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高校“佛系”青年的课程思政改革及启示
2020-03-28陈铭洲
陈铭洲
[摘 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青年以“佛系”自居,奉行一切都行,随遇而安,不争不抢,不求输赢。究其根本,“佛系心态”的背后反映了当代青年理想信念缺失、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的实质。课程思政改革在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根植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有益探索,启示我们应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发出新时代的最强音,落小落细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途径,引导“佛系青年”转变为“斗战胜佛系青年”。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佛系青年;引领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7-0188-02
近年来,高校中以“佛系青年”标榜的学生群體以病毒扩散式的速度日益发展壮大。对于学习,他们认为有成绩挺好,没成绩也无所谓。对于社交,他们认为不会讲话就不讲,交不到朋友就不交,讲不通道理就屏蔽,看不顺眼就删好友。大学阶段是青年价值观、人生观构筑的关键时期,探究青年“佛系心态”背后的实质,寻找引导青年转变心态的途径,已成为当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迫切需要探索的课题。在此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此背景下,催生了不少课程思政改革的有益探索,这为引导“佛系青年”转变成“斗战胜佛系青年”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启示。
一、高校青年缘何佛系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家了?不,此“佛系”非彼“佛系”。虽然“随缘”是佛系青年的惯用语,“手捧莲花”是佛系青年网络社交的常用表情包,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却与佛教所崇尚的“因缘果报”和“高雅超然”截然不同,佛系青年口中所说的“缘”指的是一切都行,随遇而安,“莲花”寓意着不争不抢,不求输赢。大体上来说,佛系青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家庭条件相对优渥,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兴趣放在第一位,忽视社会责任,不愿意完成规定的任务,只顾眼前,不考虑未来规划;(2)家庭条件相对困难,奋力拼搏但成绩一直不理想,无奈选择看淡一切,一切随缘;(3)努力融入集体,但仍不善与人交往,各类课外活动如非必要,能不参加就不参加;(4)表面高喊“佛系”的口号,私下却拼命努力。
那么,为何“佛系”会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并备受推崇呢?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正经历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这催生着青年的自我认同危机。有的大学生陷入了“我是谁”“我该怎么办”的迷茫中。与此同时,后现代主义思潮主张个性解放、驱逐远大理想,将注意力放在当下而不是遥远的未来,这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了这部分大学生追求人生价值无果的焦虑感,让他们将注意力转向低层次的需求,专注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从中获得欺骗式的满足感[1];有的大学生找到了“我是谁”的答案,明确了“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但他们在“现实自我”向“理想自我”奋斗的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与坎坷,其设定的“理想自我”放大了“现实自我”的不足,产生了心理落差。如何排解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受挫感、自卑感、无助感?这部分学生不得不启动自我防御机制。当预感到失败无法避免时,他们会主动找到看似体面的自圆其说的借口,以此维护自己的尊严[2]。譬如,我成绩不好,是因为我根本就没学习。我不参加演讲比赛,是因为我根本不感兴趣。还有的大学生是“伪佛”。当有人借助自媒体发出“安安静静上课,安安静静下课”“社会激情靠大家,我先走远了”等诸如此类的“佛系”的个人诉求,“佛系”便借着自媒体的东风广泛传播,引起了这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共鸣,他们纷纷加入佛系青年的队伍,通过语言的宣泄得到精神的自我释放[3],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停住了奋斗的脚步。
二、课堂思政改革的有益探索
究其根本,大学生“佛系心态”的背后反映了“当代青年理想信念缺失、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的实质。为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课程思政改革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就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综合素养课根植理想信念[4]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对话思辨,破解学生现实困惑
