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滨夜话

2020-03-28王一尘

美文 2020年6期
关键词:官僚诗歌教育

王一尘

“呜呼!吾辈进退不苟,生死唯命,务请尚方宝剑斩彼元凶,头悬国门,以儆天下墨吏!”康熙三十六年,一个书生纠集四百余名落榜举人,抬着财神拥入南京贡院,撒了他一城揭帖,搅了他一个四脚朝天。

书生叫邬思道,才华冠绝,行文锋锐。南京春闱,红榜无名。

毕竟邬思道只是被历史选择出面的那一个,如若非他,历史还可以选择更多的“邬思道”。而逼得他不得不翻脸的,是清朝腐朽的教育制度——八股取士。它死板木讷,但也精密详尽。我甚至难以想出还有什么制度能在当时与这个没落的封建王朝相契得严丝合缝。 事实上呢,当时清朝的庞大的官僚体系营生出遍地的朋党,在封建制度摇摇欲坠之时,这群官僚不可避免地膨胀、壮大,在王朝中生根。出于政治需要,必通过这不公开不透明的八股取士制度扶植本族后代,出于经济需要,收贿敛财,扶植傀儡,如每年科考,从各路考生手中刮取数万两银子。这些考生中的大多数,无可避免地加入他们的官僚体系,使之愈加壮大。清朝的官僚体系的大部头都以这种方式趔趄着。所以在清朝抄家高官时,一个人背后就是宛如沙漠植物根部的错综的庞大体系。 杀不净,斩不绝,留一脉,生一丛。 科举,这个看似稳妥的体制背后尽是埋葬清朝的剧毒。

清朝输在哪?沿用前人成功探索出的体制有什么错?怎么会最终导致封建官僚政体的消亡?

清朝只看到当下需求——如何给这个“老者”续命,能多活一天算是一天。而没有想未来之势——怎样让这个老者“返老还童”,带动岌岌可危的清朝重新焕发生命力。这好比衣服,先朝的科举制度大都是根据自己的国情量身定制,适用范围仅限于前朝。而清朝,是诞生于前朝的覆灭。若一个人胖了,依然穿着旧衣服,穿下是能穿下,但合不合身就要另讲。毕竟过紧的衣服穿久了,扣子崩开只是早晚的事。清朝,连再做一件更合身的衣裳的意识都不具有,依然让腐朽的旧科举拴着整个王朝的书生学子。直到近代,这件衣服终于爆成破布——人才匮乏、民众愚昧、国力衰弱,赤身裸体的清朝只能被一刀一刀地往下剜肉。清朝真正所需要的,不是这件不合身的衣裳——八股制,而是合身的那件——改革体制,汲取更为先进全面的西方教育的优势,结合国情,为己所用。

民国,则更善于为自己缝制合适的衣裳。它在风口浪尖中诞生,各路江海奔涌呼啸成这一潭源头活水。它“活”,就活在它的常新:教育方面大刀阔斧的改革使民国的学风教风焕然一新。以蔡元培先生为例,“大学要摆脱官场习气,具备自由的品格”“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政治上,京师大学堂萎靡之风肃清,北平成为民主科学阵地,爱国政治运动的大潮层浪相叠,潮水洒到越来越多国人身上,更多国人随其勇赴民族救亡之路,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学术上,宛若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各路观念冲击碰撞,思想火光熊熊燃烧,学者及著作以高质高量的形式涌现,学术花园百花繁密。“沟通文理,废科设系,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教育是求远效的,着眼于未来,其效果不可能在短期内表现出来,所以讲‘百年树人”,蔡先生敏锐察觉出教育的长远性,以他为代表的具有高瞻远瞩的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们,共同创立了学习、学术并举的近代教育体制,育人、育才,进一步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发展,且看:文士辈出,思想解放促时代文化研究冉冉上升;科学不泯,理学人才作中国科技飞跃中坚铁臂。

