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孔子“知天命”的人生观

2020-03-28聂佳

青年生活 2020年6期
关键词:人生观孔子

聂佳

摘要: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经对于君子问题提出了要“ 知天命”,“ 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的论点。 而且知天命不仅仅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特点,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孔子的天命观重点在于掌握其内涵精髓,不断修身以达到至善和使天下回归正道等。他在《 论语》 中说:“ 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一生经历曲折,其人生哲理都凝练在其中,不仅在古代社会影响深远,也对现代社会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孔子;知天命;人生观

一、孔子人生观的内涵解释

(一)各家对孔子名言的不同理解

孔子所述的《论语》一书一般认为是传统文化经典中比较容易读懂的,其实不然。以孔子那段对人生观理解的名言为例,当代名家的理解就各有己见。

论语记载,孔子的人生观主要精炼在此句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其中理解上的分歧主要在于孔子对人生不同阶段的划分中。而其中的重点又体现为对“知天命”重要性的理解上。

在《新编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对这段话的理解以“知天命”为分界,以为“‘知天命者,即知客观限制之领域是也。[8]”。在其中非常明显的便是作者对于“知天命”这一观点的作用分析,他将其视为人在一生中的分界线,是人真正成熟、分清主客之别的标志。此重要性不言而喻。

另一其《中国哲学史新编》的看法略有不同,可以这样认为:起初的几句话都是孔子对于人的一生成长历程中几个精神飞跃的阶段概括文章,更加侧重于心灵上的交会与成长。因此翻译中讲“知天命”就是明晰一方面天命决定自然界的变化和人的生死祸福,另一方面人的道德品质取决于人自身的努力,与天命完全无关。[9]这不仅符合了孔子一贯奉行的鬼神观,也表明了孔子重视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这一观点也认为“知天命”有其在人生中的阶段性意义,但在精神方面也与人生其他阶段同等重要。

(二)孔子人生观的内涵解释

1.不同解释存在的合理性

显然,对于孔子所言,各种不同的解释层出不穷,但无法判定谁的理解更为确切,更能领悟孔子之意。又由于《论语》是由语录组成的,孔子所言更多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对其弟子讲述的。所以说不同解释的存在也是有其合理性的。

2.不同解释出现的必然性

其实,我们可以想象,不仅是《论语》,任何一部其他历史文献的原貌都无法完美的绝对重现在后世面前。因为古代的作品与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绝不仅仅是书面的艺术品,而更多带来的是特定时代的具体背景。这更直观的告诉我们,对于《论语》这一类传统经典的不同理解完全是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不同解释出现有其必然性。

二、孔子人生观的具体表现

(一)志于学

孔子在人生观中第一句指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学”是要学道理,“志”是要有志向。这种志向不仅仅是现代所讲的对于自身的目标定位,更多的是讲一种“追求”、一种“意志”、一种坚定不移的“精神”。

古代对于学习的标准要求相当苛刻,尤其是孔子对其滋生的的道德准则和伦理纲常要求更是极高。因此孔子强调重视修身,体现在《大学》中讲修身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方面。而且在具体表现上,从“毋自欺”到“慎其独”;从“切磋琢磨”到“有斐君子”;从“自明”到“日新”无不在揭示道德不断升华的境界。因此,做事时的境界不应该只是单纯停留在自身的发展,而应胸怀天下,在修身的基础上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人心向善,这也正是“志于学”的真正目的。

(二)立身于世

孔子讲:“三十而立”。在其人生的壮年时期,也将其作为人生中的成就时期,这个阶段他创建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向着思想家的目标迈进;同时重视道德教化,开始办学传授学生,向着教育家的目标走去;又倡导推崇先古圣王所行之王道,即“内圣外王”之道,希望君上能作为“圣人”指导社会走向和谐,向着改革家的方向努力。

