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学科的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03-28冯巧婷
冯巧婷
[摘 要] 地方高校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学科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并研究改善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发展现状的途径,旨在探寻在目前大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培养音乐人才,使学生具备创新的思考能力和全面的实践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对音乐专业领域人才的需求标准。
[关 键 词]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学科;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7-0106-02
中国的高等音乐教育自1919年受到新文化思潮的影响开始发展,但由于一系列社会变动和文化变迁因素,一直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吸收了国外的教育模式后,才逐渐发展出我国现有的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自此,全国各大城市先后建立音乐学院,高等师范院校也相继成立了音乐系,高等音乐教育开始在全国大面积展开。
然而,随着高等音乐教育的大量开展,一些与之相关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许多教育者也提出了对高校音乐教育进行改革的呼声,如王建朝(2019)探讨音乐教育的区域性改革问题;龚永红(2014)从哲学角度对音乐教育的专业课程进行分析;赵飞和马菁宏(2013)根据学生比赛剖析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建议等。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对高校的音乐教育进行分析,并提出不同的个人理解和看法。本文将根据现有文献资料,结合笔者个人的实际教学经验,对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及问题进行探讨,并从学科建设、课程体制和学习方式等方面提出建议,希望能提供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未来发展的参考。
一、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学科的发展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的高等音樂教育发展迅速,各高校也对音乐教育越发重视,但地方院校由于所处环境、资源等原因,其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从教育环境、师资团队和学生认知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育环境
要使音乐教育能在高校顺利开展并有效实施,完善的教育环境是十分重要的,这个教育环境主要针对教学设施和课程设置。以教学设施来说,目前许多地方高校都存在设备缺乏的问题,无法提供在音乐教育中重要的多媒体、钢琴、演奏场地等设施给师生进行实践,因此很多时候教学流于形式,甚至变成纸上谈兵,使教学开展受到影响,阻碍音乐教育的发展。
课程设置方式会影响音乐教育的实施成效,但在地方高校现行的音乐教育制度多半缺乏弹性:课程安排固定而统一,学生基本上只能修习固定的必选课,较少自主地选择选修课程;教师需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教授课程,除了个别专业小课外,不能根据学生状况分梯次、分阶段地因材施教,因此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容易造成其积极性的缺乏。
(二)师资团队
师资团队的完善是音乐教育发展的另一项重要要素,而使师资团队发挥作用,除了需要教师具备高素质的音乐文化素养及能力以外,还需要给予教师在教学上一定的空间,这两项是目前地方高校比较需要加强的部分。
以教师能力来说,地方高校音乐教师的师资力量是较为薄弱的,许多教师的学习背景和专业经历不足,专业基础不够扎实,无法提供学生足够的音乐知识和创新思维,甚至会影响教学态度,这会造成教学质量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需求不能兼顾。
而在教学空间方面,目前地方高校的音乐教育环境比较保守,并没有给予教师弹性的发挥空间,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加上教师本身所接受的教育模式,会使其自然地将其固有的知识方式重复运用在教学中,如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僵化传授学生音乐理论知识,较少,甚至没有与学生的互动,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长此以往不利于音乐教育的发展。
(三)学生认知
地方院校所招收的音乐学生来源很广,但基本上都是进入大学前自己在外找老师学习,甚至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高中时才在培训机构学习音乐专业技能,经过几年的训练,高中毕业后通过艺考或校考成绩考进各省市的音乐学院/系。这种情况会造成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大,有些学生的音乐素养较好,但却有另一部分学生因学习时间较短,其培养亦是针对“如何有效考进高校”,除了音乐专业基础比较薄弱以外,对音乐的全面认知和基本素养也较缺乏。对于教师来说,学生之间的差异导致教学时学生素质不一,有些学生无法跟上进度,但又有部分学生认为课程内容过于简单。
此外,许多地方高校的学生因为专业能力是速成的,本身对音乐认知不多,亦没有对其产生很高的兴趣,因此在面对音乐和自己未来的方向规划时都十分迷茫。这种情况下,若同侪大多都是这种想法,加上没有使其足够感兴趣的课程,学习氛围就很难养成,学生的积极性低,音乐课程,尤其是集体音乐课程就难以开展,发挥功效。
二、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学科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
地方高校要更好地推进音乐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尽可能地完善其教育体系,让音乐教育发挥作用。针对上述几个音乐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各校状况,从学科系统、课程设置、学术氛围三方面思考,进行改革与建设。
(一)加强学科建设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才市场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对专业型、技能型的人才需求量倍增。如前所述,以目前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教育来说,绝大多数高校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理论知识,但在实践操作方面却相对缺乏。因此,如何完善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成为学科发展过程中的重点。
在这方面的建设,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几个方式進行加强:(1)在有限的经费中,尽可能完善校内实践场地,如音乐厅、排练厅等,使学生有足够的场地进行实践学习;(2)搭建相关的实践教学平台,使实践课程教学系统化,学生通过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3)利用校企合作的短期实习让学生真正体验社会工作,强化其职业能力,累积更多的实践经验,从而为日后的工作提供更为宽阔的道路。
(二)调整课程体制
音乐专业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更重视实践性的应用能力,因此在整个音乐专业课程的进一步改革中,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能力培养,这可从课程结构和课程目标进行探讨。从课程结构来说,首先,可以在学分制的基础上,采取多元化的培养模式,让学生接触不同的专业,使其在提高音乐专业能力的同时,也拓宽全面的知识层面。例如主修音乐学的学生可以同时选择修习教育学课程,在考核合格后,颁发其双学位证书;其次,按照地方对高校音乐人才培养的标准对核心课程及知识进行梳理,在完善主干课程架构的前提下,按合适性开设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来学习,帮助其更好地提升个人能力。
从课程目标来说,由于目前就业市场更为重视应用型人才,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在的教育发展和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为教学的新目标。要达成这个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提高学生的个人演奏水平、了解音乐理论知识以外,还必须加强学生对理论和实践的双向性认识,使其具备“全面展现个人能力、有效组织和策划音乐活动”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教学和微课的使用是帮助教师和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综合能力的方式。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而要塑造好的学习氛围其中的关键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在目前音乐教育设计中,通常是按照既有的思维惯性,以“个人化、单向式”开展“教”和“学”,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音乐知识的学习状态,缺乏主动性的学习思维,这种情形除了削弱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也会降低其学习动机。因此,适当调整课程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要打破这个现状可以从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基于合作产出的建构式教学(Constructivism)①模式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五方面所架构起来的结构模式,该模式下的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教学模式环境下,教师掌控课程的进行,适时地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讨论、互动,使其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拓展自身的学习经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逐渐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也是增进学术氛围的方式。这方面的交流包括学院加强与国内外各高校间的学术活动,借此让教师和学生了解其他高校学生的学习状况;学院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音乐会和专家讲座等活动,使学生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启发对音乐的诠释和表现;要求学生参与校外的各种比赛和音乐节,增强其实践能力等。借由这些学术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并磨炼其全面思考的能力。
三、结语
地方高校是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区域发展的主要场所单位,因此如何强化其功能,使地方高校能够发挥自身优势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分析了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学科的发展问题:教育环境、师资团队和学生认知,并从学科系统、课程设置、学术氛围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调整方式,立足实践,依据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功能和目标进行完善,希望能为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全面提升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建朝.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探索[J].中国音乐教育,2019(1):33-36.
[2]龚永红.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技能课程改革思辨:实践性音乐教育哲学之维[J].中国音乐,2014(3):153-155,178.
[3]赵飞,马菁宏.高师音乐教育改革之我见:以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基本功大赛为视角[J].高教探索,2013(3):95-98.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