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币跨境流动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2020-03-28张毅黄卫平

现代管理科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风险管理商业银行

张毅 黄卫平

摘要:人民币跨境流动促进了贸易投资便利化,进一步提升了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推动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另一方面,人民币跨境流动也使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多种类的经营风险,增加了其风险管理的难度。文章从多个层面对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风险进行分析探讨,并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相关应对策略。

关键词:人民币跨境流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 引言

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环,我国于2009年以上海等5个境内城市为试点,正式启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十年以来,人民币跨境流动的规模、范围和业务领域得到快速扩展。人民币跨境流动一方面促进了国际贸易便利化,进一步提升了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推动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另一方面,人民币跨境流动在加快我国商业银行扩展业务经营范围和业务领域的同时,还使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多种类的风险,大大增加了其风险管理的难度,也提高了我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二、 人民币跨境流动的现状与意义

1. 人民币跨境流动的现状。目前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巨大,美国、欧盟等西方国家经济复苏乏力,国际贸易摩擦升级,都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等主要国际货币在为全球提供流动性的同时难以兼顾币值的稳定,汇率风险不断累积。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通过签订本币互换协议,为双边贸易和投资提供流动性保障。而作为世界第一大贸易体,中国仍然保持了中高速的经济增速,对境外投资主体的吸引力增强。2016年底,随着人民币正式成为SDR(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的基础货币之一,其在国际经济领域中作为国际结算、贸易计价、国际投资融资、国际储备的功能进一步加强。以此为契机,已经先后有38个国家或地区的中央银行,与我国达成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人民币跨境流动的规模得到了大幅提升。据统计,2018年我国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已经高达15.85万亿元,同比增长43%。

另一方面,人民币跨境使用的范围也不断扩展。除了企业经常项目(贸易支付、结算等)之外,对境内个人经常项目(留学、旅游等)的人民币跨境业务也由试点陆续扩展至全国。而且随着资本项目下的跨境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放开,从2010年开始,双边直接投资(ODI、FDI)、境外人民币放款、跨国企业人民币资金池等人民币跨境业务陆续开始试点。另外,通过审核合格的境内、外投资机构(RQDII、RQFII)也可以通过存托凭证(DR)等形式进入对方资本市场从事投资业务。可以预见,未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人民币跨境流动将更为常态化。

2. 人民币跨境流动的意义。随着人民币在经常项目、跨境直接投资、跨境融资、跨境证券投融资等领域的相关政策框架持续优化,境外主体投资中国境内金融市场的需求日益强烈,持有人民币的规模也逐步增加,人民币跨境流动成为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人民币跨境流动也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推手。各类相关业务的开展,有利于我国企业和境内外投资者拓宽投融资渠道和资金规模、降低汇率波动的损失风险,对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是有力的巩固和提升。同时人民币跨境流动也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和金融机构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以及管理水平的快速提升,则增强了人民币金融资产的吸引力,对人民币国际化起到催化作用。

“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作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人民币跨境流动对于这一战略的推进和落实也有着重要意义。2018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民币跨境结算超过2万亿元。与域内21国家的中央银行开展了双边货币合作,合作形式从双边本币互换、人民币清算安排到货币直接交易、货币区域交易等等,有效推动了我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在促进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人民币的区域性货币地位。

三、 人民币跨境流动中的商业银行风险

人民币跨境流动无疑将直接带动商业银行各项相关业务的发展。但是,人民币跨境业务一方面会增加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复杂程度,另一方面其潜在风险也会通过跨境业务传导给商业银行。除此之外,人民币跨境流动还将使商业银行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并通过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降低其风险防范能力。

1. 信用风险。商业银行在办理跨境人民币业务时,由于跨境人民币业务同时涉及境内企业、境外企业、境内代理行、港澳清算行、境外参加行等多方交易主体,各个交易主体之间委托——代理关系错综复杂,这对商业银行的信息搜集能力和交易成本控制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与外资银行相比较为落后,很难在事前及時、全面地获取多重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客户资信程度、经营现状、财务情况等信息,无法对信息进行实时跟踪、监控和管理,因而无法解决进出口方银行与进出口商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只能对交易进行“事后调查”,而这种“事后调查”的参与模式阻碍了双重委托代理关系中信用信息的传递,银行信用风险随之加大。

跨境人民币融资业务由于客户资质审核机制尚未完善,套利融资和假贸易、真融资等案例屡有发生,其带来的道德风险以及信用违约风险亟须加以关注。具体而言,跨境人民币融资业务主要表现为资金挪用风险和客户欺诈风险。个别企业会假借贸易融资将境外低成本资金融入境内,挪作他用,如投资于房地产、股市等高风险领域,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极易产生信用风险。更有甚者,由于跨境人民币流动涉及境内外多个经济主体,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还面临欺诈风险,即客户以伪造合同、单据和信用证等方式制造虚假贸易交易以骗取资金的风险,这类风险往往出现在远期信用证开立及其项下押汇等业务。

