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构建分析
2020-03-28张晓黎
张晓黎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沉淀的精华,它对我们现代生活依然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仍然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教学任务之一,但是很多学校对此重视不够,导致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出现很多社会问题。为了培养时代新人,造就一支思想过硬的人才队伍,在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都应该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其成为学生三观建立的基础,使学生在获得丰富知识的同时,也能得到人格的滋养和培育,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围绕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构建进行分析和论证。
[关 键 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课程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7-0088-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文化基础,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内容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生活极其丰富,但是精神生活、精神世界构建是匮乏的,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教育也是不足的,导致各类社会问题频繁,这让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在教学领域长期以应试教育思想为指引的各类学校中是缺乏的。随着国家不断地鼓励和倡导,随着相关问题不断重复上演,让我们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各大学校开始着手构建相关的校本课程,本文就此展开相关的论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积淀的精华,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是我们获得幸福生活的精神基础。学校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既要接受理论性的知识教育,也要接受道德文化的熏陶,才能成长为一个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栋梁之材。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前学校教育更加注重的是知识的输出和接受,结果培养出很多智高低能儿,让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这当然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国家开始倡导“立德树人”的新型教育理念,防止相关悲剧和不良社会现象的发生。德育中的重要内容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我们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给学生回答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应该怎样做人的重要问题,使学生在三观尚未形成时,便有良好的道德内容作支撑,会更加有利于学生成长,也更加有利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正因为如此,学校必须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完成学校育人的使命。
二、学校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中的問题
校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学生需要为主要指向,以教师自主为操作手段,以学校特色发展为个性平台。校本课程不是一般的兴趣课、活动课,或者原有课程的点缀,它是立足于学校的、学生的、教师的实实在在的课程体系。校本课程在20世纪70年代的英、美等发达国家开始推行并受到广泛重视。构建校本课程,其意义不仅在于改革自上而下的长周期课程开发和教育模式,使课程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以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使课程多层次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
我国校本课程的建设虽然已经展开,但是现在的校本课程体系存在许多问题。
(一)教学内容精确度不高及形式单一
许多学校都在探索和尝试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校本课程,课程内容多以文言古诗为主,但在翻译过程中存在内容不准确的问题。许多教师在翻阅有限的资料后就下了结论,或有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翻译,导致出现翻译不准确、不注重实质教学效果等问题,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掌握,使学生难以领悟古文的深刻内涵,制约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纵观各大院校,在开展相关教学时,存在形式单一,甚至流于形式,不注重实际教学效果的问题。许多学校以班会为载体,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活动时,只允许学生读古文,教师只做简单的翻译即可,形式单调而且不够深入,很难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二)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学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合理的教学体系,也没有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课程体系。很多教师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中,受到教学时间及学分的约束,仅在其他的相关教学课程中穿插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但是不能准确地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内涵,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有些学校编写本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教学校本,只是作为宣读材料进行分发,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学。承接相应教学任务的教师也是在自己授课中穿插一部分相关的教学内容,不会占用太多的学时,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且学生由于没有得到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讲解,不能真正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无法培养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理念,很难通过学习对其道德情操的形成产生相应的引导作用,甚至让有些学生对此方面的内容产生误解,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
(三)教学评估中的问题
教学评估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成效的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在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同样存在的问题还有其教学评价问题。综观许多学校的做法,仍是以考代教,这种教学评价方式偏重于门槛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行为、道德、学习等方面的影响只是通过简单的分数来判定,只会加深应试教育观念,不能起到德育约束的作用,造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严重偏差。
三、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是教学的核心和基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构建的核心力量,只有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水平,才能更好地开展相关的构建工作。此项工作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学校要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提高教师相关的职业技能。学校可以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到校开展相关构建工作的职业培训,提高教师对此项工作的认识,提升他们相应的工作能力;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到其他学校进行考察和学习,让教师在实际中感知构建相关工作的步骤方法,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平。同时学校可以开展相关的技能比武,让教师高度重视此项教学任务,形成相应的教学氛围。与此同时,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课程交流研讨活动,提高构建成效。
(二)合理设计构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开展德育的重要教学内容,学校和教师都要高度重视这项教学课程构建以及教学实践工作,合理的设计构建就是这项课程开展的基础。首先,选择合适的教学目标,它是开展教学的基础。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教育能够取得怎样的教学效果,这是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学校可以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生特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以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可以适当地进行扩展,比如可以加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有效能力等,但是在这样的目标确立时,一定要注意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始终是构建校本课程的核心目标,其他目标是为核心目标服务的。其次,选择合适的校本内容。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构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构建,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能力,追求高大上的教学内容,这样是不可取的。比如小学在校本构建中,学校校本内容就可以将《三字经》《千字文》古诗等内容融入其中,还可以将成语故事作为此项教学课程内容的扩展添加到课本教学内容中,让学生能在简单的内容中掌握深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受到相应的文化熏陶,获得相应的道德精神和力量。再比如构建初中教学内容时,就可以加一些难度较大的文言文内容,将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热点内容以及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解读等融入校本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在分析和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再如编写高中相关教材时,就可以将篇幅较长的文言文融入其中,还可以将古玩字画欣赏等作为编写教材的内容,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和道德修养,还可以提高学生相应的阅读能力。大学阶段,可以将阴阳五行等中国哲学思想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可以将天文历法、饮食养生等内容编写进来,通过相关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中国传统的思维观念。学校要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挑选适合本校学生的内容作为教学基础,还可以结合当地的一些文化内容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作为校本编写内容。在此过程中,相应的教师要加强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研究,围绕统一的教学目标,开展内容的甄选工作。最后,教学定位要准确。不论是学校还是相关教师,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活动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它是独立于其他科目的一个教学内容,必须有相应的课时和学分作为教学体系的支撑,不能将其看作一种其他学科教学的附属品,这样是起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的。在构建时,要将相应的教学课时、最后的学习学分等内容统一确定下来,这样有利于传统文化校本构建工作顺利进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系统有层次地推进展开。
(三)合理的教学设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构建处于一种探索阶段,很多教师对这个领域可以说是知之甚少或者说是相关知识内容不够系統,教学经验缺乏,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教师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前,应该进行充分的备课、合理的教学设计,这样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在课程设计时,应该围绕教学目标,以校本教学内容为基础,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扩展工作,如果教材中有大量的文言文,文言文解读也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讲解和阅读,体会、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丰富相关的教学形式,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这样有利于学生接受相关知识。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巧用网络资源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活动,还可以利用设问、情景设计、小组学习等教学技能完善教学课程内容设置,让学生能融入教学环境,让教学效果更加突出,彰显其教学意义。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让教学效果呈现丰富化、多彩化,让学生能更好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构建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作,教师要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全局化、立体化的思考,让教学内容的设计能够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而提高构建的实效性。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学校要高度重视,把建设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作为教学的基础工作,把重点工作放在管理上,只有做好这一环节,才能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关丽霞,何双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的意义[J].当代教研论丛,2019(12):1-5.
[2]龚智发.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J].教育科学论坛,2020(3):78-80.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