因此,孔子講“三十而立”,更多的是来定下目标激励自己,是他找到了立身于这个世间他想要完成的事情。在《论语》中曾记载,子路问政,孔子说:“先之,劳之。”“先之”的意思是要以身作则,要修身;“劳之”即要不知疲倦的关爱百姓,体谅民生疾苦。这种对自身定位精确,想要循序渐进改变世界的生活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三)明智不惑

孔子说:“四十而不惑”,这是在其人生目标的确立下进一步想要做出努力的阶段。这个阶段他的主要目标是力图恢复周礼,欲兴圣王之道,“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讲孔子明智,主要是讲孔子道心坚定,常常做到别人所不能轻易做到的事情,坚持别人无法坚持的事情,“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四)知顺天命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要安于义命。他说君子“畏天命”,故“居易以俟命”,反之,“小人不知而不畏”,故“行险以侥幸”,所以他认为作为君子,应该有预测和判断未来发展的能力,尽可能避免灾难的发生。

于是,在孔子的人生经历中,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希望能够弘扬所述的“道”。孔子在五十一岁至六十八岁的十八年间,或仕鲁,由中都宰、司空至大司寇摄相事;或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楚、叶之间,历尽艰辛。[10]但他始终坚持“寓意于行”,是在针对当时的“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看法,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因此,我们才认为孔子对顺应天命的观点不仅仅是看重并且在执行过程中也是非常的坚决。

(五)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孔子的一生中,他最后的经历是返回鲁国时,那时的孔子已经六十八岁了,又致力于整理诗书礼乐和教育。这时一切行为都是可以解释为能够从心所欲,又自然而然的不越“仁礼”以及孔子奉行的天命,并且这一时期的孔子也是处在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最为多样的阶段。

三、孔子人生观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一)道德建设中重视伦理教化和百姓精神生活

从社会背景层面上来看,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因此他主张“志于道”,就是在少年时期就要树立爱学习,尤其是学习丰富精神生活。

对于我们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来看,对物质生活和道德生活的追求都是正常的、重要的。在现今的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思想中,要达成的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就是实现中国梦。而且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在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思想中提到的“为政以德”、“克己复礼”、“天下大同”等政治思想和为人处世的态度原则,都是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这些独特的思想渊源赋予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为中華民族繁荣自身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这种精神上的支持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

(二)政治建设中要恪守“礼”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值春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因此他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法,主张“为国以礼”,即用礼治国。

因此,孔子最重要的是讲“三十而立”和“知天命”,一方面,孔子既强调等级关系和礼仪规范,这是当时时代下孔子认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必须要理解、要去做的东西;另一方面也提倡避免等级之间的矛盾和对立,顺应天命,也顺应社会时代发展的趋势以及提倡上下通融,顺应社会、国家、家庭发展的方方面面,使之上下同心、相互协调。而在现阶段,我们现在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方面讲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善于将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敬德保民”、“崇德向善”的优秀思想和精神贯彻下去。[11]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这些具有很强价值意义的优秀精神品质,可以从中好好的汲取营养。

(三)提倡积极进取与求实务实相结合

孔子主张“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体现在学习的方式上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看问题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就算是没有人管教,没有具体的惩罚机制也没有具体的道德要求,也总能做到从自己的本心出发。

而孔子的一生即便不得志,也从未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矛盾,而是认定自己的道路,头也不回的大步向前。这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也正是我们今天所需要大力倡导的。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需要我们这种有求实务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进取精神。

参考文献:

[1]四书五经[M].长沙;岳麓书社,2006.

[2]国学备览(二)[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汉书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2.

[5]何晏.论语集解[M].宋刊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6]韩愈,李翱.论语笔解[M].(四库全书版,许勃本).

[7]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8]劳思光.《新编哲学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冯友兰.《中国哲学是新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0]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9.

[11]习近平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强调: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N].人民日报,2016-05-18.

猜你喜欢

人生观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人生观(一)
浅析隐性课程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
从一分钱到一元钱的思考
心理学视阈下的高职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实践研究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孔子在哪儿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