2. 市场风险。进出口企业是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交易主体。而与国内生产企业相比,这类企业往往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这些风险将通过贸易和金融传导机制,波及到商业银行。如价格风险:跨境人民币融资业务的第一还款来源是进出口企业的贸易应收款项。一旦发生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情况,那些以大宗商品作为抵押物的融资产品将会面临价格风险和资金融通风险。则商业银行也会随之增加贷款逾期支付甚至无法偿还的风险。除了价格波动风险,汇兑损失也是企业开展国际业务时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由于涉及到外币,一旦发生汇率大幅波动的情况,将进一步增加企业的汇兑损失,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及信贷市场需求。若汇率波动引起出口商成本增加,利润空间下滑,为这些出口商提供融资业务的银行将会面临市场风险损失。

首先,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基本完成。而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业务多集中在境内市场,因此与新的人民币利率定价机制仍需较长时期的适应和磨合。其次,在离岸金融市场,影响人民币利率形成和定价的因素将更为多样复杂。从事境外业务的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大的人民币利率风险市场风险。再次,由于境外金融产品价格受国际资本市场的影响,其价格波动幅度和频率都远高于境内。因此,人民币跨境业务带来的一些金融创新产品,也将使商业银行承受比境内金融衍生品市场更大的汇率及利率风险。

3. 操作风险。跨境人民币业务涵盖诸多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在操作过程中都有可能产生操作风险。例如:按照规定,在跨境人民币融资业务中,商业银行应对有关单证进行严格的技术性审查。但是,在相关规定和国际惯例繁杂、审查人员理解存在偏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单证审核过程中的操作风险在跨境人民币业务中发生的可能性很高。另外,边境贸易在我国国际贸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一些国家在结算、清算、汇率机制、资金监管和政府协同等方面差异显著.对业务人员的操作水平要求较高。因此业务人员在处理相关的业务时,很容易产生操作失误,危及银行资金安全。

另一方面,跨境人民币业务发生在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层面,而操作风险管控部门则是属于银行内部稽核部门,业务监管手段也相对单一且大多都是事后监督。由此造成操作风险监控环节滞后的情况,加之银行经营行为通常有短期化特征,在利益政策的激励下,商业银行往往在处理跨境人民币业务中更注重追求规模、利润和效率,降低对业务合规性审核和办理标准等,都是操作风险产生的诱发因素。

4. 同业竞争风险与政策、法律风险。企业占有更高市场份额的有效途径是依赖差异化和创新化战略开拓市场资源。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比较优势和金融创新。尽管外资银行在华子公司的规模与国有、股份制银行相比要小得多,但是在业务经验、服务效率和创新理念方面,外资银行显然更有竞争力。如德意志银行、渣打、汇丰等外资金融机构,则运用贸易融资途径延伸服务,开展高端理财产品,实行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同时,广泛的海外网点布局也是外资银行的一大优势。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摩根大通等外资银行网点布局遍布全球,在开展人民币跨境业务时,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一些没有中资银行网点布局的地区。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商业银行在跨境人民币业务中普遍存在经营模式相近、服务项目重叠等现象。而中资银行在跨境人民币业务中的同质化竞争现象,不仅不利于盈利能力的提升和市场业务的拓展,长期内甚至将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创新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跨境业务的合作主体以亚太地区为主,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限,且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多变,政党更替、社会阶层、宗教信仰等各类因素都会对经济政策产生影响,加之自身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政治的波动性,发生政策和法律风险的可能性远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此外,随着我国与非洲和拉丁美洲经贸往来的日益密切,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这种多元化地区布局,对商业银行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中的政策和法律规范要求更高,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大的国际性风险。

三、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应对策略

从上文的分析可知,人民币跨境流动的快速增长,使我国商业银行在涉外业务方面将面对更多的风险。对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预警和管理机制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是对我国金融体系风险防范能力的促进和推动。针对这些情况,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对。

1. 前置风险管理环节,加强集中监管力度。我国商业银行对于风险的管理大多数实施的是风险的分散管理,即不同类型的风险由不同的部门负责,这种分散化的管理方式必然会带来风险管理的职责分散,加之有关欺诈的信息无法及时共享,风险出现了向多个业务渠道扩散的趋势。另外,由于大多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是在不同时期、不同部门根据自身核心业务的风险管理需求建立的,拥有独立的案件管理设施、数据存储设备和风险评级指标等,因此即使是同一银行内部的各系统之间也会缺乏必要的衔接和互补,无法实现信息的共享和整合,带来大量的冗余数据和高额的管理费用以及数据整合成本。分散化管理模式不仅使银行无法利用各业务条线预警信息及时发现风险隐患,还会加重银行财务负担,带来信息利用效率低以及高额的投资、管理费用之间的不匹配。