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探索而言,以上海市教委依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推出的“超级大课堂”为例。“超级大课堂”在正式开课之前,面向这门课的任课教师和大学生借助随堂小纸条、易班网络平台等方式大规模地收集问题,经过分析整理,确定在课上讨论的最有代表性的话题。这些话题直面当代大学生的现实困惑,如“为什么大学生要有理想信念,做一个平凡人就是胸无大志吗?”“为什么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我们大学生有啥关系?”等等。在课中,高校教师团的20多名教师除了对话题作出回应外,还现场与200多名学生进行对话思辨。如“为什么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我们大学生有啥关系”的话题引发了大学生“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和核心价值观是怎么勾连的?”“核心价值观会不会磨平个体差异性?”等一系列尖锐、辛辣的问题。大学生通过提问,与教师进行思维碰撞,思考、理解并内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用故事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
就综合素养课的探索而言,高校推出了一批“中国系列”的品牌课程。以上海大学“大国方略”系列课程的“创业人生”为例。课程以“创业”为主题,汇聚了一系列的行业专家作为嘉宾,分享创业经验。课程主讲人刘寅斌教师在高密度地访谈了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60多位企业家后,邀请了多名企业创始人担任连线嘉宾。在课上,中小企业主讲述了勇担社会责任,如何自我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故事,并与大学生进行了积极的对话互动。在场的大学生从中小企业主的静力与定力中寻到了信心,认清了自己在社会中应扮演的角色,明白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及历史使命。
三、引领佛系青年的启示
事实证明,课堂思政改革在加强学生理想信念的试点实践是成功的,这为引导“佛系青年”转变成“斗战胜佛系青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重要的启示。
(一)创新教学方法,发出新时代的最强音
大学生“佛系心态”的出现有其一定的机理,思政工作者应对佛系青年持宽容、理解的态度,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声的主阵地,避免将其视为社会的异类[5],对他们发出的声音嗤之以鼻。“超级大课堂”面向全市大学生征集问题,在课上设置对话提问环节,就是主动为学生提供发声渠道,为学生搭建发声平台,主动聆听他们声音的过程。学生通过课堂发聲,而不是自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焦虑的二次“贩卖”。
与此同时,思政工作者应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代替“师说生听”的传统模式,改变教师口若悬河、学生置若罔闻的现象。思政工作者常常以“高大上”的姿态出现,语言古板、说教性强于说理性,这引起了大学生的反感、抵触心理。“超级大课堂”用对话思辨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与教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双方通过正面对决,用敢于较真碰硬的态度,让大量低级、庸俗、错误、无聊的东西无处安身,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创业人生”课程巧妙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藏于各行各业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故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入学生的认知结构,根植学生理想信念,从而扭转青年的“佛系心理”。
(二)落小落细,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除了为学生提供课堂的发声平台,以对话思辨、讲故事等教育教学方法在佛系青年心中埋下理想信念的种子以外,思政工作者应着力让理想信念“接地气”,融入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在佛系青年眼中,理想信念是抽象的概念。为抽象的概念而奋斗,学生容易产生困惑和迷茫。即使学生向着所谓的理想信念前进,一旦遇到挫折,理想信念的激励作用就容易瞬间土崩瓦解[6]。创业人生课程,重视青年群体的诉求,聚焦学生“创业难”的实际问题。通过“创业时代来临意味着什么?”“创业有规律吗?”和“大学生能创业吗?”专题,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对创业的要求和自主创业需要具备的素质,从而做出“能否将理想信念与实际情况结合,确立成功创业的目标”的判断。又通过“如何发现创业机会?”“创业过程中有哪些‘坑?”等专题为现实实践提供具体指引,帮助学生明晰要实现成功创业的目标,具体应该怎么做,以及如何克服和规避创业中的困难和陷阱。唯有如此,佛系青年才能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高度自觉,转变为“斗战胜佛系青年”。
参考文献:
[1]陶志欢.高校“佛系青年”现象的生成逻辑与引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5):102-105.
[2]张鑫宇.青年“佛系心态”透视[J].当代青年研究,2019(2):39-44.
[3]徐玉凤.“佛系”现象的批评话语分析[J].探索与争鸣,2018(4):61-62.
[4]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5]陈赛金,陈超俊.当代青年“佛系”现象的成因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8(7):108-113.
[6]袁文华.“佛系青年”社会心态的现实表征与培育路径[J]. 当代青年研究,2019(2):45-50.
编辑 原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