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学视角下再探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对策

2020-03-28陈蔚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29期
关键词:吸引力职校职业

陈蔚

[摘           要]  中职教育吸引力问题一直困扰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如果一味在教育系统寻找原因将难得其解。力求从社会学视角剖析中职教育吸引力不强的缘由,提出完善基于类型教育的职教体系,增强社会阶层吸引力,营造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等对策。

[关    键   词]  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社会学;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9-0218-02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颁布一年多来,中职教育发展新动能不断积聚,落实措施不断推出,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舆论氛围有所改善,職校办学条件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优越的时期。然而中职教育的吸引力却没有同步增长,甚至不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期,依然存在社会地位不显著、民众认可度低等问题。本文试从社会学角度剖析中职教育吸引力不强的原因,力求从社会根源探寻提升中职教育吸引力的对策。

一、中职教育吸引力不强的具体表现

(一)从办学者角度来看

招生困难是最大问题,尤其是生源质量令人担忧。每年招生季,许多学校要发动全校教师走家串户,发掘生源。从国家到基层学校,层层下发招生指标,地方政府更是利用行政资源限定普高的招生规模,甚至在招生中进行地方保护,以保证本地的中职生源。虽然短期内保证了普职比的稳定,但抑制了部分群众对普高教育的需求,这也引起了我国部分知名专家的质疑。

(二)从受教育的主体——学生和家长角度来看

学生和家长主动报考中职校的意愿不强。据调查,近50%的学生填报中职校是因为考取不了普高之后的无奈之举,因此,中职生的成绩普遍低于普高线,文化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学习动力。在多数家长的眼中,中等职业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失败者聚集的地方,是社会的“兜底教育”,中职毕业生的工资收入也普遍较低。

(三)从用人企业的角度来看

中职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的吻合度不高。据麦可思《2019年就业蓝皮书》显示:2018届中高职毕业生的十个高就业率专业与十大热门专业重合度较低,但在失业排行榜中热门专业却占了一半。有调查显示,企业招工的首要标准是学生的人格品德和意志品质,而不是外显的技能水平,这种将职业技能置于其次的做法,也从侧面反映了企业对中职校培养人才质量的认可度不高,社会需求制约了人们对中职的选择。

二、中职教育吸引力不强的社会学究因

如果只在教育系统内部寻找造成中职教育吸引力不强的原因将难得其解,部分社会学家从社会学角度对制约中职教育吸引力的根源进行了科学分析。

(一)从社会价值观来分析

历史上“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造成社会对中职教育的偏见,社会上重普教、轻职教的现象十分普遍。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读普高考大学做白领,而不想上职校学技能当工人,甚至有的家长因子女考入职校觉得低人一等而羞于启齿,沿海城市这几年的机械加工、焊接技术和电子电器等专业的招生数逐年下降便佐证了家长的选择。社会上选才盲目以高学历为标准,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的招考几乎不给中职生留有任何机会,连工资分配制度也将学历作为主要参考,中职毕业生的工资待遇远不如大学生,家长们担心将来因学历低而影响找工作,使得人们重学历轻技术的意识得以强化,这种意识形态严重影响中职教育的吸引力。

(二)从社会分配理论来分析

当前社会分配依旧主要根据受教育年限与类型,而非在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受教育程度确定了个体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学历成为谋职和提升的重要依据。[1]随着近几年国家陆续取消就业准入制度,在企业用工上许多工种已无中职生与农民工的区别,在收入分配上处于同一水平。中职生多数的就业岗位在企业一线,工作条件较差,劳动强度大,岗位工资普遍低于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金的缴交率也普遍较低。中职教育与普教、高教相比处于弱势的地位,现行的人事分配和收入分配制度使一线劳动贬值,劳动者得不到应有的经济利益和足够的职业尊严,弱化了中职的吸引力。

(三)从社会分层理论来分析原因

职业教育的出现和发展从本质上看是国家制度安排框架下的社会分层的结果。[2]我国自成立以来社会结构中工人阶级地位高,具有一定社会优越性,拥有八级工和技师资格的工人地位非常高,工资收入也不比工程师低。改革开放后,一些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形成,社会阶层结构产生较大变化。大批下岗工人、失地农民和一些社会群体的社会地位下降;由进城农民工和中职培养的技术工人组成工人阶层处于社会的中下层,平均月薪远低于接受过普高教育的群体,他们社会地位低,拥有的社会资源少、发展空间受限,较难进入上一阶层。缺乏社会层面的吸引力是中职教育吸引力不强的最主要原因。这就不难解释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期时中职招生火爆的原因,当时许多中专校能够“农转非”,包分配,毕业后拥有干部身份,进入社会中层,这种优越的就业预期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其实质就是社会阶层的吸引力。