与此同时,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对跨境人民币业务采取事后监督,而事后监督制度最大的缺陷在于难以发挥主动监督的作用。因此,商业银行只有将风险管理体制进行纵向结构调整和横向集中整合。针对跨境人民币业务的特殊性,成立专门的风险监管部门并对其设定较高的业务介入权限,在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将监管环节前移并贯穿整个业务过程以加强对业务的实时监测。才能落实风险管理的业务中心化,将风险监测点前置到事前、事中监管环节。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还应提高对风险的预测能力,针对跨境人民币业务构建预警机制,最大程度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在具体实践中,商业银行应根据具体业务,选取具有广泛性、互补性、针对性、规范性、灵敏性和可操作性的指标,构建指标体系、确定指标阈值和权重,并在此基础之上估测指标数值、判断风险级别,并发出预警信号。以便业务部门加强风险防范,最大限度降低商业银行在人民币跨境业务中的风险损失。

2. 提高中资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竞争力。面对外资银行的同业竞争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应在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培训,降低操作风险的同时,充分把握境内外客户的特征,增加信息搜集方面的投入,提高宣傳力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既要巩固和稳定现有客户,又要不断开发新的客户群体。同时利用人民币本币的自身业务优势,开展金融服务创新,积极开拓境外金融市场和服务项目。例如:

(1)巩固货物结算业务,努力提高出口结算的比例;应加强人民币清算网络建设,提高清算渠道的运行效率,提高对资金的统筹运用能力。增加境外重点区域(港澳、东南亚国家)等设立分支部门。设立“境外参与行”扩大结算规模,开辟国际市场。

(2)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开发资本与金融项目下的新型业务。

(3)随着客户对于人民币跨境金融服务需求的复杂程度的逐步提升,汇率波动将增加人民币汇率避险工具的需求,商业银行可以大力开发人民币资金交易类产品及衍生产品等。

(4)利用电子结算平台优势,以物流、资金流为引导,整合供应链上的信息流,通过境内外分行联动,进行人民币供应链贸易融资金融创新。在具体操作上:①用“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代替单个产品、单笔交易的金融服务;②利用全球贸易链提供全程金融服务,而非单一的跨境贸易服务;③用以全球供应链为主题的融资金融服务代替对单个企业的金融服务。

3. 从顶层设计强化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我国政府和监管部门应进一步从顶层设计强化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尤其是加强政策的执行力度。首先,当前我国中央銀行对跨境资金收入状况的监管为事后监督,不对单笔交易进行事前审批;其次,监管主体将审核权下放到银行柜台,而银行是否认真履职无法保证;此外,跨境人民币交易涉及机构众多,各机构很难实现联合监管。随着人民币跨境流动规模扩大,机构监管方式暴露出诸多问题。因此,随着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综合化的发展,很有必要改变金融监管模式,强化功能监管。其次,充分发挥宏观审慎监管对于金融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作用。将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纳入评价体系,进行全方位的检测、评估。通过健全商业银行的业务规范和合规审查制度,充分发挥商业银行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的第一线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创建国际联合监管机制。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风险也日趋国际化,发源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的金融风险,很有可能迅速蔓延。因此,单一国家独立的金融监管部门没有能力对本国可能发生的所有金融风险加以全方位的监管。为了解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信息不对称、监管政策不匹配等问题,本文建议通过国际协商等途径,重构一种国际金融市场监管系统,在母国的监管机构为监管主体的条件下,辅之以东道国的配套监管,以便及时交换信息、统一标准,通过加强合作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 廖曦.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的影响[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94-96.

[2] 张晓朴,边卫红,刘丽娜.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J].金融博览,2015,(9):32-33.

[3] 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跨境办课题组.人民币跨境流动管理研究[J].时代金融,2017,(9):308-311.

[4]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从小康走向富裕”(项目号:14JPJ010)。

作者简介:张毅(1973-),男,汉族,河南洛阳市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生,研究方向:国际金融、国际贸易;黄卫平(1951-),男,满族,北京市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方向:世界经济、中国改革与开放。

收稿日期:2019-11-17。

猜你喜欢

风险管理商业银行
住房公积金风险管理信息化审计探讨
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2019年农商行竞争力评价报告摘要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养老保险精算的分析与风险管理的研究
养老保险精算的分析与风险管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