追溯千年,宋初与宋中,各地书院盛行,书院的独特教育宗旨自觉与官学划出一道分水岭:书院不作科举附庸,愿培养传道济民之才。教书先生们大都反对以追逐科举及第为直接目标的学校教育,强调教育的首要任务在培养人的德性。大师以“人师”自律,弟子以“正其谊不谋其利”的“醇儒”自策。教育上的自由活力渗透至社会各面。范仲淹、欧阳修等谏臣,王安石等革士,在政界刮起正气素风;苏轼、柳永等文才,于词坛开创琳琅各派;毕昇等匠人于科技引领世界创新。然而南宋以后,理学逐步作为思想正统被统治者扭曲为统治根基,致使思想进一步僵化,人们对于功名的过度追求以及统治者的约束固化了教育模式,自由讲学最终为封建专制主义所不容。人才的培养又被拘于官僚体制下的需要,范仲淹般的谏臣几近绝迹,加重了官僚体制的腐败性与脆弱性。这样看来,清朝和民国的教育道路就宛若将宋朝的教育道路倒着走了一遍似的。

时代的教育之路上,前人或深或浅的足迹分明昭示着:教育不能只依循旧制,模式化“造人”,更应该探索适合当下及未来所需,依据发展趋势“成人”“育才”。

我作为高考大省的学生与现代教育的体验者,正经历一轮轮教育革新。就目前的语文教育来看,大部分地区语文教育的技巧性、规律性的学习特点远大于其实用性、思想性。再细化至诗歌学习,我所经历的诗歌学习,是将诗歌细密分为几大类、数十小种,总结答题模板,用模型化的思路套进诗歌的身体,从诗歌身上榨取圆满的得分答案。但当自己去诵读诗歌时,由于缺少师长的点睛,经常会在诵读过程中将诗歌笼统地一笔带过。这好比将野生极乐鸟驯化为家养金丝雀,若将其深锁笼中,虽能发挥其短期的观赏性价值,但鸟儿在笼中只能消磨生命,自然赋予其的潇洒灵动被囚笼碾磨殆尽;若将其骤然放归自然,鸟儿会因难以适应自然而生存困难。所以作为主人应该做的既不应是绝对的固化与囚禁,这只是观赏一时的狭促需求,也不应给其绝对的放飞与自由,这是不计后果的理想观念。应该教会它的是全面的适应——既能在院中安静守望,也会在天际纵情翱翔,它知道何时回家,也知道该飞多远,适应得了庭院,也熱爱自然风光。现代语文教育自然比养鸟儿般复杂得多。从全局来看,既应发挥其技巧性——适应高考人才选拔的既定制度,也要开拓其思想性、实用性——让学生在文史海洋徜徉、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语言,使其针对面从短期高考扩展至学生的长期社会生涯,学会语言使用与文化思辨。当今时代,“第四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般进行,多极化趋势与全球性联系迅速加强,人口流动、种族融合、各国交往……愈发复杂的世界形势下,中国更需要具有全球性视野、长远性眼光的教育体制,不拘于一时所需,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在各个领域培养具有更高格局、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创新型人才。教育,应当成为汩汩清渠,为国家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养德池滨,静话历代教育,是夜月明,默言世事沧桑。呜呼我叹:“论各朝教育之制,清之腐化,盖其顽冥,不善革新,专于官僚维系所求,不瞻其时更迭之需,其制必亡。民国之常新,盖其兼容,勇革旧制,既已知现时之待,且深明将来之势,其制甚效。今世界诸国通密,既欲民族兴复、吾辈自强,高瞻远瞩之制,岂可不出?”

今吾中国者,乃萌芽自八代兴衰,自立于万国列邦。天地大矣,前途辽矣,吾当任重而道远矣!

猜你喜欢

官僚诗歌教育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浅析理性官僚制度及其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
浅析理性官僚制度及其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清代州县官的司法追求与躬践
从《叫魂》看清代奏折制度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