25.51%,增加效益3327.6元/hm2,防病保产效果显著,建议在小麦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