(四)从社会服务功能来分析

中职教育长期存在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标准与市场需求的脱节,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造成对口就业率不高,就业质量不高,就业稳定性差。在为行业提供岗位培训和服务的能力也不足,新增劳动力、失业者无法及时获得有效的技术培训。[3]在社区服务能力方面也不强,忽略或无力为社区提供相关休闲保健、爱好娱乐、技能学习等社区教育服务,服务功能的弱化也降低了中职教育的吸引力。

三、提升中职教育吸引力的对策和建议

提升中职教育的吸引力,要从多方面下手,其中社会层面、教育体系和学校建设是三个主要着力点,而提升社会阶层的吸引力又是最关键点。

(一)完善基于类型教育的职教体系,增强社会阶层吸引力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宗明义,明确了职业教育是有别于普教的不同教育类型,地位同等重要。并提出到2022年,一大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由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层次构成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了明确时间表。同时,推动职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机关事业单位招考、评职称、晋升等方面与高校毕业生享有同等待遇。职业教育的重心逐步上移,社会声望也将上移,职校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范围也得以扩展。中职生也能通过努力取得更高的学历,增加向更高阶层流动的机会,職业生涯发展空间得以拓展,社会吸引力也将随之提升。

(二)推动技工进入中等收入阶层,加速构建和谐社会

有研究表明,贫富差距越小的国家,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越强,如德国的收入差距比较小,一线工人与高职位者的社会福利待遇区别不大;社会经济结构呈“橄榄形”稳定状态,专业技术人员是中产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社会结构呈中下层过大的“金字塔”型结构,当前应抓住我国正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有利时机,一方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抓住就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转型升级,国家应创造条件使转型升级后的劳动力收入和社会地位大幅提高,而职业教育是劳动力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使大批技术工人向中等收入阶层迈进,缩小“金字塔”的底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素,是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最有效手段。

(三)弘扬崇尚劳动的社会风气,营造尊重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

中职教育的吸引力体现在不同社会主体参与、认可、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程度,包括政府重视程度,企业的参与热情,职教工作者对职教事业的成就感、认同感和自豪感,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度和选择意愿。而这一切都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宣传营造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社会文化。各级政府要利用新闻媒体功能,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让“大国工匠”典型事迹家喻户晓,激发全民劳动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劳模、劳动光荣的浓厚氛围,让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成为引领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动能,从而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价值取向。

(四)完善落实相关国家标准,提高中职教育发展水平

作为类型教育,《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已明确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陆续出台一系列办学标准,持续更新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同时在招生方面建立中职和普高统一的招生平台,使职教类型教育特点凸显,更好地对接地区产业规划。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办学经费投入,落实国家标准,加强中职校的基础能力建设,降低学生的学习成本。作为学校层面,拥有科学的专业设置、精细的专业建设、优良的师资队伍和过硬的教学质量必将产生较大的社会吸引力。

(五)推动校企深度融合,提升中职教育服务社会能力

中职校应主动在人才培养、技术革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技能实训等方面与适合的企业开展合作。校企共享课程、师资等资源,双方可在专利技术、技能培训等方面取得双赢。政府可以按规定减免产教融合型企业一定比例的附加税,培育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由行业协会和企业提出专业设置和培养要求,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契合区域经济的产业需求,从而提升对口就业率。推动中职校打造一批高水平校内外实训基地,发挥职校办学优势,积极开展企业员工培训、社会转岗人员培训和农民工技能培训,主动参与社区服务,扩大中职校的社会影响力,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总之,提升中职教育的吸引力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特别是大幅提高技能型劳动者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同时深化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改革,练好“内功”,提高中职校办学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使得职业教育这一类型教育深受国民崇尚。

参考文献:

[1]梁桂.社会学视角下的中等职业教育问题分析及建议[J].广西教育,2017(34).

[2]庄西真.社会分层和流动与职业教育发展[J].职教通讯,2005(2):10-12,27.

[3]石伟平,唐智彬.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9(Z1).

编辑 司 楠

猜你喜欢

吸引力职校职业
吸引力1
吸引力2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职校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职业学校名师的界定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跟踪导练(三)4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